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干城院长
文章来源|香柏原创精品
作者简介 | 1990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史专业。长期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重点是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与推广。2004年出版《文明中国醒思录》,提出“文化自信”概念和“现代化本位论”思想。2015年出版《大音希声—老子经义发微》,企图通过道家思想,打通中西文化。2007年归主。
红娘主持
文 | 孔仲尼
你立于滔滔而过的河岸。
世界和你一同黯然。
远古的神灯被遗弃在最偏僻的角落。
世纪大殿的前檐下是黑暗和蛛网
你把自己当成蜡烛了。
在黑暗的心脏,你微弱但顽强的光辉在四面的飙风中艰难地闪耀
我在几千年后的一个漆黑的夜里遥遥地望你。
望你在滔滔的河岸闪亮如将要熄灭的一枚残烛。
我看到你忧戚的心灵像一只蝙蝠在暗夜中悄悄地向我飞来,使我悚然而惧
逝者无情。
你曾感慨的那条小河或许早已流尽了它最后一滴水。
但是,衰弱的老人啊,你的智慧和正义之灯却依然不熄,
在每一个世纪的窗口闪亮,清冷地照耀着一条旷古荒芜的路
你是永远不会抛弃我们独自乘桴而去的民族之父
而我们呵!却常常是背弃正道惑于迷乱的不肖子孙
相约香柏,认识生命,传递信仰。各位香柏沙龙的读者朋友们晚上好!又到了我们相约的时刻,我是主持人红娘。
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王干城老师,他已经是我们沙龙的老朋友了,他 1990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史专业。长期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重点是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与推广。2004年出版《文明中国醒思录》,提出“文化自信”概念和“现代化本位论”思想。2015年出版《大音希声—老子经义发微》,企图通过道家思想,打通中西文化。2007年归主。
在过去的一年,王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一次精神的大餐《懂了老子,信了基督》,通过王老师自己的信仰历程让我们认识到信仰基督不一定排斥中国文化,相反,越是亲近中国文化越容易走进我们同胞的内心,越便于我们有效地传讲基督的福音。
在《中国基督徒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讲座中,王老师详细剖析了老子思想与欧洲近代政治思想的种种契合,确实令人惊奇!
在《周秦之变--认识中国文化的门径》中,王老师把我们的眼光拉伸到文明的宏观角度,看到漫长历史中,中华文明的沉浮,打破了我们现在许多人的认识盲点,重拾中华文化陨落前的精华。
今天王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不再是大画面的历史,而是把目光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被称为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孔子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万物的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也就复活了。
今天王老师就要复活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不光是他作为文化伟人的一面,更复活他可爱的人性的一面,甚至是他至今依然有趣新潮的一面-----这个孔子有点潮。有请王院长
▼
《这个孔子有点潮》背景
香柏群的弟兄姊妹们,大家晚上好!正像红娘姊妹所介绍的,咱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咱们已经进行了三次分享。今晚的分享,大家不要当做是讲座,不要那么严肃,就当我们是在茶室聊天,一起聊一聊孔子。所以就确定主题为:《这个孔子有点潮》。这个题目来源于我在2013年的时候写的一个相声剧,题目就是《这个孔子有点潮》。
2016年初与一家相声社合作在兰心大剧院正式演出三场。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题目呢?在二三十年之前,80年代我读书的时候,学的是西方哲学。90年代前后,我开始自己学中国的东西。学了西方的东西之后再去看中国的书,突然发现非常的亲切,原因在哪里呢?我发现好多中国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凡是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经常蹙眉疾首弃如敝屣。你要问他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看法?为什么那么反感中国文化呢?你读过哪些书?往往得到的回答是“我没有读过”。真的让对方谈一谈,基本上也谈不出什么东西。他们往往自己并没有好好地读过,比如说中国的基本经典《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但却人云亦云,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别人都说不好,那肯定不好,所以我就不读了。这就像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所讲的那样,“你的大脑就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别人的马可以在你的大脑里面随意的奔驰,也可以随意大小便,你都照单全收了。在80年代我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头扎在西方文化的里面,那时候我们的国门刚刚打开,翻译了很多西方哲学类的书籍,我就如饥似渴地读,认为西方的东西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中国的东西应该扔到一边。等我把西方的“山山水水”--从古希腊到当代哲学--大致都走了一遍之后,才发现应该读一些中国的东西。因为学哲学就是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我们社会的问题,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这样的话,如果不了解中国那怎么能行呢?要了解中国就必须阅读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经典,所以我就开始认真研读中国的经典,包括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读了以后,我发现完全不是我原来想象的那样。我读到孔子,我觉得那么地可亲、那么地温馨、那么地有趣。读到老子,感觉老子是那么有智慧,哪里是我们以前所想象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团漆黑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前面的讲座我曾经跟大家分享过老子,今天就不讲老子了,今天我们重点讲讲孔子--我所认识的孔子。
