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硅谷奇才"祝铭明老师在课程中介绍了科技的四个特点(过剩、不完善、难以驾驭、无温度)以及对应的商业机会,并通过他的思维模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科技产品设计师,究竟该如何思考。
在课程结束后,祝铭明老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小编特地去收集了一些混沌大学广州分社学员的学习感悟,分享给大家。
祝铭明老师布置的练习题
根据老师所讲内容,选择一款你最近使用的科技产品(或者一种历史上的科技),分析它是否符合老师介绍的逻辑,如符合,该如何改善它从而增加更多商机。
我的摄影设备更新换代逻辑
感首先感谢Misa老师的分享。
今天我要分享自己先后花费数万元,在摄影设备方面,从专业级成像方面,升级到满足各种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而购买不同的设备,其背后的逻辑很吻合老师的分享。
(1)科技是过剩的
这一点的理解体现在
Q:第一,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作为小白用户的我,不知该何从选择。品牌众多,每个品牌又有无数个款式选择,给我们增加了很大的选择成本。
第二,在一款产品上,功能太多,大多数功能一次未使用过,这种对于消费者来讲,用不上的功能也要买单。
A:对于这种情况,我的想法是,明确用户定位,定向开发功能,或者支持用户DIY选择,模块化功能组建。
让一部单反相机像手机那样,需要什么功能就下载什么app。
可能有同学会说有手机就可以了,毕竟在专业领域,单反相机还是比手机,有明显的优势一些。
也正因为科技是过剩这一属性,让摄影设备足以有机会在某一垂直领域,特定需求被开发出来,比如记录人们的运动,诞生了GoPro,航拍有DJi。
(2)科技是不完善的
比如,我们满足于单反相机带给我们专业级的成像,却经常有人抱怨其稳定性,比如手持运动拍摄。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即便是GoPro这类专业的运动相机,在为了获得视频稳定性方面,也不得不牺牲一点成像效果,或裁剪画面。
(3)科技是难以驾驭的
不是说我们买了更好的成像设备,就一定能够拍出更好的摄影作品,一台单反相机的使用说明书都有10万字,又有多少人会翻阅呢?即便是翻阅,又能看懂学会多少。使用成本极高。
但值得庆幸的是,发达的网络信息,大大降低我们在专业领域的学习门槛,很多网络摄影公开课,以及摄影达人经验分享等,让这原本很难驾驭的科技,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
(4)科技是冷冰冰的
摄影设备的优化升级,这几年倒是越来越人性化,从笨重的砖头发展到今天时尚个性有逼格。
设备也从复杂的炒操作,逐渐变得傻瓜式快上手,比如GoPro,从5代开始,便加入了智能语音命令,控制设备操作。
——这个唐剑 广州分社10班同学
人机关系新局面,把科技熔入场景
Misa老师在课程中介绍科技的四个特点以及对应的商业机会,我正在使用的小米手环2很符合老师介绍的逻辑。分析如下:
一. 科技的过剩
智能穿戴设备科技的能力是非常过过剩的,屏幕种类、各式传感技术、显示内容、互动方式、材质工艺等等,由此不同的创造者设计出不同的产品。
小米手环2采用了尺寸更小更省电的OLED显示屏,显示内容精简为图标和数字,通过圆形按键进行蟹控操作,尽最大可能控制产品的体积和重量。所以小米手环2的产品减法设计是做到了极致。
二. 科技的不完善
科技的不完善的,在小米手环1上体现得更突出,产品上只有3个激光微穿孔作为指示灯,互动须通过“小米运动”App进行,参与的体验感不够。
小米手环2得到很好的改善,产品设计师通过设计产品的不同 使用场景更加的突显产品的优势:
1)睡眠。睡眠时小米手环监测睡眠时长和质量,可通过App查看睡眠情况,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2)运动。每日的步数测量、里程的热量的统计,帮助规划运动量和时间时间,更高阶的通过App制订自己的跑计划,并且App结合手环会提示跑步的配速和最高心率,有助于更有效提升健身效率。
不过我试过如不通过App设置为跑步状态,在跑步中测心率是测不到的,不知可否改善。
3)工作。久坐提醒功能,当你久坐不动时,会通过振动提醒你起身活动,这个很赞。
4)日常。高配的防水防尘防护技术工艺,日常佩戴更自如。当使用安卓手机时,与小米手环2更为方便,可以免密解锁手机,当手机有来、电短、信微信等App的消息通知时,小米手环2都会振动提醒。
三. 科技的难以驾驭
科技是难以驾驭的,小米手环的设计者们在小米手环1的基础上对产品重新进行了定义、设计、研发,并通过产品发布会和官网等途径更好对消费都进行宣传、培训。让消费者更好地驾驭科技,享受生活。
四. 科技是冷冰冰的
科技是冷冰冰的,小米手环的设计者们通过更多的设计,让消费者感触到产品的温度。
1)亲肤的材质与轻巧的重量,减少负担或入侵感;
2)多彩的腕带,让你可根据不同场合彰显你的时尚、你的个性;
3)高配的防水防尘防护技术工艺,日常佩戴更自如;
4)久坐提醒功能,提醒你给自己的健康充电;
5)对运动中的心率监测和提示,让你根据心率情况更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6)在不方便触控时,只须抬起手腕,手环会自动显示时间。
总结:根据冷冰冰的科技是过剩的、不完善的、难以驾驭,但产品设计者可以通过场景的设计去满足人们的某一期望,让科技变为可驾驭的、有态度的、也有温度的产品。
感激您的耐心阅读、点评和指正。谢谢!
