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是一门“误导”的艺术,要想产生惊奇的效果,就要制造假象,将物体真实的状态隐藏起来。一般,魔术师们总是会将各种物体藏起来,让人们对物体的状态产生错误的想象,而事实上,魔术表演还能制造出更加有趣的错觉:比如,在观众的脑子里创造出一件并不存在的魔术道具。
这种不算…… | imgur.com
小球变没了?
等等,魔术师手里什么都没有啊!
在《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中,来自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报告了这种“并不存在的魔术”现象[1]。
在实验中,他们告知被试,他们将会看到5段“魔术表演”。在每段表演后被试要重新写下表演内容,并评判表演是否不可思议,是否有魔术在其中,以及是否有趣。
在五段视频中,其实只有第一、二、四段是真正的魔术表演,戏法包括让物体凭空消失或变出,改变物体颜色,手指穿刺硬物等。第三段视频中没有展示任何魔术手法,片中人只是将普通的物体放进嘴里。而在最后一段视频中,魔术师煞有介事地做完了整套“物体凭空消失”的魔术手法,但事实上,他手里根本没有任何东西。为了排除魔术道具自身的干扰,实验者共准备了五套不同的魔术道具,随机分配一套给被试观看。魔术道具分别为硬币、小球、筹码、手帕、以及蜡笔。
在五段视频中,既有“真魔术”,也有“非魔术”,还有一段“伪魔术”。
观众们对这些视频的反应如何呢?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们都可以正确描述出一、二、四段“真魔术”的内容,对第三段视频属于“非魔术”也毫无疑问。而到了评价最后一段关键的“伪魔术”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32%的被试都报告说,他们确实看到了将物体变没的魔术。在这其中,更是有45人复述出了根本没在视频里出现的“魔术道具”,例如,他们会声称看到表演者“将红色小球变没了”。其中39人报告的物体与他们所看的上一段视频魔术道具相同,而剩下的6人则全部声称看到的是硬币,这与他们之前观看的魔术道具并不相同。
被试们对前四段视频的评价也都相当一致——有魔术的视频很不可思议,而没表演魔术的第三段视频没啥意思。而在第五段“伪魔术”上,分歧再次出现了:那些声称看到了魔术,并且还指出了具体道具的人们对这段视频的“惊奇程度”评价最高,其次是那些仅仅描述有魔术发生的被试,而剩下那些不认为有魔术发生的人们认为视频没有什么惊奇之处。
图 | giphy.com
着眼当下?
还是脑补了过去的知识?
魔术视频为什么对人们产生了误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涉及到人类对知觉信息的加工模式。
当我们遇到一个事物时,究竟是怎么加工处理相关信息的呢?是只研究事物本身然后将信息存入大脑(自下而上加工),还是利用我们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加工眼前的事物(自上而下加工)?
不同的心理学家拥护不同的理论。而在这次的实验中,研究者首先创造了一个“魔术”的氛围让大脑记住。在这种情况下,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试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也就是说,他们调取之前已有的信息,“脑补”出了第五段中并不存在的魔术道具。大部分声称看到魔术道具的人所报告的物体都与他们在上一段视频中看到的东西一致,这也证明,大脑运用了之前的经验帮助信息加工。
而剩下三分之二的人并没有受先前魔术的影响,这一点也并不稀奇。研究者指出,人们同时拥有两种加工模式。而大脑选择哪一种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对于一个新奇的事物,人们倾向于选择仔细观察研究(自下而上加工);
而对那些比较习以为常的事物,为了节省大脑负荷,我们会倾向于选择用已有经验来帮助快速分析(自上而下加工)。
看着像魔术?那就当它是吧 | weknowyourdreams.com
此外,就魔术这一主题来说,表演者通常会给出一些暗示,也就是心理学领域中所说的的社会线索(social cues)。当魔术师将自己的目光移到另一只手时,观众也会不自觉地看向另一只手。而这时,魔术师原来的手在干什么,观众就注意不到了。这同时也是对魔术师演技和手法的一种考验。
变魔术是运用心理学技巧的一个绝佳体现,魔术师们对此已经进行了成百上千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而真正以魔术为主题的心理学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这一次的实验结果也受到一些例如“被试先前经验等无法排除“等因素的影响。
但了解和运用魔术,这的确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新颖、有趣,且相当有效的研究手段。如果魔术师和心理学家合作,节目是不是也会变得更加精彩呢?
作者:Dalles_Chen
编辑:窗敲雨、东风
参考资料:
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psyg.2016.00950/full
一个AI
钱包里的钱也动不动就没了,是哪位魔术师动手脚了?
本文来自果壳,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壳网
建议你关注一下
对,这是一个二维码
给果壳发送【二维码】告诉你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