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埃利奥特·科恩(Eliot Cohen)的军事革命认知框架,俄乌战争中无人机系统(UAS)的广泛运用代表着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因其展现了新型武器、新型组织形态与新型作战模式三者的交汇。这种变革深刻体现在部队筹划与执行战役、作战情报融合及指挥控制模式的转型中,尤其对战争战役层级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师级与军级指挥官如今必须应对持续监视能力(其剥夺了传统作战突袭优势)同时运用纵深打击与战役塑造新能力,乌俄两军的经验为战役指挥官适应新现实提供了关键启示。无人机系统的普及已根本性改变作战环境,形成近乎持续的战场监控态势,对传统军事行动理念构成严峻挑战。

本文依据新兴实证阐明无人机系统如何体现新型武器、组织形态与战争范式,通过俄乌战争视角分析其对战役作战的变革性影响。继而探讨此次革命对美国陆军战役层级的战略意义,并就其条令体系、组织结构与指挥官培养提出具体建议,以保障其在未来冲突中保持优势。

无人机系统作为新型武器:变革作战能力​​

无人机应用的演进体现了其如何改变战役作战。在2024年初阿夫季夫卡战役中,乌克兰军级指挥官每周在整个作战区域部署无人机系统,这些系统不仅是战术资产,更是战役设计的组成部分。它们实现了作战纵深的持续监视,根本性改变了部队规划与执行行动的方式。更突出的是,无人机系统与战役火力结合创造了纵深打击和战役态势塑造的新可能性,使指挥官能跨多域多距离同步影响战场。

乌克兰军队在改造商用无人机技术方面展现出显著创新,进一步延伸了作战影响。新美国安全中心防务项目主任斯泰西·佩蒂约翰指出:乌军常规化使用配备热成像技术的改装商用无人机执行夜间行动,实现24小时持续监视打击能力。战役层面上,这种持续观察能力改变了指挥官理解与塑造战场的方式。

纵深打击与战役态势塑造​​。2024年4月别尔哥罗德突袭行动中,乌克兰部队协调运用超200架无人机,展示了无人机系统如何赋能战役级规模的作战行动。这些将侦察、电子战和打击任务整合的行动,根本性改变了战役规划与执行的关系。突袭迫使俄军战役指挥官调动大量资源防卫后方区域,证明无人机系统使较小规模部队能实现以往需庞大兵力才能达成的战役效果。

乌克兰军队开创了运用无人机实施战术打击和战场态势塑造的创新方式,特别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与巡飞弹的整合运用。虽然这些系统射程不及典型纵深打击武器,但对其作战半径内的高价值目标极为有效。乌军指挥官利用系统低成本高精度特性,发展了"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实时侦察定位+巡飞弹精确打击装甲/炮兵/指挥所"等新战术理念。

​​表.俄乌战争中无人机系统符合科恩军事革命标准的应用​​

俄乌战争中的军事变革(RMA)标准对照表

军事变革标准 俄乌战争中的证据
新武器 • 无人机系统(UAS)类型空前扩散和多样化
• 快速的技术进步(如:波伯重型第一人称视角轰炸机、沙希德-136)
•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融合
• 易获取且具成本效益
• 空中力量能力的扩散化
新组织 • 乌克兰无人系统部队的创建
• 无人机操作员新颖的招募和培训方法
• 专业无人机团队的组建(飞行员、爆炸物处理专家、维护人员)
• 民用无人机操作教育的整合
• 俄罗斯提出的"以无人系统为中心"的旅级概念
新的作战方式 • 战场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扩展
• 新战术(如:无人机群、无人机编队)
• 与传统武器系统的整合
• 决策和指挥结构的变化
• 对军队和公众认知的心理影响
• 战争经济计算的变化
• 新反无人机战略的发展

实施持续高精度战术打击的能力,根本性改变了乌克兰指挥官准备与掌控战场的方式。通过系统性削弱俄军战斗力并破坏其行动,乌军得以创造决定性机动与反击机会。这种战术创新产生了战役级影响,使乌军能在战争各阶段夺取主动权并塑造有利战场态势。但需强调:这类短程系统不能替代真正的纵深打击能力(如"沙希德"等远程无人机系统可在敌后深远区域实施打击),而是作为补充能力提升乌克兰军队在战术和战役层级的整体作战效能。

​​与传统部队整合​​

俄乌战场指挥官开创了复杂运用无人机系统的新模式:在支持地面机动的同时实施独立纵深作战,促成无人机系统与传统部队间新型作战协同效应。这种整合超越了简单的支援关系,代表战役效果思维的新范式。通过实施持续监控并同步开展精确打击,乌军指挥官根本性改变了其战场准备与掌控方式。

例如2022年末赫尔松战役期间,乌军运用小型无人机集群识别俄军防御阵地并引导远程火力,使其在发动地面攻势前快速削弱敌军战斗力。这种无人机赋能的目标锁定能力使乌军指挥官能以空前速度和规模塑造战场态势,为成功解放该城的反击创造有利条件。

大卫·汉布林指出:无人机与炮兵的整合尤为变革性——无人机使乌军炮兵具备"致命精确度",实现实时火力修正和即时毁伤评估。此能力改变了火力支援计算法则,使指挥官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响应速度部署炮兵。无人机与火炮的配合还使乌军能在作战纵深全域打击目标,包括俄军关键指挥所、后勤枢纽与交通线。

