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伟哥”年销超80亿片!坑了无数美国高材生,现在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2019 年 3 月 22 日 凤凰财经

来源:金错刀 ijincuodao,作者:Diik



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期望,有时候是带着原罪的!


21金维他、生命一号……当年陪伴8090后童年的儿童营养品,虽然没什么用,但没少让大人花钱。



后来为了考试拿高分,有人开始给孩子吃药补脑。

 

据称立竿见影,学渣变学霸,一目十行,倒背如流,上课不打瞌睡,晚上不用睡觉……

 

家长有了心理安慰,药贩子钞票赚得嗨,却把孩子害惨了。

 

很多孩子嗑药成瘾,最后被送进强制戒毒所,还有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变得不正常。

 

这种药,在欧美有“大脑伟哥”、“大学可卡因”之称,到国内被叫做“聪明药”



01

嗑完药考进前十,最后“保送”戒毒所!

 

《新京报》近期报道,一名备战高考的高中女生田静(化名)压力过大,月考成绩下滑很多。为了帮孩子一把,田静的妈妈找到了“聪明药”,因为聪明药可以提升学习专注力,进而提升学习状态。


连吃两个多月,田静的成绩显著提高,考进了班级前十。


但是田静整个人的状态却越来越不对劲了,药越吃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弱,她只能不断加量。

 

虽然田静上课不容易走神了,注意力可以长时间集中,但是却开始掉头发、失眠、焦躁不安,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妈妈看情况不对,决定给田静停药。

 

但田静已经停不下来,一停就浑身难受,看不下去书。她先是花光了从小到大攒下来的上万元压岁钱,又以各种理由从家里要钱,自己到网上偷偷买药,居然接触到了“摇头丸”

 

最终,她被送进了强制戒毒所,高考与她隔了一道门。



类似田静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位高三女生在同学的介绍下开始服用“聪明药”,不到两个月因病休学,她说如果没了“聪明药”,总感觉自己就要猝死了

 

还有一位备战美国高考SAT的学生,因过量服用“聪明药”而导致重度抑郁。他的朋友,最多一天能吃10片。

 

重庆市一女学生,小学三年级被诊断为多动症,医生给她开了利他林。一吃药,孩子成绩就大幅飙升,就这样父母私自让她一直吃到考上了重点高中,然而想停药时她已上瘾

 

这种“聪明药”,其实是指一类外来处方药,通常指的是“利他林”(Ritalina)、莫达非尼(Modafinil)和阿德拉(Adderall)。



它们都可以刺激人的神经,令服药者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大脑高度活跃。

 

但这类药物却有一个潜在的成瘾风险,更有甚者当这些药的刺激效果已经无法满足时,会铤而走险去碰毒品。

 

北京高新医院主任医师徐杰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到我们这戒毒的,有一成左右是利他林服用者。超过一半都是从‘聪明药’开始,最后变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02

被兴奋剂掌控生命的人类!

吃完药我就成了你想要的样子?

 

其实,这些所谓的聪明药,就是神经兴奋剂。



兴奋剂主要有两类:苯丙胺和哌醋甲酯。苯丙胺就是安非他命,是阿德拉的主要成分。利他林和专注达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

 

但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

 

二战的时候,德军、英军以及后来的美军都用安非他命提升士兵战斗力,在越战中,很多美军士兵都严重对安非他命上瘾。



战后,这种药又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抗抑郁药,销量最高时,一年卖了80亿片,后来美国FDA将这种药列入二类处方药,严格管控。


NETFLIX纪录片《药瘾》(Take YourPills)中介绍,利他林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安非他命。1944年,一位瑞典科学家研究出一种类似于安非他命的合成药物,他希望这种药物能够让妻子更有活力,更擅长运动,甚至能帮助减肥



于是他用妻子的名字给这种新药命名,Ritalien,后改名为Ritalin

 

当时做新药测试,选择的是学校里那些患多动症的孩子作为测试对象,效果惊人的好。

 

利他林一夜成了多动症孩子救星,家长的福音。

 

制药公司的宣传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不断放大和渲染多动症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

 

比如,容易离婚。



多动症的孩子吃完,考试成绩突飞猛进,家长高兴,孩子骄傲。直击多动症患儿家长的内心!



学什么都无往不利。



让人不知疲倦。




其实无论是阿德拉还是利他林,都是注意缺陷药物,它们能提升记忆力,增强注意力,让人的大脑兴奋到嗨,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制药公司“Cephalon”研制成一种名为“莫达非尼”的药,吃一片可以支持一个人工作40小时

 

同样,它们依然致瘾,且上瘾之后无药可医,只能强制戒毒。



如今嗑药的人越来越多,学霸也不例外。到2017年时,兴奋剂整体销量已经超过20世纪60年代的峰值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针对常春藤盟校的一项匿名调查显示,有将近70%的藤校学生承认自己曾为了赶论文而服用“聪明药”,66%的学生曾为期末考试服药,另外还有27%的学生每考,必吃“聪明药”。

 

英国名校也未能“幸免”。BBC纪录片《药品依赖》中就曾提到,剑桥大学的某些学生也在滥用利他林



然而,《药瘾》中几个长期服药的人都说,一停药,就感觉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03

这个世界没有药神,

但是有一堆看似帮忙实际坑你的人!

