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使用商用小型无人机,到"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与Z-16侦察无人机,乌克兰冲突见证了基于无人机的战场情报、监视、目标获取与侦察(ISTAR)及精确打击能力的空前扩散。本文重点探讨俄罗斯如何快速适应并发展其无人机能力,将无人机从非主流辅助工具转变为近乎无处不在的关键资产,助力部队实现高精度目标定位、跟踪与打击。

当俄军纵队越过白乌边境涌入乌克兰时,战场陷入混乱。乌克兰第43炮兵旅旅长奥列格·舍夫丘克上校指挥着三组2S7"牡丹花"203毫米重型榴弹炮——这种冷战时期设计的可怕武器用于反炮兵作战与战术核打击,可将110公斤ZOF-43炮弹投射至37公里外。这意味着守卫基辅的三组炮群具备早期压制俄军的独特优势,阻止其按计划推进与集结——但前提是指挥官能准确定位目标位置。最初,他们接收过来自霍斯托梅尔机场防御部队的常规火力请求,但很快,从事婚礼摄影的平民开始致电舍夫丘克,提议用大疆无人机协助寻找目标,并通过WhatsApp和视频通话共享情报。

另一案例中,第43旅获悉俄军正在进入射程内的某村庄,但具体位置不明。据舍夫丘克向记者复述,目标定位小组使用谷歌地图找到村内商店电话,联系店主确认俄军方位。他如此描述对话:"晚上好,我们是乌军!村里有'俄国佬'吗?——有。——在哪儿?——汉娜奶奶家后面。——汉娜奶奶住哪栋房子?"基于此信息,该旅成功实施火力打击。通过类似联络方式,他们还借助村民观察未观测炮击的落点,结合谷歌地图调整射击坐标。显然,当时俄军难以建立"侦察-火力"联动体系,无法在乌军火炮暴露后数分钟内实施反制。

在第43旅服役的2S7 Pion向目标发射炮弹。尽管缺乏持久的ISTAR,但火炮的射程使它们能够对俄罗斯部队进行早期和猛烈的打击。(乌克兰国防部)

第43旅在数月后才获得自主无人机用于校射与目标侦测。当被问及战前是否无需空中侦察时,舍夫丘克回答:"需求一直存在,但应用方式本应不同。原计划是:侦察兵发现目标,向我们通报坐标,我们执行射击。但实践证明,若射手无法目视目标,打击效能将骤降数倍。"他此处所指的前沿观察员与侦察分队是多数部队的标配,其原则自间瞄火力兴起以来基本未变:目视目标区的观察员通过无线电通报坐标,必要时修正火力(尽管西方军队追求首轮效力射)。然而,战事快速发展,双方杀伤效率提升迫使俄军哈尔科夫方向某指挥官抱怨,其前沿观察员拒绝离开掩体,转而依赖大疆无人机执行任务。随着俄军进退与乌军应变,俄军ISTAR作战性质发生转变——从教条化的传统模式,演变为空前强调精确性的新型态。

Orlan-10与ISTAR战场博弈

自冲突爆发以来,俄乌双方持续争夺情报、监视、目标获取与侦察(ISTAR)优势。俄军可能在无人空中侦察领域占据上风,但实际态势因战区与参战部队而异。俄罗斯国防部数据显示,2018年俄军列装2000架无人机(UAV),其中多数为"海鹰-10(Orlan-10)"。该型无人机最初整合至炮兵旅执行反炮兵校射与侦察任务,后期逐步推广至其他部队。这意味着战争初期,俄军炮兵常对区域目标实施无差别覆盖射击。第43旅参谋长谢尔盖·奥格连科上校指出:"他们主要实施面目标打击。去年夏季典型场景是:夜幕降临后,俄军对每片林带、树丛与溪流实施无差别炮击,无论是否存在人员。其弹药储备极为充裕。"直至2022年末,多数俄军炮兵单位才开始使用大疆无人机与"海鹰-10"进行校射。

2018年斯拉夫兄弟演习中,士兵将"海鹰-10"无人机运载至指挥车后方。该机型设计为前线部队快速组装部署。[俄罗斯国防部]

尽管构成俄军空中ISTAR体系支柱,"海鹰-10"在乌克兰战场无人机讨论中逐渐淡出视野。但其持续应用仍具研究价值。这款固定翼无人机由圣彼得堡特种技术中心设计制造,2013年前后列装俄军。按美军标准属"第二类无人机",全重不超过16.5公斤(基础型12公斤,视载荷而异),作战半径150公里(中继支持下可达600公里),滞空时间超10小时,伞降回收。典型作战编组为2-3架无人机,由单一MP32M1指控车操控。