在九零年前后,我读《论语》的时候,翻开了这本书就放不下了。《论语》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的几句话让人震惊,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快乐的人生境界:读书、学习、经常实践,这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老朋友新朋友见面了,在一起喝喝小酒,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如果别人误解你,你还能做到不发火不生气不难过,这也是一个很开心的境界啊!比如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就是好学不厌的精神,一句话就打动了我。
我记得我在四川大学读书的时候,放暑假基本上大家都回家了,有一年我就没有回家,为什么没回家呢?就是读书读得兴起,觉得要回家去会浪费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就留在学校里继续读书。那一年我记得一个小的细节,因为当时大学里不像现在还有空调,教室里也没有空调,只有那种老式的电扇哗啦哗啦地转,温度很高。大家知道四川是一个盆地,成都是盆底,夏天非常闷热,在那样的夏天我一头扎在书堆里面读书,坐在椅子上不动,不管多热,记得那时十天读了七本哲学原著,这是我的一个记录。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感觉屁股很痒,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好像起了什么东西,也没当回事就过去了,若干年后才知道原来是起了褥疮,可见当时读书对我来说是多么快乐。所以孔夫子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得太好了,怎能不打动人呢?如果你是一个好学的人,一下子就把你击中了。
▼
孔子的领袖气质
我读《论语》的时候,发现孔子简直是太可爱了,根本不是像我们没有接触到孔子有关著作的时候所想象的那样:一个古板的教条主义者,只会板着脸教训人。孔子他是一个天生的领袖,具有领袖各方面的素质:比如,做一个领袖必须气度恢宏,而不能小家子气;要“不计人过”,别人有什么过错,过了就忘了;然后要乐观豁达,“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要有共享精神,甚至经常是先人后己;要能上能下,上得了朝堂,下得了厅堂,上能够跟君王很严肃地讨论问题,下能跟贩夫走卒愚夫愚妇打成一片,成为朋友。孔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书呆子。
▼
孔子与耶稣
孔子与我们所信的基督在许多方面——性格和做人的方面,包括一些理念上——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孔子相当著名的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人己欲达而达人”,反过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等于孔子跟我们的主耶稣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这在伦理学上叫做伦理学的金律。我们的主耶稣非常爱我们,“为我们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20:28),孔子也讲得非常清楚什么是“仁”?“仁者爱人”,你要想被人看成是一个人,那么你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就是爱别人,如果你对于别人没有一颗仁爱之心,你就不配称作人。可见这和我们的信仰也是非常一致的。我们的主非常讨厌骄傲的人,他认为骄傲就是一种罪,在主耶稣讲的八福里面,其中一条就是“虚心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5:3),孔子也经常讲要虚心,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经常讲“满招损,谦受益”,所以孔夫子的好多的教诲跟我们的主耶稣的教诲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主耶稣是神,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而孔子是圣人,不同一般的人的人,是个圣人。孔子给中国人立定了待人处事的基本的理念,才成就了两千多年文明的中国人,所以宋朝的儒生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就是假如没有孔夫子给中国人立定了待人处事的基本的伦理原则,那么中国人就是一群野兽,那么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个野蛮的历史,而不是文明的历史,跟黑夜没有什么区别。
▼
孔子喜欢绕口令
孔夫子方方面面都具有英雄的气质,但是他不愿意做英雄而愿意做圣人,因为历朝历代英雄常有而圣人不常有,圣人只有那么一两位:比如孔子,比如老子。如果孔子愿意放低对于自己的要求,在做人的原则上稍微放松一点,他完全可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了不起的英雄。但是不,他自觉地做了圣人。做了圣人是不是就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板着脸教训人呢?不是这样子的,他能跟大家打成一片,是一个性格非常丰富多彩的人,是一个非常可亲可爱的人,是一个领袖式的人物。什么叫领袖的式的人物?就是在一个团队里边,不仅能够指导大家把事做好,而且非常的平易近人,能够跟大家打成一片。他经常跟弟子们聊天,而且他很善于聊天,口才非常好,孔夫子说的一些话,放到今天来说,跟说相声的绕口令贯口没什么区别。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在耍嘴皮子,而且耍的很溜。