 

《我不是药神》,让人看了想哭,可到了聪明药这儿,却暗下决心,不做逼孩子吃聪明药的父母。

 

聪明药,国内也是有生产的,但被制成了缓释片,药效并没有国外药来得那样快那样强,且监管极严格。

 

所以,一贯信奉外国东西好的人们,主要途径是找黑市上的药贩子代购。

 

药贩子卖的药,无非来自于两种途径。

 

一是利用测试造假,确诊成年人注意力缺陷,从国外医院拿药然后定期“人肉”带回国,加价卖给国内买家,一板20片的利他林可以卖到400元到700元。这也算是走私了,一旦被海关发现并查扣,这些药的卖价必然还会涨得更高。



为了应对监管,这些药贩子现在已经不在网店里标明药品了。



而是用各种让你感觉匪夷所思的方式。比如在闲鱼上,会用保温杯、桌子当商品,挂羊头卖狗肉。



二是直接卖假药假药到底是啥做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要达到一定的刺激大脑的效果,那无异于和毒品也差不多了,相信类似于田静那种买到摇头丸的不会少。

 

这些药贩子,逐利的本质黑的纯粹,因为他们并不是专业医务人员,只是“贩子”,美国名校、硅谷常被拿来背书。



有媒体从业者亲自深入黑市,佯装成备战高考的学生,向药贩子咨询用药事宜。

 

一番询问后,得到的回复是:“各种强度的药都有,国内外均有现货”、“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成瘾,很多高中生都从我这拿货!”“没出现过问题”、“不含非法成分”

 

在网上,还有很多网友关于自己服用利他林等聪明药的感受,多数倾向于描写药物的正面作用,负面作用都是轻描淡写。

 

在很多相关文章下方的留言里,总能看到很多人写“我想尝试”,无法想象这其中有多少人是青少年学生。

 

那么这种药的作用原理到底是什么?

 

其实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烧脑”

 

这是使用阿德拉前后,人的大脑活跃度对比图。



如此高的大脑活跃度,怎么可能让人不亢奋,怎么可能会犯困。

 

这简直是在燃烧生命。试想,如果一个人的大脑长期被动处于这样的状态,这个人还会好吗?

 

关于副作用,看第一眼会让人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再看会细思极恐。



可产生依赖性,且已经有结构性心脏异常或其他严重心脏疾病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使用盐酸哌甲酯治疗多动症发生猝死的报道。


有高中生在考试前明明已经很紧张了,还要吃聪明药“助考”,结果副作用爆发,本来可以考得不错,结果全砸了

 

有人在网上交流利他林的服药心得,看得人心惊肉跳。如,“恭喜我没中奖没猝死”、“期间激动的手发抖”、“有时候没意识到自己在干嘛,回过神来已经记到下几个词去了”、“嗑药后真的没食欲,人走路都在飘,身体发软还是不想吃东西”、“多巴胺小时的感觉就是空虚”......

 

阿德拉的副作用同样吓人,一旦滥用,轻则呕吐、眩晕,长期服用会造成成瘾、情绪波动、抑郁,重则让大脑认知和记忆受阻、引发心脏骤停,酿成惨案


(网络图片)

 

美国将利他林、安非他命这些兴奋剂列入二类,受管制物质,因为它们对身体的伤害高于摇头丸,级别接近可卡因。而在我国国内,利他林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冰毒同等级别。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学生家长表示,“相比孩子成年后一事无成,如果有药物能干预、提升成绩,为何不呢?


短暂用药或许会给孩子带来身体损害,但服药后孩子就有希望进入精英辈出的学校,有着光明灿烂的未来。这比没有药物帮助,一辈子当学渣的人生,有意义多了!

……


处方兴奋剂是一个价值超过130亿美元的产业,其背后的逐利目的完全可以理解,真正患有多动症的人对此类药物也确实有需求。

 

但诱导性的宣传把人们引上了另外一条“迷失自我”的路。在纪录片《药瘾》中,无论是长期服药者,还是医药、神经学科专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这种药物的效果,但无一例外,他们都不否认这些药物的致瘾性。


依赖嗑药来提高学习成绩,也早已引起专家和社会的关注。我国对于这类药物使用的监管是很严格,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药物的滥用。


是药企没良心?监管不到位?还是个人抵不住诱惑?药贩子有没有罪?家长扮演了什么角色?


不要用无知无畏,去透支生命与未来。


也不要利用人性的弱点,去作恶!


最后,我想说的是:药可以治病疗伤,可以祛除疼痛,但真正能让你走向人生顶峰的,绝对不会是药物。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纪录片《药瘾》视频截图,部分引用自“她刊”,其余图片来自于网络)


凤凰网财经官方微信 ID:finance_ifeng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在看支持凤财君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用以描述刻苦学习、学识丰富,并在某一领域确实取到某些成绩的人。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0年3月6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机器学习课程】Google机器学习速成课程
专知会员服务
162+阅读 · 2019年12月2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战略|咨询公司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
智慧云董事会
16+阅读 · 2019年3月13日
冬日里的一首歌 | 清华快闪女指挥王明媚讲述背后的故事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57+阅读 · 2019年1月9日
“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创业邦杂志
4+阅读 · 2018年1月14日
Arxiv
9+阅读 · 2020年2月15日
Attend More Times for Image Captioning
Arxiv
6+阅读 · 2018年12月8日
Viewpoint Estimation-Insights & Model
Arxiv
3+阅读 · 2018年7月3日
Arxiv
26+阅读 · 2017年12月6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