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们是如何偷走你的注意力的?

2018 年 4 月 12 日 新榜 Lachel


大家这几天,是不是都被“同龄人”刷屏了?


先是一篇文章,讲摩拜被美团收购,创始人套现15亿,看看,多可怕: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这篇文章在我的朋友圈刷了一天,本想就这个话题聊一聊,看了下就放弃了 —— 确实没什么值得聊的,基本都是套话。


从一个靶子的角度来说,姿势摆得真好。


果然,第二天,整个舆论就被点燃了。各路自媒体纷纷出来指责:你这就是在贩卖焦虑。大家生活都不容易,请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焦虑去撩拨大家的情绪。


这其中也包括韩寒:这不仅是在贩卖焦虑,简直是在制造恐慌。


直到今天,还能看见各种相关的讨论:


你的同龄人,早就把你抛弃了;

请不要假装看不见生活中的焦虑;

套现15亿,这背后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写得都不错,文笔犀利,刀光剑影,你来我往,煞是热闹。


可热闹过去之后呢?


除了这些自媒体流量赚得盆满钵满,读者们,从中得到任何东西了吗?



每次发生热点事件,自媒体们就像14年的互联网投资人,蜂拥而至,跑马圈地,捉对厮杀,热热闹闹一场笔仗。


跳出来看,其实很有意思。


刚开始做公众号时,我也追过一阵子热点。


但后来我发现,这样做没意思,更没价值。一方面,那些热点我根本就不感兴趣,我更宁愿读点书,听点讲座,看点视频。


(像这次的事情,打开知乎、朋友圈,到处都是,我也很无奈啊)


另一方面,对热点事件的讨论,往往只在事件热度内有价值,它的时效性极其短 —— 但在我的观念里,写字的人,对自己的文字是要有敬畏之心的。


我更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够带来持续、长期的价值,而不是短时间内看看,爽了,过两天就失去新鲜。


所以,我今天不打算聊“同龄人”」,也不打算聊“焦虑”—— 这些东西,大家已经见了太多,毫无新意。


我想跟你分享: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才能避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跑马圈地的竞技场。


简而言之,如果在一篇自媒体文章里,看到类似下面的写法,你就要当心了。


很可能,人家只是在运用写作技巧,来博取一波注意力和关注。



1. “有人”


“当你在打游戏娱乐时,有人在读书、学习,差距就这样拉开”


“同样是创业经商,有人亏得血本无归,有人却身家过亿,做成独角兽”


“在二线城市当公务员,有人每天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有人却轻轻松松开辟了第二职业,月入数万”


……


下次,当你见到类似这样的言论时,不妨问问作者:是谁?有多少人?你跟他们很熟吗?让他们站出来嘛,我们来聊聊人生。


简而言之,这是一句没有错,但毫无意义的话。


为什么说毫无意义呢?很简单。因为这种说法,后面必定会跟一句“绝对正确”的陈词滥调:读书,学习,努力,奋斗,开辟第二职业,月入多少多少……


这些东西有人不知道吗?有人不知道读书比打游戏有用吗?有人不知道副业能创造额外收入吗?有人不知道要努力工作吗?


都知道。但问题是:怎么做。


但这些自媒体们永远不会告诉你“怎么做”—— 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告诉你“怎么做”,让你的焦虑情绪被调动起来,而又无从释放,才能激发你的情绪反应,刺激你去转发。


一旦告诉了你,你的情绪就会安定下来,从直觉主导切换到理性主导,那么转发就会降低。


而在这种写法中,用“有人”来做对比,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小花招。


自媒体们不用写清楚“”“多少人”,只要抛出“有人”,你就会自动进行联想对应:把自己代入负面典型,把身边的成功人士,代入后面的正面典型。


然后呢,你就会被这两者之间的客观差距所刺激。


但问题是什么?这些东西,原本就存在你的内心之中。自媒体们并没有给你任何新信息,一切都是你自己脑补的。


你自己脑补出了: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过得很好,要么事业有成,要么家庭和睦,要么斜杠青年,要么创业精英,要么外企高管,只有自己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很可能不是。


不要跟他人比,更不要跟一个虚无缥缈的“有人”“我的朋友”“朋友小A”去比。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2. “难道


我有一个习惯:当我写下任何一个反问句时,我都会问一问自己:这个反问句真的成立吗?它能代表大多数情况吗?