还有一句,有的学生听完了课不会问问题,而有的学生会问问题,他对于那些善于问问题的学生赞赏有加,怎么问问题?有的学生就会问,老师,你讲完了这个,“那如之何呀?” 就是问“然后如何呀?“这样的学生孔子喜欢,所以他说:“不曰 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夫子有一个邻居跟他的弟子们就说,你们的老师方方面面他都懂,是个全能式的人物,啥都能干,但是没有哪方面特别突出,然后学生就把这话对老师讲了,孔夫子回答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意思就是,我有哪方面特别突出呢?我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喜欢驾车,那我以后要驾车特别突出。看这话说得多么俏皮,这玩笑开得多有意思。实际上孔夫子真的喜欢驾车,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他经常做御手。驾车坐在前面,扬着鞭子赶着牛,让他的弟子们坐在后面。
还有一句直接拿到现在就可以做绕口令了。有一段时间,孔子长期在家里呆着,不出去做事,有一位邻居好管闲事(古代也有好管闲事的邻居哈),这个邻居就通过他的弟子传递话来说,孔夫子他那么大学问,怎么不去当官呢,怎么不去做政事呢?老呆在家里教学生能有啥出息呀?“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啊!一般人听这句话就会被打倒了,但孔夫子没有,他的自信不是一般人说打倒就打到的,他听后就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意思是说,“‘在家对父母行孝,对兄弟友爱,拿这种孝悌的道理用到政事上。(《尚书》)’在家教育学生也是从事政治,这不就是为政,什么又是为政呢?” 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好好地读一读,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绕口令,好玩!
▼
不做麦霸
老夫子还是一个心胸特别开阔的人,就像历来的英雄一样,都是要气度恢宏、心胸非常开阔,愿意成就别人,而不是说什么事都自己走在前面,好为人师。比如说他经常跟大家一起唱歌,他特别喜欢唱歌,在唱歌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师,就要别人都听他唱,显示自己多么会唱的样子,他总是鼓励别人唱,自己还在一旁给打拍子,唱的好的,让他再唱。不像现在一些“麦霸”——自己唱得不咋地,但是一旦进了KTV就抓住麦克风就放手,不把自己出的那份钱挣回来不罢手。有一次我同一帮朋友去唱歌,十多年前了哈,结果遇到一个正宗五音不全的女孩,抓住麦克不放手,结果把大家的耳朵都听得转筋了。而孔夫子不是这样的人,他不做麦霸,他不仅不做麦霸,而且愿意成就别人,给别人叫好,给别人鼓掌,是这样一个人,你说这样的人多可爱!有句俗话叫“牌场见人品“,我们基督徒姑妄听之哈,实际上唱歌也见人品。喜欢做麦霸的人一般都很自私,你要离他远一点。愿意鼓励别人唱的人,往往是君子,这样的人值得交往。
▼
快乐主义者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当然有一整套儒家的待人处事的伦理体系。他也是一个快乐主义者,就像《论语》第一章就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开心。他还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快乐放到最后。不管你是研究某个专业,还是干某个行业,你如果不能乐在其中,那你不如不干,你也干不好,所以快乐是事业的最高境界。他还有一句话,一个人怎么样成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孩子要成长,一开始要读诗,“不读诗无以言”。稍微长大了,要学礼仪,“不知礼无以立”。再高一个阶段要“成于乐”,“乐”当然是一种快乐的艺术——音乐,那个时候的音乐跟我们今天的流行音乐不太一样,它教化人心,但让人快乐的因素一定在里边,所以孔子才会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吃嘛嘛不香。所以我说孔夫子是一个快乐主义者。
有一次孔夫子跟他几个比较得意的弟子围坐在一起聊天,他们非常喜欢在一起聊天,我发现学习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说说你们的未来的理想是什么?你们老是说别人不用你们,假如别人要用你们,请你们出去,那你们都想干嘛?有的人说我可以当外交官出使外国不辱使命,有的人说我可以带兵打仗马到成功,有的人说我可以当法官,有人说我可以主持祭礼。还有一个弟子曾点说我想带着了学生出去散步,暮春三月的时候,在河边上走走,我们一边走一边诵诗,你一句我一句,诵自累了就坐在土坡上休息休息,把脚伸到水里面洗洗脚,然后我们再唱着歌回家了,这就是我的理想(也就是想当个中学老师,甚至是小学老师)。大家知道孔夫子说什么了吗?孔子最后说你们的理想都很好,但是我的想法和曾点想法是一样的,我就想当个老师,当个快乐的老师。这就是孔子。
▼
孔子是个美食家
《论语》里边还讲孔夫子对于吃东西很讲究,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吃东西尽可能精致,不能太粗糙。这当然是说条件许可的时候,条件不许可的时候也就不那么讲究了。比如说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就不能那么讲究了。他是说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吃的东西要尽可能做得精致一些,不要马马虎虎由此可以看出孔夫子是一个美食家,是一个有情调的人,有点小资。
明人张岱有句话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当然有的人嗜好,比较通俗如喜欢抽烟、喜欢喝酒,这些习惯我们基督徒是不主张的,但是也有雅致的,比如说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运动,这不都很好吗?一定要有一个自己喜欢做的事,一个人没什么嗜好,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味道呢?