——叶桂仕 广州分社2班同学
初用科大讯飞莫比斯
听完祝铭明老师的课,让我对科技、对AI基本都有个初步的理解,最近在使用科大讯飞的咪咕-莫比斯,我就结合祝老师,来分析下咪咕-莫比斯的特点,
科技的过剩:莫比斯的功能非常之多,连接上专用APP,打电话、音乐、听书、时间、支付、天气、地图、导航、翻译、商品搜索、打车、心率,而从用户的角度来,我基本只用其中几个,常用的就是打电话、听音乐、翻译、心率,在运动模式下,结合咪咕善跑,可以给到健身和运动计划和训练方法,非常贴心。
科技的不完善:最大的弊端,我个人觉得,就是电池电量不够,这也是我很少用到其他功能的原因,其他二代能解决这个弊端,科技的难以驾驭:莫比斯的有些功能其实,我都没真正搞懂怎么使用,就像Mac,使用都要去专卖店去学习才能真正的正确使用,这也是很多科技产品的通病,科技的冷冰冰:莫比斯因为是戴在耳朵上,所以,没有其他科技产品那样冷冰冰的感觉,它直接让我感觉到“温暖”,可以随时看到我的心率,让我了解自己的健康指数,非常棒。
Misa Zhu的逻辑,其实很多科技产品都是相同的,而对于莫比斯,同样,也是符合Misa Zhu讲的逻辑,但如果能把电池的问题改善,在充电盒上加入锂离子电池,当把耳机放入,自动充电,或者,耳机的电能换为高能量的电池,比如锂离子电池等,就会吸引跟多的人喜欢,毕竟科大讯飞的语音是非常棒的,而在使用中,电池方面,成为它的制约瓶颈,同时能让使用者把驾驭能力提高,提高用户对莫比斯的使用黏度,我想,莫比斯把它的优势会发挥的更好。
——王冠焱 广州分社1班同学
英语流利说的科技逻辑
上周我就以英语流利说这款产品为例分析其黏住我的原因,这次也用其作为案例(部分资料来源于天极网《语言识别PK赛,流利说完胜科大讯飞》),看其是否符合祝铭明老师的科技四个逻辑。
英语流利说不算科技产品,但这款APP应用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刚刚在网上搜索了一篇报道:去年底,由著名科技媒体PingWest品玩主办的嘉年华上,在语音识别赛环节,英语流利说以100%的准确率战胜以高语音识别率闻名的科大讯飞。流利说首席科学家林晖分享了自主研发的、让机器人听懂人话的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要让机器人听懂人话,大量有标注的数据和基于此的大量训练,必不可少。流利说APP符合科技的四个逻辑。
(一)科技的过剩——宽泛语音识别技术的狭窄应用。
流利说去年网罗AI大牛们成立美国硅谷实验室,语音识别技术涉及信号处理、发声机理、听觉机理、人工智能、概率论、模式识别等领域,该领域的研发投入应该不少。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关于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此处略去1万字不谈)。语言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英语学习仅仅是一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科技的过剩特征。此外,流利说分为“轻松学”和“定制学”,“轻松学”是免费的,是导入流量的措施,“定制学”是收费的,是营运的核心产品。收费用户为免费用户买单,这也是科技过剩的表现形态之一。
(二)科技的不完善——推陈出新,精雕细琢。
我一年前开始用流利说APP的时候,软件非常流畅。后来随着用户量的增加,服务器经常瘫痪,不记录时长、无法登录等问题不断出现,也有无数的小bug。但流利说的团队不断打磨改进产品,不仅改进了技术上的问题,还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比如,“雅思流利说”、“情景实战课”,以及即将上线的以外刊内容为基础的“流利阅读”。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产品完全成熟之后才上线,而是先上线,通过用户体验和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让用户成为改进建议的来源。这也是前些年小米手机成功的基石之一吧。
(三)科技的难以驾驭——“不要让用户思考”。
每一个APP的使用都有一定门槛,需要使用者有一段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但是好的产品最好做到缩短用户的学习过程,甚至做到“不要让用户思考”。流利说使用的门槛比较低,很容易上手,让用户轻松驾驭,这在用户开发的最初阶段是非常关键的。
(四)科技是冷冰冰的——用冷冰冰的AI技术实现暖心的人文使命。我非常喜欢流利说这个APP,因为其使命的宏大。在中国很多偏远地区,教师缺编比例非常高。如果能够将AI英语老师送达至更多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将给这些地区的孩子们带来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流利说深耕“AI+教育”领域,他们的使命是努力实现“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世界公民”,通过技术革新不断提升教育效率,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至每个角落。“科技是冷冰冰的,但人是有温度的”,流利说难道不就是应用冷冰冰的AI技术实现暖心的人文使命吗?!
对产品的改进建议:
上次的作业,我提出了流利说产品改进的4点建议,这次再加上一点。
流利说除了“轻松学”、“定制学”之外,还有一个“白金版课程”,是针对高端用户的外教付费课程,但每次弹出这个页面,我都感觉像是一般的网络英语课程推广,无法吸引用户。建议从页面设计上作出改变,或者提供更多的免费体验,将用户黏住。
——张晓晨 广州分社128班同学
向最具商业创业力的创业家学习,用他们的知识边界打开自己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