就像上一段中的连续四问,我想了下,很确定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才继续往下写。


但很多自媒体不会这样做。


为什么呢?因为反问句往往隐含着一个效果: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你无需去怀疑。


真的无需怀疑吗?


随便举个例子:

面对实实在在的焦虑,你不去看,假装看不到,难道它就会消失吗?


像这个句子,你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被它带进去 —— 你会觉得:对啊,我不去看,焦虑也还是在哪儿,不会改变,所以他让我焦虑,是对我好。


但问题是:你去看了,焦虑也还是一样不会消失啊……


要让焦虑消失,唯一的方法是去做,而不是去看,去关注,去转发。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你为什么要努力挣钱?” —— 很老的文章了,前几天有人回复:挣钱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因为有很多东西要买啊,这还用问什么呢?


真的不是。


鲍德里亚说过一个观点:消费社会就是营造某种“氛围”,让消费者害怕“错过”什么。


你真的有那么多东西一定要买,还是这个社会、外界舆论、身边的圈子,告诉你:要买?


我举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一定要在大城市买房才能结婚吗?

一定要生孩子来“传宗接代”吗?

一定要有钱有地位人生才完整吗?


不是说这些不可以,而是:你要想清楚,这个东西,真的是理所当然、无需怀疑的吗?


这是你内心的声音,还是外界灌输给你的声音?



3. “启示


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想法:他能成功,一定是因为某些原因。如果我们向他学习,获得这些经验,也能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在这种观念之下,各种“案例+启示”的内容,风生水起。


它们大多是这样的模式:讲一个成功故事,在你心驰神往的时候,告诉你: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一、二、三……


但我一向对这类东西退避三舍。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启示” ,基本都是马后炮。


这类东西,只有当事人本人的访谈、自传、文章,才有价值。其他的二三四手乃至N手信息,只不过是旁观者的解读和脑补罢了。


本质上,它们贩卖的都是什么呢?作者自己的私货。


只不过安上一个热点事件和人物,更能够吸引噱头、提高说服力罢了。


比如最近的一篇文章,讲摩拜被收购事件背后的人生逻辑。一上来摆了胡玮炜的简历,然后提问:为什么她能突然产生飞跃呢?是因为她做到了点线面体的聚合。什么意思呢?努力工作只是一个点,你要分析趋势和走向,把这个点跟“时代背景”结合,从点到线、面,再到体,才能实现飞跃。


看起来很有道理,起码比前面的“有人”高级了一点,毕竟“点线面体”并非是个人都会知道。


那然后呢?如何才能分析时代背景,点线面体结合呢?


作者说:第一点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点……


读这类文章,我总有一种感觉:这些作者们,是不是每天都拿着放大镜,试图从发生的热点事件中,找到那么一丝一毫能跟自己的理论挂钩、结合的地方,然后就赶紧用起来?


反正有没有用也无所谓,让读者看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好了嘛。


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去学习“启示”的。


如果我真的认同一个人,觉得他很厉害,做的事情很到位,我会去找到他最原始的一手信息,或者直接跟他对话,去找到这些问题的回答:


  • 在哪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他作出了相反的选择?

  • 在哪些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他采取了正确的行动?