▼
孔子伤心的时候
我说孔夫子是一个快乐主义者,但并不是说,他整天就傻乎乎乐呵呵的,只知道快乐,不知道忧伤,他要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儿,他也真不开心,遇到让他伤心的事儿,他也是真伤心。所以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该乐的时候真乐,该悲伤的时候真悲伤。总之一点都不装,就像儒家思想里讲的“诚”,“修辞立其诚”,“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诚”字非常重要。简单地说就是不装。
孔子悲伤的时候也是真悲伤。比如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叫柏牛生病了,据史书记载,是一种传染病,治不好。因为是传染病,所以大家不能跟他面对面说话,孔子又很挂念他,怎么办?孔子就站在窗子外边不停的叹息:“唉呀,这个孩子那么好,咋得了这样一个病呢?” 老爷子一边伤心一边嘟囔,还把手伸进去,握着他弟子柏牛的手在那地方叹息唠叨着。孔子是真的为他的弟子伤心,不怕病会传给他,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拉着柏牛的手在那里叹息,可见他对弟子的感情有多深啊!
他对每个弟子都很喜欢,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当然有。就像我们常说的五个手指生出来也不是一样长,父母对子女也有偏爱一样,这是说以前孩子多的时候。在孔子的弟子里面,他最喜欢的就是颜渊(颜回),他本来要把自己的衣钵传给颜回,没想到颜回三十多岁就因病去世了,孔子非常伤心,嚎啕大哭:“老天爷啊,你要了我的老命了,颜渊死了,你把我也带走算了!” 可见他痛心到什么程度!其他学生就就劝他别一直哭了,这样哭下去会伤身体,我们再看看他怎么说?“颜渊死了,我能不哭吗?颜渊死了,我不哭,我还去哭谁呀?我学生那么多,怎么就颜渊死了呢?” 学生一听急了,“啥意思了老师?颜渊不该死,该我们死了?” “不是,不是这意思,咋就偏偏颜渊死得那么早呢?” “老师的意思就是,我们死的晚了?” 真是越描越黑啊!
▼
不讲“礼”的时候
孔夫子通常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因为经常给弟子讲“礼仪”的道理,如“以礼待人”,但是,他也不能经常拿出这个范儿,有时候他遇到不高兴的事儿,他就表现出不高兴,甚至会骂人。特别不高兴的事,他会骂得很难听。鲁国的一个季氏把持朝政,因为他有权有势,所以他在家里举办仪式的时候“八佾舞于庭”,就是八排六十四位舞者一起舞蹈,而这个礼仪只有天子能够用,诸侯大夫都不能用八佾,用了就是僭越。所以孔夫子听了以后很生气,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天子的礼仪你都能用,你太没心肝了! 季氏是当时鲁国的权臣,一般人谁敢对他说三道四?但孔夫子不管,照样骂,也不怕别人传出去。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认为不对的事情,该讲就讲该骂就骂。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冉有,在季氏家做大管家,负责帮季氏家理财、收租。冉有很能干,经他的手几年之间季氏家多少年的烂账都给收回来了,季氏的财富越来越多。结果孔子听到以后,不是夸自己的学生有多能干,不是像北师大的一个讲房地产的教授那样——他说“我的学生如果出去三年不能挣到500万,就不要来见我,不要说是我的学生”——以挣多少钱为标准。如果说挣钱理财的本事,冉有的本事很大,如果孔夫子不是以“圣人”要求自己,那么季氏在鲁国当时是最有权势的官僚了,有弟子能够跟他搭上关系,还会指责季氏吗?不会了,就像现在大学里有一些教授,自己攀附权贵,如果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权贵或者攀附上权贵,就一定会引以为荣,而孔夫子不是这样的人,他听说冉有这么帮季氏欺欺压百姓、搂钱,就发火了,要把冉有赶出师门,不再认这个学生,让别人骂他去。