"海鹰-10"载荷高度多样化,已知存在11种子型号。乌克兰士兵拆解机型发现搭载松下普通数码相机,另有型号配备热成像仪或云台控制数码相机(可实现镜头与机身独立运动)。部分型号搭载电子战载荷,最著名的RB-341V"莱尔-3"系统利用"海鹰-10"拦截监控3G/4G通信,战前即用于定位乌军部队并向士兵手机发送动摇士气信息。另一低调型号"沙沙声"系统专为定位压制反炮兵雷达设计,据2016年俄国防部泄露文件显示,该系统曾通过信号情报定位AN/TPQ-48"寻火者"雷达,并通过干扰欺骗使其无法捕捉最终摧毁它们的炮火轨迹。

*俄军第150摩步师士兵在2019年演习中准备发射"海鹰"无人机。[俄罗斯国防部]

"海鹰-10"即便搭载热成像载荷,仍属相对简易的无人机系统,因其不具备自动生成可操作坐标的功能。其使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三角定位工具,模拟前沿观察员角色;二是悬停目标上空,由操作员依据视频画面手动标定坐标生成火力请求。这种模式在弹药充足且目标集中时适用。火炮作为间瞄武器存在固有精度局限——炮弹飞行受装药温度、身管温度、阵地校准精度及身管磨损影响,气象条件亦会改变弹道轨迹。最终形成的"打击区"通常呈雪茄状覆盖目标区域。若需摧毁林缘某单门火炮及操作组,往往需发射数十枚炮弹,耗时耗弹且加速身管损耗。俄军对此的应对策略是实施覆盖打击:如动用BM-21"冰雹"火箭炮营齐射720枚20公斤弹头火箭弹,覆盖四座足球场面积区域。弹药充足时,ISTAR精度提升并非刚需。但随着乌军炮兵分散部署(甚至单炮独立作战)以提升生存性,俄军ISTAR体系被迫转型。

精确打击需精准定位

俄军整合多型反炮兵ISTAR资产定位打击乌军火炮,包括1L219"动物园-1"反炮兵雷达、AZK-7M声测系统及1B75"青霉素"声测/热源定位系统。这些系统可探测25公里内大口径(152/155毫米及以上)火炮射击,其中"青霉素"据俄媒称能在5秒内完成定位。然而乌军迅速研发反制手段:使用反辐射导弹、M982"神剑"GPS制导炮弹及制导火箭弹攻击"动物园"雷达,迫使俄军限制雷达开机时间。2022年末某俄媒采访"动物园-1"操作员时,其坦言系统需谨慎使用以防暴露。此类系统与"海鹰-10"协同构建的反炮兵ISTAR体系虽仍具成效,但乌军分散部署与弹药短缺迫使俄军转向精确打击模式。2023年起,俄军显著增加"海鹰-30"无人机与3OF39M1"克拉斯诺波尔-M1"激光制导炮弹的协同使用。

"海鹰-10"摄像头拍摄的俄军炮击观测画面。镜头十字准星颜色变化是该机型视频流显著特征。[俄罗斯国防部]

"海鹰-30"是"海鹰-10"的升级版,最大起飞重量27公斤,载荷8公斤,可同时搭载三组任务模块。其作战半径通过中继扩展至500公里,最大时速170公里,续航8小时,升限5000米,可实时回传光电传感器视频数据(未被干扰情况下)。核心升级在于配备激光目标指示器,能为俄军火炮提供精确坐标或为制导弹药提供激光引导。"克拉斯诺波尔"152毫米激光制导炮弹射程20公里,配备6.5公斤弹头,适用于打击牵引/自行火炮甚至坦克。2022年俄军可能已快速耗尽该弹库存(部分报告称曾无制导发射),但2023年俄高精度系统公司CEO称其产量激增20倍,并推出M2改进型(增大弹头/优化制导)。(编者注:俄工业部门曾将"克拉斯诺波尔-M2"宣传为155毫米版本,但后续出现GRAU代号3OF95的152毫米版本,亦称"M2",导致型号体系混乱。)

与"海鹰-30"协同后,俄军反炮兵作战可实现单发精确打击。尽管低云层可能干扰导引头,木质掩体亦可削弱毁伤效果(但能保全火炮),该组合仍显著提升效能。乌拉尔运输机械设计局(俄现代火炮设计方)宣布计划将"海鹰-30"直接整合至Msta-SM2自行火炮,暗示未来部分火炮或脱离炮群独立作战(需配备激光制导弹药)。此外,2023年9月多段视频显示俄军对乌军后方桥梁实施精确打击,据称由苏-34战斗轰炸机发射Kh-38ML激光制导导弹(射程40公里/250公斤高爆弹头)完成,而目标指引正由"海鹰-30"提供。

Z-16与"柳叶刀-3":俄罗斯无人机体系的战术革新

2022年7月,社交媒体流传数段视频显示白色双十字翼无人机高速突袭乌军载具,标志着Zala Aero公司"柳叶刀-3"游荡弹药首次现身前线。初期使用频率较低——亲俄网站lostarmour.info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末仅记录100次攻击。但如同"克拉斯诺波尔"炮弹,"柳叶刀"系列游荡弹药的使用量急剧攀升,成为ISTAR战场最具标志性的变革。

