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场要求快速且基于充分信息的决策以确保任务成功。传统云计算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由于延迟明显、连接性有限及存在安全漏洞,往往难以满足孤立与敌对环境的严苛要求。战术边缘计算已成为一种变革性解决方案,能够在数据源头——无论是无人机、传感器、车辆还是单兵穿戴设备——直接进行实时数据处理。

通过分布式计算能力,战术边缘系统使作战人员能在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可操作的深度洞察。本文深入探讨战术边缘计算如何与现有军事基础设施集成、其在真实场景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在极端部署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挑战。

1. 战术边缘计算的核心概念

战术边缘计算使数据能在采集点本地进行处理,无需依赖集中式云基础设施,其处理节点可分布于单兵设备、无人机或车辆等终端。这种去中心化架构在对抗环境或偏远地区可显著提升决策速度、作战韧性及安全性。

A. 核心优势

  • 显著降低延迟:本地化数据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传输耗时,在关键战况中实现毫秒级决策
  • 优化带宽利用率:本地数据过滤机制减少向中心节点传输的数据量,有效缓解通信网络压力
  • 增强系统韧性:分布式架构防止单点失效,确保在与指挥中心失联时仍能维持作战功能
  • 提升安全等级:敏感数据留存于本地区域,降低被拦截或泄露的风险
  • 支持前沿技术: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供实时计算基础,显著增强作战能力

B.应用场景

  • 实时数据分析:对传感器数据即时解析,提供无延迟的可操作情报
  • 自主作战系统:无人机与机器人平台通过机载计算实现地形导航与自主决策
  • 增强态势感知:本地融合多源传感器数据,生成战场全景视图以支持快速决策

C. 实施挑战

尽管战术边缘计算带来革命性优势,仍面临诸多挑战:边缘设备安全防护、加密需求与低延迟要求的平衡、以及有限电源与存储容量等资源约束。

D. 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战术边缘计算通过系统现代化改造、支持尖端作战平台、构建互联设备统一生态系统,与现有基础设施形成互补。这种发展路径与强调速度、适应性和信息主导的现代作战理念高度契合。

2. 与现有军事基础设施的整合路径

战术边缘计算旨在通过现代化改造传统系统、支持新一代作战平台、构建互联设备统一生态系统来增强现有军事基础设施。其整合方式主要体现在:

A. 传统系统功能增强

通过边缘计算为传统军事平台赋能。典型例证包括:

  • 数字化单兵系统:配备可穿戴传感器的士兵即使使用传统通信网络,也可实现本地数据处理与共享
  • 传统战机数据融合:F-35等平台运用边缘计算整合多源传感器数据,为飞行员提供实时战场态势感知

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升级传统系统,军队在获取先进能力的同时显著延长现有装备的作战寿命。

B. 战术边缘服务器部署

战术边缘服务器作为本地化处理核心,对物联网设备、传感器和自主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它们具备以下特性:

  • 通过近源数据处理彻底消除延迟
  • 在网络中断时为关键任务应用提供分布式存储支持
  • 通过本地化人工智能分析实现实时决策

典型应用场景:侦察任务中现场分析无人机影像数据,为战场部队提供实时情报支持。

C. 自主系统支撑体系

自主无人机与车辆依赖机载边缘计算实现自主导航与威胁识别。这些系统能够:

  • 在无外部指引情况下适应动态战场环境
  • 实现多单元协同作战通信

这种集成模式降低了对集中控制的依赖性,同时全面提升战场作战效率。

D. 统一生态系统构建

边缘计算支撑"战场物联网"互联体系,实现单兵、车辆、无人机与指挥中心的无缝数据共享。该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 在连通状态下同步边缘设备与云端数据
  • 通过多源实时更新为指挥官提供全景作战视图

E. 战术云件部署

便携式战术云件通过本地托管计算密集型应用,将云服务能力直接延伸至战场前沿。它们能够:

  • 通过智能信息过滤减少带宽占用
  • 为偏远地区离线作战预载关键任务数据

3. 战术边缘计算核心组件体系

A. 加固型硬件平台

军事环境部署的边缘设备必须满足轻量化、高耐用与低能耗要求。这些系统专为承受极端环境条件(高温、低温或物理冲击)而设计,同时保持高性能输出。

B. 优化软件系统

战术边缘软件必须优先保障处理速度与运行效率。算法需具备大数据量快速处理能力,同时提供针对任务需求定制的可操作洞察。

C.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通过实现预测分析、威胁检测和自主决策,在战术边缘计算中扮演关键角色。模型量化等技术可在保持精度的前提下,将机器学习模型压缩至资源受限硬件部署。

