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每位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无限的期盼,但是在本质上,这种期盼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父母人生成长追求的影响。成功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延续自己的成功,至少不会比自己差;对自己不满意的父母,希望子女能补偿他们的遗憾,实现自己不曾实现的梦想。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期盼其实是很自私的,因为他们忽视了子女自身的需求。
家庭教育的目标只能是帮助孩子成就自身的梦想,培养孩子能幸福生活的能力。虽然每个孩子的梦想不一样,但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幸福地生活,家长自然也不例外,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望孩子未来能够幸福地生活。然而,孩子与家长所定义的幸福可能不一样,家长更关注儿童未来能否幸福,而孩子会更在乎自己当下的生活是否有幸福的体验,孩子年龄越小,越注重当下体验到的幸福。那么如何才能平衡父母与子女的这种期望呢?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1
提升孩子的积极情绪体验
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最大限度地享受愉悦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小限度地体验痛苦。很多人在定义幸福时,会以这一定义为依据,如果积极情绪体验多,就会觉得自己更幸福一些。各电视台纷纷开办娱乐节目,坚持娱乐至死的精神,这一理念之所以有市场,就在于有很多人需要这种娱乐节目来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但这一定义也被很多人批判,因为持这一定义的人可能会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只要快乐就好,而且积极的情绪会有适应现象,为了维持愉悦水平不变,人们要求不断地增加刺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也许无法让我们长期保持幸福,但可以提升我们现在的生活满意度。
(1)积极情绪的作用
积极情绪体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当你向孩子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时,你是愿意在他生气的时候提,还是在他开心的时候提?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选择在孩子开心的时候提。因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孩子对抗的可能性更小,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扩大我们的选择范围。在积极情绪体验的实验研究中,积极情绪被激发组比未被激发组的注意力更宽广,工作记忆能力更好,语言表达更流畅,对知识的感受性更强。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作用是积极情绪可以消除消极情绪所导致的生理反应。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告诉一些大学生用一分钟去准备一篇简短的演说,并且告知他们演讲会被录音,然后接受同学打分。用生理学仪器监测与记录他们的心跳、血压与周围血管的收缩程度,然后让这些学生去看激发不同情绪的电影。结果发现,激发积极情绪组的大学生心血管活动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间要比消极情绪组与中性组短很多(弗雷德里克森,2010)。
我们知道消极情绪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情绪,它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环境中的威胁,并快速采取特定的行为,如恐惧会让我们逃避,愤怒会导致攻击行为。但是消极情绪也带给我们很多问题,它会使我们的意识变得狭窄。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的是消极情绪,则会阻止他主动学习,即出现我们所说的不用心的现象。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当然是在学习中提升孩子的积极情绪体验。记得我的孩子高一时英语成绩不太理想,原因就在于他内心非常抗拒英语。当我提醒他看书时,他总是嘴上答应学习,但拿出来的却是他喜欢的历史书。所以我决定先增加他英语学习的乐趣,设定一个标准,即只要抄写一段英语课文,就奖励10 元钱。由于抄写一段很容易,孩子自然愿意去做。但是一定要讲清楚,这10 元钱并不是他应得的,只是因为他学习英语时很不快乐,所以从外界给他一点奖励,让他快乐一点,当他在英语学习中能体验到快乐后就停止。大约奖励了500 元后,孩子就再也没有找我要钱了,因为他已经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2)积极情绪的缺陷
如果以积极情绪作为幸福的唯一指标,则家长有时会很无助。一方面,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与遗传有关,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少。另一方面,积极情绪很容易适应。例如,我们小时候一周能吃上一顿肉,就会觉得很开心,但现在,你天天有肉吃,还觉得开心吗?积极情绪容易适应的现象让家长感到很困惑,自己给了孩子所有他想要的东西,他却告诉你:“我在家里一点儿也不快乐!”
