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重塑现代战争格局。人工智能(AI)、自主协同平台、高超音速武器及太空作战能力等新兴技术将持续影响未来空天资产的设计、运用、指挥控制(C2)及生存能力。为在以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化战场保持竞争力,必须将这些技术突破无缝融入军事条令、战略及战术执行体系。部分技术成本降低带来的普及性,正挑战既有军事优势。
对手积极投入这些新兴技术研发,若不迅速行动将丧失技术优势。技术领先地位的动摇会削弱威慑能力,进而破坏安全环境稳定并加剧冲突风险。需着重指出的是,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深度互联、相互增强,共同产生倍增的战术与战略影响。
人工智能作为重塑战场的革命性力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变革决策模式、情报收集及自主系统。AI驱动的作战管理系统可实时处理数十亿跨域传感器数据,为指挥官提供增强的战场态势感知与优化决策能力,有效破坏敌方"观察-调整-决策-行动"(OODA)循环。此外,AI系统实现预测性维护、后勤自动化及网络防御,大幅提升军事行动的效能与韧性。例如人工智能可探测标志网络攻击的流量异常并自动响应。
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独特挑战:伦理困境、责任归属、训练数据质量及"幻觉"现象。复杂算法导致"黑箱"决策,操作员难以理解其分析逻辑与结论依据。这种透明度缺失使责任追溯与错误识别困难重重。军事领域若忽视AI伦理、追责及数据质量问题,将引发严重后果:削弱系统可信度、增加失误风险、违反伦理准则乃至导致意外冲突升级。尽管存在挑战,人工智能仍在迅猛发展,其驱动的决策体系将构成下文所述自主协同平台的"指挥大脑"。
自主协同平台(ACP)作为无人航空系统,通过自主运行或与人操作平台协同扩展能力边界。这类颠覆性技术正根本性改变作战模式,推动军事行动从传统集中控制转向分布式、网络化、自主化体系。ACP利用人工智能在"人在环中/人在环上"模式下,自主执行情报监视侦察(ISR)、电子战(EW)及动能打击任务。其战场集成形成力量倍增器,既实现杀伤链分布式部署与系统冗余强化,又降低高威胁环境下人员风险。
无人机蜂群战术的扩散应用构成重大战术威胁。由大量廉价无人机组成的蜂群可对传统防空系统实施饱和式攻击——后者原设计用于应对数量有限的高价值目标。无人机技术的普及使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均能采用不对称战术,动摇西方传统军事优势。
尽管具备显著优势,ACP仍存在被黑客入侵操控的风险,使对手能接管平台或破坏其行动。系统内人工智能可能受欺骗或数据污染,引发不可控危险行为。其他挑战包括:对高速数据链的依赖、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LAWS)的伦理争议,及易受电子战与网络攻击的特性。这些平台效能的发挥完全依赖弹性通信网络,而多数通信网络正依赖日益争夺激烈的太空领域。
高超音速武器是以超5倍音速飞行的导弹系统,标志着现代战争的重大变革。虽然高超音速飞行理论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其在机动武器系统的应用却是近年才出现的颠覆性进展。相较于弹道轨迹固定的传统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被设计为具有飞行中变轨能力。这种高速机动结合体对现有导弹防御体系构成严峻挑战,使其难以被探测拦截。例如俄罗斯"先锋"高超音速武器系统据称可达27马赫极速,并能携带常规与核双模战斗部。
高超音速武器对西方形成重大威胁——其速度、机动性与飞行高度使指挥控制中心、空军基地及海军港口等关键基础设施面临迅捷精确打击。从战术战役层面看,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将催生新型反制措施、预警系统及适应快速响应的指挥控制体系调整。有效应对该威胁需构建强韧的持续感知网络,这使天基能力重要性愈加凸显。
太空已成为军事行动的关键疆域,各国军事能力日益依赖天基系统支撑。随着军事强国在通信、导航、情报监视侦察及进攻性作战等领域对天基资产投入巨资,该领域争夺日趋激烈。卫星提供的持续全球覆盖能力,可实现对对手活动的全天候实时监控。最具颠覆性的太空技术当属在轨维护装配与制造能力,该技术通过燃料补给、维修升级显著延长卫星寿命。
反卫星武器、定向能系统及电子战能力的扩散突显大国对制天权的重视。这类武器可物理摧毁或瘫痪卫星,破坏关键通信导航监视能力。这对深度依赖天基系统实施战场感知与指挥控制的北约构成直接威胁(威慑)。随着太空战力发展,需制定新作战条令确保资产高效运用,同时降低对抗性威胁的脆弱性。
人工智能、自主协同平台、高超音速武器及太空作战能力的持续演进,将塑造未来空天战争形态。这些技术既可增强作战效能、实现力量倍增、巩固战略威慑,又伴随伦理隐忧、武器扩散风险及网络威胁脆弱性。
这些新兴颠覆性技术正带来严峻挑战:不少国家获得削弱西方传统优势的新型手段;低成本技术普及使先进战力"扩散化",既打破战场平衡又扭转北约固有优势。
优化应用这些技术需提升盟军互操作性,制定缜密政策与作战方案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与风险可控化。唯有强化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空天力量方能应对科技地平线的挑战。
参考来源:北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