D. 可靠网络架构

设备间稳定通信是协同作战的基础。战术边缘网络必须平衡带宽效率与传输可靠性,确保即使在受阻或降级环境中也能维持不间断数据交换。

E. 安全协议体系

边缘设备必须具备防篡改和抗网络攻击能力。加密技术与安全启动机制确保持续作战过程中敏感信息的安全性。

4. 恶劣环境部署挑战

虽然战术边缘计算潜力巨大,但在恶劣环境中部署服务器仍面临重大挑战:

A. 环境应力影响

极端环境条件(-50°C至55°C温度波动、湿度、沙尘暴、水体侵袭、载具或飞行器引起的冲击振动及太阳辐射)可能影响服务器性能。必须采用加固设计确保这些条件下的运行稳定性。

B. 网络约束条件

敌对干扰或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的间歇性连接使可靠通信难以保障。边缘服务器必须在断开期间自主运行,同时优先保障关键数据传输的带宽效率。

C. 供电挑战

偏远部署环境通常缺乏稳定电源。服务器须依赖蓄电池或便携发电设备,同时通过能效优化实现持续运行。

D. 安全风险管控

邻近敌对方位操作增加网络攻击与物理篡改风险:

  • 传输加密协议保护敏感数据安全
  • 防篡改设计确保设备物理受损时的运行安全

E. 压力环境可靠性保障

硬件韧性对维持极端压力下的操作可靠性至关重要。先进冷却系统与自动恢复协议可有效缓解硬件故障或网络中断。

F. 扩展性与灵活性

动态战场环境需要模块化硬件解决方案,支持内存与图形处理器等组件升级,以应对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

5. 应用场景体系

A. 实时监视与侦察

作战行动高度依赖无人机与传感器进行态势感知。战术边缘计算使这些系统能够本地处理监视数据,为部队提供敌方动态与潜在威胁的即时洞察。

B. 自主作战系统

配备边缘计算的自主车辆与无人机可导航复杂地形、识别障碍威胁,并在无外部支持下实时通信,显著提升动态战斗场景的响应速度。

C. 单兵穿戴技术

增强现实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为士兵提供部队定位与目标数据等实时战术信息。战术边缘计算确保这些设备在战场环境下稳定运行。

D. 战场医疗支持

结合边缘计算的人工智能诊断工具可即时分析生命体征与医学影像,协助战地医护人员实施急救。自主医疗无人机通过物资投送与远程支援显著提升战场医疗水平。

E. 后勤优化系统

边缘支持系统根据任务需求与环境条件预测装备需求,确保物资及时投送同时减少后勤瓶颈。

6. 实时决策增强

战术边缘计算通过就近处理采集端数据(战场、无人机或车辆内部)显著增强实时决策能力。这种架构消除对集中式基础设施的依赖,大幅降低延迟,确保即时获得可操作情报。本地化数据处理使作战人员能更快做出明智决策,这对延迟即意味着任务失败的高风险场景至关重要。

关键改进包括:

  • 延迟优化:现场数据处理使决策在毫秒级完成
  • 态势感知提升:传感器与视频数据实时解析提供威胁与环境即时洞察
  • 对抗环境韧性:确保与指挥中心失联时决策能力持续有效
  • 自主作战支持:无人机等系统无需延迟即可响应战场变化

这种架构保证决策以作战节奏实施,在动态资源受限环境中提供战术优势。

7. 瞄准系统精度提升

战术边缘计算通过终端实时数据处理分析(无人机、车辆或武器平台内置)显著提升瞄准系统精度。本地化处理减少延迟,确保瞄准决策基于最新精确信息。精度提升途径包括:

  • 实时数据分析:本地处理传感器与视频数据,即时识别跟踪目标
  • 目标追踪增强:降低网络延迟,确保复杂环境(城市障碍区)中移动目标持续追踪
  • 多传感器融合:集成雷达、光学与红外数据生成目标运动轨迹全景视图
  • 对抗环境适应性:独立于中心基础设施运行,在通信受阻环境下保持功能

这些能力确保瞄准系统更快速、更可靠,更好适应动态战场条件。

8. 安全处理机制

战术边缘计算通过高级加密、分布式处理与专门安全框架的综合运用处理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包括:

A. 数据安全保障

  • 全程加密:数据传输存储全程加密,确保开放环境下敏感信息安全
  • 本地处理:敏感数据本地处理避免传输风险
  • 零信任安全:零信任网络访问确保仅认证设备可访问资源,采用最小权限与持续监控原则
  • 接口安全:通过强认证、加密传输与定期审计保障边缘设备接口安全
  • 抗攻击韧性:通过微隔离、双向加密通信及紧急数据销毁功能强化节点防护