  • 在以上两个过程中,他是怎么想的?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启示”。也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 “其实”“无非”“说到底”


这几个词,我自己也常用。


它们的作用是表强调,往往用在原因里面,用来强调:这才是真正的、本质的、唯一的原因。


比如:


被同龄人抛弃?其实就是在贩卖焦虑。

害怕被同龄人抛下,其实就是嫉妒。

……


如果用得好当然没有什么,但问题是,很多人喜欢滥用,也就是随意地“下断言”。


我一直提倡:对自己的文字,要有起码的责任感。当你下断言的时候,最好想一想:我有没有足够的底气,来下这个断言?读者是否全部认同?如果不一定认同,我是否需要展开来解释清楚?


所以,你可能会注意到,当我写下一句“这是因为……”或“原因是……”时,我通常会用一段话接在后面,去展开解释它。


目的就是告诉你:我下了一个断言,所以我有义务讲清楚,为什么我会下这个断言。


而你看了之后是否采纳,这取决于你。


很多人说我的文章写得太长,但我觉得这是必须的 —— 如果你在一篇文章里,只能读出观点、立场、看法,看不到论证、逻辑、实例,那多少有点买椟还珠。


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太急,急着去寻找一个答案,最好是一个跟自己的想法一致的答案。


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是有人故意取悦他们、讨好他们,还是真的经过严谨的思考和推论。


所以,当你读文章时,见到类似的句子,不妨问自己一句:

作者的底气何在?

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来下这个断言?

除了这一点,没有别的理由和可能性了吗?


避免自己被欺骗,最好的方法,就是始终保持怀疑,遇到任何信息,都先在脑子里打一个转,再思考是否去接受。


不假思索的吸收,只会让自己的思维和头脑越趋于简单。


***

本文作者Lachel,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专家,深度思考践行者,领英、36氪特约作家,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文章系转载,不代表新榜观点和立场。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

抖音变现

微信小游戏

榜妹快访

最新月报

流量主分成

致癌谣言

短视频火

微信互联网

B站上市

抖音涨粉

区块链媒体

山下智博

二冬专访

小游戏开放

跳槽背后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CVPR2020】时序分组注意力视频超分
专知会员服务
30+阅读 · 2020年7月1日
专知会员服务
145+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打怪升级!2020机器学习工程师技术路线图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20年6月3日
【WWW2020-UIUC】为新闻故事生成具有代表性的标题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0年3月18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路线图
专知会员服务
137+阅读 · 2019年9月24日
面向对象:等你来撩
前端大全
5+阅读 · 2019年7月26日
深度 | 推荐系统如何冷启动?
AI100
17+阅读 · 2019年4月7日
知乎破8万赞回答: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你强在哪儿?
知乎八年,大而不美
新榜
7+阅读 · 2019年1月26日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5+阅读 · 2018年8月22日
如何迅速提高公司估值?
计算广告
5+阅读 · 2018年5月16日
如何用人工智能帮你找论文?
AI100
10+阅读 · 2018年2月21日
谈谈王者荣耀
小道消息
4+阅读 · 2017年7月6日
Learn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rxiv
11+阅读 · 2020年3月12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3月10日
Arxiv
5+阅读 · 2015年9月14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CVPR2020】时序分组注意力视频超分
专知会员服务
30+阅读 · 2020年7月1日
专知会员服务
145+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打怪升级!2020机器学习工程师技术路线图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20年6月3日
【WWW2020-UIUC】为新闻故事生成具有代表性的标题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0年3月18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路线图
专知会员服务
137+阅读 · 2019年9月24日
相关资讯
面向对象:等你来撩
前端大全
5+阅读 · 2019年7月26日
深度 | 推荐系统如何冷启动?
AI100
17+阅读 · 2019年4月7日
知乎破8万赞回答: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你强在哪儿?
知乎八年,大而不美
新榜
7+阅读 · 2019年1月26日
一万小时贫穷定律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5+阅读 · 2018年8月22日
如何迅速提高公司估值?
计算广告
5+阅读 · 2018年5月16日
如何用人工智能帮你找论文?
AI100
10+阅读 · 2018年2月21日
谈谈王者荣耀
小道消息
4+阅读 · 2017年7月6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