他还有一个熟人叫原壤,这人不讲礼仪,经常跟孔子对着干,所以孔子很不喜欢他。有一次孔子从外面回来发现原壤在他家里坐在地上,两个腿趴着,一点士人的模样都没有,孔子很生气,当时就发火了,指着原壤鼻子就骂开了:“原壤你年轻的时候不讲孝弟,长大了到现在你也没学出个啥东西来,老了老了还不早点死,尽给人添麻烦,真是个害人精。” 一边骂一边拿着手杖打原壤的小腿。所以孔夫子开心的时候真开心,讲礼的时候很讲礼,要发火的时候真发火。
▼
自信的时候
孔夫子经常是信心满满,认为天道从文武周公传下来,传到他这里,他就承担了把周朝的礼仪传下去的历史使命,非常自信。有一次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了“匡”这个地方,被人围住不让走,围了两三天,没有吃的,都饿坏了。有弟子就到老师面前抱怨了:“老师,这咋整啊?你不是说咱们是周朝礼仪的传承人吗?我们是上承天命的人,怎么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啊?” 老爷子自信地说:“文化就是上天赋予人的美好的品质,他传来传去,传到我这里了,这就是天命。上天要不想传下去就算了。上天要想把这个文化给传下去,那我就没问题,匡人能拿我怎么样呢?” 大家看孔夫子多么自信啊!
还有一次,有一个山贼桓魆,也可以说是农民起义军,听说孔夫子很有学问,想请孔夫子来给他们当军师,孔子不肯去。既然请不动孔子,他就想把孔子杀了,就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也有一些元朝的官僚不愿意跟他当官做事,不愿意帮他忙,他就毫不客气的把不愿来的人杀了。桓魆也是如此,传说要去杀孔子,孔子听到了之后,他说了这么一句话,牛炸天了:“上天把文明的火种传给我了,那是要传下去的,桓魆能把我怎么样呢?”
▼
有时候一根筋
确实是这样,孔子有时候很自信,有时候也很不开心,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孔子,而不是盲目自信。他特别自信的时候,简直像是一根筋。比如有一次周游列国,到了卫国,他想见卫灵公。但是当时卫灵公宠爱妃子南子,因此这个南子专横跋扈,凡是想见卫灵公的人必须由她来把关,看你有没有这个资格。另外,据说南子不修女德,传得纷纷扬扬。孔夫子为了见卫灵公,就准备先去见南子,他的弟子们就不乐意了,尤其是子路脾气暴躁直率,直接就跟孔子说:“老师,你没听说这南子是一个争议人物吗?听说男女关系上不太清楚,传言很多。你去见她有失身份,不怕让人说闲话吗?” 孔夫子就说了:“我们来是要见卫灵公的,卫灵公怕老婆,南子专权,不过她这一关就见不到卫灵公,见不了卫灵公,我们这趟不白来了吗?所以还是去见吧。” 子路一听就急了:“老师,你是一个君子,怎么能见这样一个争议人物,这样一个不修女德的人物呢?传出去不好听。听说南子长得非常漂亮,老师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呀?” 结果,孔夫子就着急了:“我见她,就是想见卫灵公,没有别的想法,如果我有别的想法,天打五雷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就像普通的老百姓一样赌咒发誓了。老夫子不明白,凡是跟男女关系搭上边,发誓赌咒也难以自证清白啊!
还有一次有个叫公山弗扰的发动叛乱,也可以说是农民起义,想请孔子去给他当参谋,他又急急忙忙的要去,太想有所作为了,被子路拉住,“老师你不能去,这位公山弗扰杀人不眨眼,说不定哪句话阴差阳错,让他不高兴了,咔嚓就把你杀了,你能去吗?” 孔子说:“我去是跟他讲恢复周礼治国安邦的道理,我们老在家里呆着,谁听我们呢?有这样的机会你干嘛不让我去呢?” 子路还是不同意,“老师,你千万不能去,这人没有文化,心狠手辣,说不定你说三两句言差语错的话就把你害了,不值!” 老爷子还想去,就指着墙上挂的那葫芦说,“难道我是一个不能炒菜的苦葫芦,只能在家里挂着?” 老爷子真急了。不苦的葫芦炒菜也不咋地啊!
