大会第一篇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和吴令英教授共同主持。
2018年5月19日,2018百济神州肿瘤论坛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围绕“百创新药,济世惠民”的主题,由孙燕院士、于金明院士担任论坛荣誉主席,李进教授、石远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众多顶级的肿瘤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实体瘤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可谓是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大咖致辞 济世惠民
孙燕 院士、于金明 院士、李进 教授、石远凯 教授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会议开篇,石远凯教授与李进教授作开场致辞,对百济神州与本次论坛寄语:百济神州作为年轻而志向高远的创新型企业,期待其为我国生物产业做出更多贡献,也希望各位同行共同努力,与百济神州携手同行攻克肿瘤。接下来,孙燕院士为大会作了精彩的嘉宾致辞,孙燕院士为我们简介了化疗药物紫杉醇的发展历史,由于溶剂问题一直限制其临床应用,而百济神州把紫杉醇最好的剂型——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带到了中国,疗效更好副作用更低,惠及多个瘤种的患者。
欧雷强 先生、吴晓滨 博士(从左至右)
百济神州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雷强先生和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博士代表公司致辞。欧雷强先生表示,百济神州将不断开发本土创新药物,实现中国引领全球的愿景。吴博士提到过去我国的肿瘤药物极度依赖进口,上市速度和药物可及性极受限制,如今国家高度支持生物医药研发,百济神州作为本土创新型企业愿与各位一线医生共同努力,推动中国肿瘤治疗的发展。
2018百济神州肿瘤论坛启动仪式
于金明 院士
接下来,于金明院士从宏观的角度介绍精准肿瘤学的新实践,强调免疫治疗未来将是肿瘤治疗最重要的手段,免疫2.0时代(精准IO+)要针对不同免疫表型开展联合策略,例如免疫联合放疗能起到“放大助燃”的作用。同时,在精准和AI的热潮中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不能盲目热捧也不能轻易否定。肿瘤“智疗”将是精准医学+人工+免疫治疗的跨界融合。
汪来 博士
百济神州中国开发资深副总裁汪来博士对百济神州实体瘤领域的研发管线做了详细的介绍。目前百济拥有3款上市药物,Abraxane®(凯素)、瑞复美®、维达莎®,7款临床在研药物和超过10项临床前研发项目。在研产品中,Tislelizumab是一种独特的PD-1抑制剂,避免了常规PD-1抗体的ADCP作用,目前已在多个瘤种启动了多项全球Ⅲ期和Ⅱ期试验;Pamiparib是高选择性的PARP1/2抑制剂,具有显著的血脑屏障穿透性,目前在卵巢癌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Sitravatinib是VEGFR/TAM家族TKI抑制剂,与IO联合疗效显著。如今,百济神州正全面完成从创新自主研发型企业到全产业价值链的商业转化。
第一篇章——百紫千红
徐兵河 教授、吴令英 教授(从左至右)
大会第一篇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和吴令英教授共同主持。
江泽飞 教授、吴小华 教授(从左至右)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的江泽飞教授深度剖析了“乳腺癌治疗决策——经验、循证、精准、智能”。首先,江教授介绍了SOFT、ATLAS、HERA等多个临床研究,明确精准医学时代乳腺癌治疗加减法的重要性。另外,乳腺癌的IO研究进度虽比其他瘤种稍有落后,但也有突破,如Atezolizumab+Abraxane®治疗TNBC的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的耐受性与单药治疗类似,总反应率为39%且一线使用会有更高的反应率。除了循证,江教授强调在临床实践中要遵循指南、结合经验,并解读了2018版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如今,乳腺癌治疗已经进入精准指导下的个体化时代,不同TNBC亚型对不同的靶向治疗敏感,治疗方案要因人而异。最后,江教授简单介绍了智能医疗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前景。因此,对于乳腺癌治疗,循证医学是基础,精准医疗是必然,而人工智能则是很好的辅助工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分享了“卵巢癌的个体化治疗全程管理”的报告。吴教授围绕筛查、初始治疗、复发后再次治疗与靶向治疗四大方面展开报告,吴教授指出卵巢癌高危女性应接受基因检测以评估发病风险。在初始治疗中,应个体化选择手术或新辅助化疗,密集化疗方案并不能改善PFS,每3周卡铂-紫杉醇方案仍是一线标准治疗。对于复发性卵巢癌,铂类化疗不应延迟,同时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后维持治疗能延长PFS。在靶向治疗方面,吴教授肯定了PARP抑制剂在复发性卵巢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并强调PARP抑制剂联合免疫治疗能提高疗效。
第二篇章——百肺待兴
焦顺昌 教授、王长利 教授(从左至右)
