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是小说《红楼梦》的一个章节,故事的情节想必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很清楚,无非是说封建社会很腐败、本来清白的案子落了个稀里糊涂的结果。
300多年前的《红楼梦》故事,无论如何也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挂不上钩。但在学界浮躁、研究生扩招、质量下滑的背景下,学位论文盲审环节的某些情形,却与小说中的故事,出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
一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送审方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老师,将论文批量上传至学校研究生院网站后,根据学校规定,将送审论文评审要求发送至评审院校相关学院。评审学校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老师,再根据论文的题目将评审任务分发至相关专业具备评审资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
在这两个环节中,让哪个院校评审、让哪个老师评审,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经常的情形是,一个专业不对口的老师,评审了一篇专业性很强的论文。给出的评审意见权威性,自然值得怀疑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硕士、博士的类型、层次较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位论文,其实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评委拿到学位论文后,如果不是仔细分析,还真有点分不清。
以笔者工作的学院而言,就有学硕、林业专硕、农业推广硕士三种类型。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是按照学硕>专硕>农推的顺序下降的。
然而,在每年5月的评审旺季,一个导师往往会收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位论文。如果不加仔细区分,按照学硕的要求审阅农推硕士,则会造成冤假错案。
评阅过学位论文的导师都清楚,评审大多通过网上在线方式进行,除给出评阅及修改意见外,还要给出评审结论。
时而发生的情形,也许是评审任务过于繁重,有的评委在没有认真通读全文前提下就匆匆忙忙给出结论。
极端的例子是,有的评委还会出现操作失误,评审意见与结论相左的情形。明明评阅意见挺好的,也没有给出几条实质性的修改意见。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评审结论部分,竟然是重大修改后重审!按照很多高校的有关规定,只要一个评委给出“修改后重审”的评审意见,学生的毕业答辩就必须至少延期3个月到半年。
在一些学科分布点较少的学科,有资格评审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单位很少,具备相应资质的导师也是屈指可数。根据论文的选题,送审论文研究生导师基本可以判断出潜在的评审学校、评审专家。
如果评审专家收到圈子里朋友弟子论文,又收到朋友请多关照的招呼时,很难避免人情因素的干扰。毕竟在一个小圈子混饭吃,评审课题、申报奖项、评审学位论文,都需要大家互相照应。给人方便,也就是给己方便的道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在现实背景下,所谓的能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把关的盲审环节,其评审结果的可信度并非那么靠谱。因此,建立相应的冤假错案救济机制,也是势在必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114430.html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