▼
不自信的时候
孔子是不是一直都这么自信呢?也不是,如果很长一段时间啥事做不成,这个他也会蛮难过的,有时候甚至绝望。比如说有一段时间,什么事都不顺,也不开心了,具体的原因没有记载,他就是给学生发牢骚说:“完了,完了,完了,我从来没见过好德像好色这样的人”。意思就是好德的人太少了。还有一次也是太伤心了,就给弟子们说,“我不想说话了,你们该干嘛干嘛去吧。” 弟子子贡就说了,“老师你要不说话,那我们今天的课堂笔记记什么?” 孔子说:“天说什么了?四季不是照常运行吗?地说什么了?百物不是照常生长吗?”(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还有一次也是很伤心的跟弟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若不出书。完了,我的一辈子大概就这样了(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把周朝的礼仪传下去的使命,看来没希望了。”
▼
自嘲的时候
老夫子有时候居然也会自嘲,不是在学生面前老是摆一个老师的架势,好像我比你们知道的多,不能触犯我的师道尊严,不是这样的。
比如有一次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不接待他,很郁闷,一个人在屋里敲磬。有一个隐士担着一个草框从他门口走过去了,一边走一边说:“里边有人在敲磬啊,这个人好像有心事。” 一会又说“这个声音硁硁然,精神品位不高嘛,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何至于在这里发牢骚呢?” 孔夫子的心事被他说中了,大家猜孔夫子怎么说?他不是马上脸红脖子粗跟别人吵架,他反而这么说:“唉呀,这位先生大概是一个高隐之士,说得真好啊,我都没什么话好讲了。” 还有一次周游列国,到了陈国,这陈国的国君也不用他。在那地方待了好长时间,等着召见,也不召见他,再这么呆下去没味道了,还是回家吧,然后他说:“唉!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里面的学生,很多人都是志向远大,学了不少东西,但是只知广博不知道提炼。还需要节制,那我回去给他们提炼提炼节制节制吧。” 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就回去了。
▼
耍宝卖萌
老夫子有时候和弟子之间,还能够相互开玩笑,逗乐,大家很难想得到。耍宝、逗乐、卖萌他都会。老没人请他出山,他会很着急,哪怕是叛逆的山贼让他去他都想去,但是有时候他不想去,有人请他当朝廷大臣他不去,请他当地方官员也不去。他这样老不去,弟子们着急了,“老师你这儿不去那儿不去,我们不是更没出路了吗?” 所以有一次子贡就说:“老师最近老是有人请你出山,你要么嫌职位低,要么说名不正言不顺,有损你的名誉,那这样下去谁还来请你呢?” 子贡就给孔夫子打了个比方说:“比方说咱们家有一块美玉,老师你是想找个识货的人把它卖了呢,还是老放在柜子里当个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呢?” 孔夫子就说了:“卖了吧,卖了吧,我正等识货的人呢,不是那些人出不起价钱吗?” 你看老夫子是不是在跟子贡耍宝、在开玩笑啊?
他也会跟弟子们合伙耍弄人。有一次,有一个叫孺悲的人要老想见孔子,想请向孔子请教一些东西,但是孔子不喜欢这个人,不想见他,经常躲着他。但是他老是来找孔子,老躲也不是办法。有一次,孺悲又来登门拜访,到了孔夫子家门口见了门童,也是他的弟子,就问“你们老师在不在家?” 这一位弟子就跑进去看一看,老师在,就说:“老师,孺悲要见你,问你在不在。” 孔子就说了,告诉他就说老师不在,这小弟子就出来了说:“先生,不巧我们老师出去了,不在家。” “非常遗憾,我过几天再来吧”,结果他牵着牛车刚从大门口掉过头,刚要走,结果孔夫子就在里边说话了:“我要喝茶的茶水又没有给我烧好啊?我要出门牛车也没给我套好啊?” 他这样高声说话,目的就是要让孺悲听到,老爷子在家呢,就不想见你,下一次还好意思再来求见吗?不好意思来了,等于合伙在耍人。
▼
香柏沙龙优秀图书推荐,点击二维码,优惠购书
—— 战善战 尽程途 守主道 ——
编辑:Cheng Sun
初编整理:揽月
校对: Deborah
配图: Niuben
美编:Debo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