B. 运行保障机制

  • 行为分析:设备行为监控检测异常操作企图
  • 备份策略:安全备份系统保障数据可恢复性

C. 运行连续性保障

  • 分布式架构:不依赖中心设施,确保断联持续作战
  • 电子战抗性:抗干扰与网络攻击设计保障对抗环境运行
  • 自适应安全框架:零信任网络访问实时调整控制策略
  • 冗余容错机制:系统冗余设计确保局部故障时持续运行

这些措施共同保障战术边缘计算系统在对抗环境中的安全运行。

9. 未来发展潜力

人工智能与战术边缘计算的融合将重新定义军事战略:

  • 自主系统实时评估战场,策略调整快于人工操作
  • 增强态势感知通过准确预测敌方动向支持指挥决策
  • 国防部门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动硬件、算法与网络安全创新

全球军方对战术边缘技术的投入不仅提升作战能力,更塑造以速度、韧性和智能主导的未来战场。

结论

战术边缘计算通过实时就近数据分析实现快速决策,并无缝集成现有基础设施,正深刻变革军事行动模式。然而在恶劣环境中部署这些系统,必须克服环境应力、网络限制、供电约束、安全威胁、可靠性要求、扩展需求、人为因素与合规性等多重挑战。

通过加固设计、安全通信协议、先进冷却系统与模块化配置应对这些挑战,军队可确保战术边缘计算在极端条件下持续可靠运行——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赋能作战人员。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2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战术边缘计算:加速军事情报周期革命
专知会员服务
16+阅读 · 8月26日
战术边缘指挥控制:防务面临的核心挑战
专知会员服务
21+阅读 · 8月25日
科技前沿:新兴军事技术及其战术影响
专知会员服务
20+阅读 · 7月30日
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变革军事指挥与控制
专知会员服务
42+阅读 · 2024年9月21日
任务战备的未来:国防知识图谱和情境人工智能
专知会员服务
75+阅读 · 2024年5月28日
人工智能改变战场:增强军事战略的实时洞察力
专知会员服务
47+阅读 · 2024年5月12日
克服国防中的数据分析惯性以赢得未来战争
专知会员服务
23+阅读 · 2024年1月20日
释放战略潜能: 电子战中的人工智能
专知会员服务
105+阅读 · 2023年10月5日
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思考
专知
42+阅读 · 2022年6月11日
通过集成 XNNPACK 实现推理速度飞跃
TensorFlow
26+阅读 · 2020年7月30日
反无人机技术的方法与难点
无人机
27+阅读 · 2019年4月30日
【边缘智能】边缘计算驱动的深度学习加速技术
产业智能官
20+阅读 · 2019年2月8日
无人作战体系在登陆场景中的运用
无人机
43+阅读 · 2018年7月3日
进攻机动作战中的机器人集群
无人机
31+阅读 · 2017年12月4日
边缘计算:万物互联时代新型计算模型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5+阅读 · 2017年5月19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1+阅读 · 2017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7+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Arxiv
171+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482+阅读 · 2023年3月31日
Arxiv
174+阅读 · 2023年3月24日
Arxiv
25+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战术边缘计算:加速军事情报周期革命
专知会员服务
16+阅读 · 8月26日
战术边缘指挥控制:防务面临的核心挑战
专知会员服务
21+阅读 · 8月25日
科技前沿:新兴军事技术及其战术影响
专知会员服务
20+阅读 · 7月30日
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变革军事指挥与控制
专知会员服务
42+阅读 · 2024年9月21日
任务战备的未来:国防知识图谱和情境人工智能
专知会员服务
75+阅读 · 2024年5月28日
人工智能改变战场:增强军事战略的实时洞察力
专知会员服务
47+阅读 · 2024年5月12日
克服国防中的数据分析惯性以赢得未来战争
专知会员服务
23+阅读 · 2024年1月20日
释放战略潜能: 电子战中的人工智能
专知会员服务
105+阅读 · 2023年10月5日
相关资讯
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思考
专知
42+阅读 · 2022年6月11日
通过集成 XNNPACK 实现推理速度飞跃
TensorFlow
26+阅读 · 2020年7月30日
反无人机技术的方法与难点
无人机
27+阅读 · 2019年4月30日
【边缘智能】边缘计算驱动的深度学习加速技术
产业智能官
20+阅读 · 2019年2月8日
无人作战体系在登陆场景中的运用
无人机
43+阅读 · 2018年7月3日
进攻机动作战中的机器人集群
无人机
31+阅读 · 2017年12月4日
边缘计算:万物互联时代新型计算模型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5+阅读 · 2017年5月19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1+阅读 · 2017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7+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