提升积极情绪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满足孩子的全部愿望,留下一些愿望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这会使他的幸福加倍。如果孩子一点儿都不缺钱,财务很独立,我通过奖励钱来提升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情绪就没有任何作用,因为钱并不是他想要的。为了孩子的幸福,现在就做一个不会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愿望的家长。
另外,要注意把快乐的事情分开来做,而不是一次性地给孩子很多愉快的刺激。例如,好吃的东西不要一次给太多,隔一段时间给一样;一次只买一个玩具,直到他不想玩了再买新的玩具。记得我们第一次去小叔子家,由于觉得自己很少有机会去看小侄子,我一次性给他买了很多玩具。结果小侄子看了这个想玩,看了另一个也想玩。这些玩具给他带来了一阵混乱之后,他才最终选出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我吸取这次教训,后来通过网上购物只送给他一辆儿童车,小叔子录下小侄子收到礼物时的视频并发给我,通过视频,我发现送一个礼物比上次送很多的礼物反而让他更快乐,而且后续的行为也表明,送一个礼物,他会玩得更久。积极情绪体验的另一个缺陷是人们回忆自己是否快乐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当时是如何结束的而不是自己在过程中有多快乐。比如,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是给孩子增加快乐的重要方式,但是孩子回忆起来却并一定会快乐,因为这取决于他是怎么回来的。如果他不想回来,一直想玩,却被家长硬拽回来,他当然会不开心,父母也觉得还不如不带他去玩。我们常常在游乐场看到孩子要去玩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父母不高兴地花掉很多计划之外的费用,最终却仍然要生气地拉着孩子回家。在商场也是如此,给孩子买玩具本来是很开心的事,却常常因为孩子的要求过高,家长无法或不愿意满足而最终导致亲子双方在回家时都不快乐。
遇到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的解决途径是事先就与孩子在家中商定本次可花费的额度、回家的时间及可以购买的玩具种类。比如,去游乐场或商场之前,父母就与孩子商定本次可以消费的金额,或者将钱直接给孩子,让他自己去计算他要怎么来花费这些钱,自己去支付这些费用,这些钱花完后无论如何不再同意增加花费。这样,孩子在结束时仍然是很开心的,回忆起来自然也会很快乐。如果孩子在外面玩着不愿意回家,我们可以事先和孩子商定回家的时间,到快要回家的时间时,我们要告诉孩子还有多久我们就要回家了,让孩子做好回家的心理准备,他自然也就不会觉得不开心,最多是感觉意犹未尽,渴望下次能再出来玩。
2
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幸福在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充分发挥这些优点,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描述了自我实现的人的特点。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了人的全部潜能,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类人有更大的生物效能、更长的寿命、更少的疾病与更好的睡眠。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幸福理论中也强调了投入、意义与成就元素。
(1)意义
意义是指个体觉得哪些事对自己有价值。痴迷于电子游戏的孩子并不快乐,因为他们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没有意义,并不值得。手机依赖的孩子更不快乐,手机只是他们打发无聊时间的一种手段,想想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拿出手机来玩。对于生活中的问题是否有意义的判断,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私人性。阿德勒认为私人的意义并不是真正的意义,只有分享共同的意义,即能被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才是生活真正的意义。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团结互助、奉献精神与爱护环境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获得大量的金钱或权力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有意义的,但这并不会被全社会所认可。
(2)影响个体意义判断的三个标准
首先,个体会判断这件事情是否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而不是为了其他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兴趣。华伦·巴菲特说:“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其次,事情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才会认为它是有意义的。白求恩不远万里来中国参加革命,有些人宁可自己生活拮据,也要资助他人。因为这些事情符合他们的价值观,他们认为做这些事情是有意义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选择死亡的故事。这在我家乡流传的布谷鸟的故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相传有一个家庭非常贫困,两兄弟外出砍柴回家,母亲煮了一些豆子给两兄弟吃。但是当弟弟出去一会儿再回来之后,发现豆子没有了,弟弟责怪哥哥一人吃掉了,哥哥在无法证明自己清白的情况下,剖开自己的胃给弟弟看,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后来,弟弟发现豆子是被动物吃掉了,他变成了一只鸟,不停地呼唤哥哥。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才会出现这种以死证明自己清白的事情,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很少出现这样的事情。因为对于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个人在集体中被认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价值观就强调“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的面子观。
最后,事情要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优势,不可能做一件事情就能发挥个体的全部优势。我的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学习的时候,他特别高兴地回来跟我说:“妈妈,我觉得初中好玩多了,学校有好多好玩的社团。”那么小的孩子,参加了很多社团,还自告奋勇地当班长。因为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他的优势,他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组织活动,也喜欢在很多人面前展示自我,所以他认为虽然很累,但这样的生活很有意义。
(3)意义的作用
那么,孩子觉得有意义对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孩子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他才会更投入。投入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流”,是指个体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感觉好像时间停止了,自我意识消失了。在投入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体验不到任何的积极情绪,如果你问一个沉浸在电子游戏中的孩子:“你在想什么,你感觉怎么样?”他可能会告诉你:“我什么也没有想,我什么感觉也没有。”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我们固然需要想办法提升孩子在学习时的积极情绪体验,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了解他的兴趣,探索他的能力与优势,使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孩子未来幸福生活的保障。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但是他喜欢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课外活动,那么绝对不能以不准孩子参加这些活动为条件去威胁孩子认真学习,因为这是孩子获得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孩子不被社会上不良团伙拉走的重要保护因素。一个能留在学校,即便不努力学习的孩子更可能比一个辍学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少的堕落危险。
3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阿德勒(2010)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中谈道:“我们是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的,假如我们因为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2015 年,哈佛大学公布的一项76 年的纵向研究成果也发现,让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所谓的富有、成功,而是身心健康和温暖的人际关系。他们发现社会联结对我们真的有益,有着更好的社会联结的人会更幸福、更健康。朋友的数量并不重要,但是拥有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如果个体感到在需要时可以依赖他人,那么他们老了之后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而如果个体没有可依赖的人,其记忆力衰退的时间更早。
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也表明,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变故,能欣赏他人的人会更幸福,对生活更满意。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能更好地带领团队,获得他人的帮助,取得更高的成就。哈里·雷谢和谢里·格保在婚姻与爱情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无论人们来自何种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活满意度与健康的最重要的来源。
本文摘编自刘丽琼著《积极取向的家庭教育》一书第二章部分。段首语来自网络。
ISBN 978-7-03-053975-5
责任编辑:朱丽娜 柴江霞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1
END
1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