大会第二篇章由北京301医院焦顺昌教授和天津市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共同主持。
陆舜 教授、王洁 教授(从左至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陆舜教授就“精准指导下的免疫治疗”展开学术探讨,免疫治疗已成为一、二线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大PD-1/PD-L1抑制剂竞争激烈。为此,陆教授深入解析了多个肺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例如CheckMate-078显示Nivolumab在东亚NSCLC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上优于多西他赛;KEYNOTE-024表明pembrolizumab用于PD-L1 >50%的晚期NSCLC一线治疗中OS获益优于化疗;CheckMate-026显示TMB可作为Nivolumab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而免疫联合治疗方面,KEYNOTE-189显示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能显著改善OS, PFS和ORR; IMpower150表明Atezolizumab +贝伐单抗+化疗具有显著的PFS和OS获益; CheckMate 227则发现Nivolumab+Ipilimumab的免疫+免疫疗法能显著延长PFS,TMB是预测疗效的生物标记物;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如火如荼,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其治疗模式、分子标记物、联合治疗及全程化管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积极开展临床转化研究,探寻IO临床治疗机理与规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洁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肺癌的治疗现状与未来。随着多个驱动基因在肺癌中被发现,晚期NSCLC的整体治疗策略逐渐从单一到多元。在精准医学的发展下,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使用靶向药物能获得更好的疗效。EGFR、ALK信号通路及相关TKI药物耐药机制逐渐被揭示,还有多个潜在新靶点如MET、RET、BRAF、HER2等仍在研究中。对于耐药的治疗,MRTX-500研究显示,机制独特的多靶点药物Sitravatinib联合Nivolumab治疗耐药非鳞NSCLC疗效喜人。另外,全球的肿瘤免疫的研发势头迅猛,另外国产企业也在奋起直追,其中Tislelizumab(BGB-A317)是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目前Ⅰ期试验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对于肺癌治疗未来的发展,王教授提到伴随诊断将逐渐从单基因向多基因检测发展,免疫治疗的研发也进入了多维度阶段——不同联合模式、不同疾病阶段、生物标志物探索,另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助力肺癌的临床诊疗。
第三篇章——百炼成钢
倪泉兴 教授、李进 教授(从左至右)
第三篇章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倪泉兴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共同主持。
沈琳 教授、虞先濬 教授(从左至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讲述了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问题与突破。沈琳教授从食管癌、胃癌、肠癌等的免疫治疗数据深度剖析了多个PD-1/PD-L1抑制剂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突破与局限,其中PD-1抗体已获批用于难治性胃癌,但有效率不尽人意,而食管鳞癌的数据虽然有限但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国内药企如恒瑞、百济神州等仍在努力开展临床研究。胃肠肿瘤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如何选择免疫治疗优势人群是难点与重点,除了dMMR还需挖掘新标志物。另外,胃肠肿瘤的免疫治疗需要考虑联合策略,同时要思考PD-1单抗治疗失败后的选择。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带来了“2018年胰腺癌新进展:新思维和新理念”,从胰腺癌的发病因素、科研进展和诊疗进展三大方面全面剖析。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已从宏观走向深入,包括吸烟、胰腺炎、糖尿病等。近年来,胰腺癌的基础研究逐渐从单一走向系统、从分子走向环境、从简单测序走向精准分型。在临床研究方面也初现曙光,PANC001研究桥接研究明确了Abraxane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中国转移性胰腺癌患者和全球性数据一致,具有良好获益。百济神州资助的Ⅰ期研究显示PD-1抗体Tislelizumab (BGB-A317)+PARP抑制剂Pamiparib (BGB-290)的免疫联合治疗在胰腺癌中取得初步疗效。另外,胰腺外科也有很多新的进展。包括根治性手术、OPD/MIPD及ODP/MIDP微创术等。胰腺外科的发展趋势:甄别有效人群、重视生物学行为、重视新辅助治疗。