图中左上为Z-16-3型无人机,下方为"产品-51-3",右侧为"产品-52-3"。对比后两者可见,"产品-51-3"前部十字翼更大、后翼较小,该型拥有更远射程并搭载5公斤战斗部。[Mztourist,维基共享资源;CC-BY-4.0]

"产品-52"(亦称Z-52或"柳叶刀-3")是"柳叶刀"家族游荡弹药成员,最新量产型为"产品-52-3"。其射程达30-40公里,极速80-110公里/小时,标配光电/红外双模摄像头(早期型号仅日间摄像头)。与旧型号的核心差异在于配备激光雷达引信,可在距目标极近处引爆战斗部,有效突破某些防护。该型采用弹射发射,配备KZ-6型3公斤聚能装药战斗部,可穿透等效215毫米均质钢装甲,擅长打击火炮/坦克弹药储存区等薄弱部位,并具备打击移动目标能力。

"克拉斯诺波尔"虽能攻击时速36公里内的移动目标,但随着西方火炮列装,乌军发现其机动性足以在暴露后快速转移,规避BM-21营齐射或"克拉斯诺波尔"打击。而"柳叶刀"在追踪公路机动火炮方面表现卓越,常采用2-3架"菊花链"式协同攻击提升毁伤概率。尽管滞空时间仅40分钟,其自身可执行ISTAR任务,但通常需在目标确认后使用——这正是Zala Aero公司Z-16侦察无人机的核心价值所在。

游荡弹药重构反炮兵条令
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lostarmour.info网站记录"柳叶刀"系列超3000次攻击。使用高峰出现在2024年5月俄军哈尔科夫攻势期间,133公里战线单月实施108次打击,最深突入乌军后方50公里。攻击多针对驰援前线的运输载具,显示俄军当时已掌握ISTAR战场主导权。

俄军轰炸机投放配备UMPK滑翔制导组件的FAB-3000炸弹。Z-16等无人机协助此类打击,消除传统前沿空中管制员的暴露风险。[俄罗斯国防部]

Z-16系列属第二类无人机(约5种子型号),基础型滞空超4小时,作战半径75公里,升限5000米,极速110公里/小时。制造商宣称其具备电子战抗性与低雷达反射特征,起飞重量10.5公斤(含1.8公斤载荷),标配高清光电/热成像双模摄像头。该型可在目标区持续搜索,通过热源探测或炮口闪光定位乌军火炮,3000米观测距离使其有效识别林线隐蔽火炮。Z-16常为"柳叶刀"及常规炮兵提供激光指示,并参与探测乌军无人机操作组,引导针对性打击。其热成像性能尤受重视,同时支持UMPK滑翔炸弹投掷——这类武器对乌军构成重大威胁。Z-16还为"伊斯坎德尔-M"短程弹道导弹(9M723型)提供基础设施与载具坐标,显示其电子战环境下的持续作战能力。

战后ISTAR体系展望

乌克兰战场日均运作数万架无人机,本文聚焦的三大俄军装备("柳叶刀"、Z-16、"海鹰"系列)料将成为战后俄ISTAR体系支柱。俄军已掌握从战术突袭到纵深打击的多层次运用能力,预示其未来冲突中将保持进攻性与效能。整体态势显示,俄军自2022年依赖面杀伤弥补精度不足的困境,已转型为日均实施精确打击的成熟体系。这种转变依托于目标精确定位能力的提升,以及主要作战轴线持续维持的ISTAR资产密度——即便承受损耗,仍能对乌军施加持久压力。

参考来源:euro-sd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1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中文版 | 2025战场集群:AI防御机器人席卷前线
专知会员服务
9+阅读 · 4月21日
中文版 | 俄乌战争:乌克兰无人系统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16+阅读 · 4月16日
无人机战争:C2 和人工智能集成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月27日
战争无人机蜂群:自主战争的未来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4年11月5日
国外有人/无人平台协同作战概述
无人机
111+阅读 · 2019年5月28日
视频中的多目标跟踪【附PPT与视频资料】
人工智能前沿讲习班
30+阅读 · 2018年11月29日
无人机蜂群作战概念研究
无人机
55+阅读 · 2018年7月9日
进攻机动作战中的机器人集群
无人机
30+阅读 · 2017年12月4日
【前沿】凌空手势识别综述
科技导报
12+阅读 · 2017年8月17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4+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6+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6+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6+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6+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Arxiv
166+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rxiv
76+阅读 · 2023年3月26日
Arxiv
166+阅读 · 2023年3月24日
Arxiv
24+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4+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6+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6+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6+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6+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