最后,石远凯教授为上午的精彩报告做大会总结。下午,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和胰腺癌四个分论坛同步进行,下文简单介绍肺癌与卵巢癌分论坛的内容,乳腺癌与胰腺癌分论坛后续将进行详细报道。
肺癌分论坛——旁征博引 经验之谈
南京军区总医院宋勇教授分享了肺癌免疫治疗的机遇与挑战。免疫治疗已从二线逐渐扩展到一线、局部晚期治疗。同时,联合治疗的模式不断丰富,IO+化疗已获突破,更多联合模式仍在探索中。另外,必须明确优势人群,探索相关生物学标志物(PD-L1、TMB、Teff),密切关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随后,崔久嵬、史美祺、伍建宇等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共同探讨了肺癌免疫治疗的应用策略。
北京肿瘤医院赵军教授为大家解析Abraxane®治疗晚期NSCLC的现状与未来。Abraxane®作为白蛋白纳米颗粒化疗药物,选择性在肿瘤组织中聚积,具有更好的疗效与安全性。Abraxane®/卡铂是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选择之一,而Abraxane®联合多种PD-1/PD-L1抑制剂已初露锋芒,未来Abraxane®将是免疫治疗的好搭档。接下来,胡兴胜教授和宋霞教授针对Abraxane®的优势、治疗人群和联合方案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洞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哲峰教授深度剖析了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晚期NSCLC中国数据。研究显示在一线、二线治疗中Abraxane®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另外,Abraxane®/铂类一线治疗晚期鳞癌及老年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带来了Abraxane®联合卡铂治疗晚期NSCLC的病例报道,用详实的案例与大家分享了Abraxane®在肺癌二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深入探讨了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最后,高俊珍、张毅教授分享了对病例和治疗决策进行了点评。
卵巢癌分论坛——百子待落 百川归海 一身为百
山东省立医院李长忠教授分享了美国妇科肿瘤年会卵巢癌治疗进展,包括PARP抑制剂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高温腹腔化疗等研究进展,给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治疗实践带来了很多启示。重庆市肿瘤医院周琦教授为大家介绍了PARP抑制剂在卵巢癌治疗中的进展,首先周教授强调了BRCA突变患者为PARP抑制剂有效人群,随后分析了奥拉帕尼、鲁卡帕尼及尼拉帕尼在卵巢癌的后线和维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蒋葵、钱建华、张颐等多位教授与两位专家针对上述报告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接下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娄阁教授讲述了真实世界研究(RWE)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应用。近20年来,大量RWE研究为妇科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更符合临床实践的证据。虽然我国患者基数大,但大型RWE研究在妇科肿瘤领域仍很缺乏,亟待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注册系统。随后李小平、刘子玲等多位教授围绕真实世界研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史蕤教授带领大家领略了Abraxane®的独特作用机制。与传统紫杉醇相比,Abraxane®利用纳米技术与白蛋白介导的胞吞转运机制,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低。
接下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殷霞教授进一步讲解了Abraxane®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多个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紫杉醇,Abraxane®治疗铂敏感或铂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腹膜癌和输卵管癌取得了较高客观有效率、临床获益率以及疾病控制率。最后李贵玲、林安、王珂、张蓉等多位教授从剂量、配制、毒副作用、经济卫生比等方面分享了Abraxane®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28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