确保战役成功的新型组织结构​​

乌克兰无人系统部队的创建代表对此作战革命最全面的组织响应。乌军2024年组建的"无人系统部队"(USF)聚焦战役级整合与效能,区别于传统军兵种侧重战术运用的架构。该部队保留专门的战役级建制单位,既能支援军师级作战,又可实施独立纵深行动。此组织创新表明:在战役层级,无人系统需建立力量结构与指挥关系的新范式。以"配备超百万架国产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系统"支持作战为目标,该新兵种通过大规模投入无人机技术与组织建设,彰显乌军围绕无人系统重构军事体系的决心。任命被誉为首位在实战中有效部署无人机的指挥官——瓦迪姆·苏哈列夫斯基上校担任首任部队司令,印证了高层指挥对无人作战实战经验与专业能力的高度重视。

通过设立无人系统专有兵种,乌克兰无人系统部队实现了军事组织确保战役成功的根本性变革。此举加速新战术、技术与流程的研发推广,将无人能力重要性制度化,确保其融入作战规划与执行的各个环节,由此培育创新适应文化。该部队为军队如何将战术胜利转化为战役优势提供范本:通过在战役层级整合专业知识与资源,使成功战术与技术得以在全军快速推广。这种将战术创新迅速转化为战役能力的特点,正是乌克兰抵抗俄罗斯行动的关键因素。

  • ​​战役指挥部的转型​​
    为将无人系统整合至所有作战职能,乌克兰军师级参谋机构已通过流程调整来适应持续监控能力与新打击手段。情报部门创新开发处理分析无人机海量信息的新方法,作战部门则建立充分运用无人能力的规划流程。例如乌克兰战役指挥部设立专职无人机单元,负责将无人机作战纳入整体战役规划。这些单元密切协同情报与作战部门确保无人能力全力支持战役目标,同时作为全军快速推广新战术技术的渠道,确保实战经验能大规模迅速应用。乌军参谋机构还开发新流程管理无人机行动产生的海量数据,包括运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影像、识别目标及确定情报采集优先级。这些技术创新使乌军指挥官能以空前速度理解作战环境并做出决策。

图:2024年12月20日,德事隆系统公司MK 4.8 HQ"航空探针"无人机系统在阿拉巴马州红石兵工厂测试飞行。该型号于2024年末列装陆军。

  • 采取差异化组织架构​​
    俄军在战役层面采用显著不同的组织路径:尝试将无人机能力整合进现有指挥体系,同时在更高层级保留专业无人机单位。俄乌两军路径差异凸显组织适应性对发挥新战力的重要性。俄罗斯经验印证将颠覆性技术纳入现存组织架构的挑战,强调面对革命性军事技术时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俄军试图将无人机系统嵌入传统指挥控制体系,限制了其在战役层级充分运用这些能力。

  • ​​战役作战新范式​​
    无人机整合对战役艺术的变革构成此次革命最深远影响,标志着无人化时代实施大规模作战的新认知。传统基于集中兵力达成突然性的战役机动理念,在持续监控环境下需根本性重构。乌克兰战役指挥官发展出"分布式作战+欺骗战术+效果聚合替代兵力集结"的新战法,将这些变革延伸至战术适应之外。

  • ​​战役决策机制转型​​
    无人系统时代使战役决策周期经历深刻变革。军师级指挥官如今面临"探测-打击"时间窗急剧压缩的环境,同时需处理海量实时情报。乌军创建新型决策流程:在任务式指挥框架下向低阶梯队下放重要权限,既保持战役协同性又实现战机快速捕捉。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同无人系统的结合正重塑战役决策流程,指向无人系统自主性不断提升的未来趋势——乌克兰开发搭载AI目标识别功能的无人机即为例证。尽管引发人类监管的重要质疑,此发展对战役指挥控制影响深远:可能显著加速决策循环。例如乌军指挥官试验具备预设参数自主识别打击能力的AI无人机系统,虽人类操作员保留武器使用授权权,这些系统仍标志自主作战的重大迈进。此类系统的运用或将急剧提升作战节奏,使指挥官能捕捉瞬时战机并快速响应战场变化。

然而无人系统自主性提升也对战役指挥控制带来严峻挑战。随着系统独立行动能力增强,指挥官必须开发确保人员控制与责任追溯的新机制,这需要构建强健指挥控制架构、明确交战规则及操作员培训体系。

  • ​​战役作战半径的演进​​ 通过无人机运用,"战役作战半径"概念发生本质演变。乌军展示在以往需投入重兵的距离实施纵深打击与战场塑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行动呈现战役协同新范式:无人系统使指挥官能同步影响战场多节点。此能力要求战役设计新思维,统筹无人机系统创造的机遇与脆弱性。2024年4月对距乌边境1300公里的俄鞑靼斯坦地区目标的打击,印证无人机如何扩展战役作战半径,标志指挥官能以有限资源在前所未有纵深塑造战场的革命性可能。

无人机拓展战役半径对冲突地理范围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打击距离持续延伸,前沿与后方的界限日益模糊,挑战传统战场几何概念,要求指挥官更广阔地审视作战环境。此外,无人机远程打击能力可能以意外方式升级冲突——当战场边界扩展,卷入额外行为体或引发报复的风险随之升高。指挥官必须审慎评估无人机行动的战略影响,确保其充分融入整体战役计划。

​对美国陆军战役法的影响​​

  • ​​条令演变​​
    无人机系统对作战方式的变革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其战役法思路。战役条令必须演进以适应持续监控和精确打击能力的新现实。当敌军能在作战纵深保持持续观察时,传统作战安全与突袭理念需重新修订。更新后的条令应强调欺骗战术、电子战能力及在敌方监控下有效作战的能力。

尽管承认无人机系统重要性,陆军当前现代化战略仍需大幅扩展以应对此革命性的战役影响。美国防部"复制者计划"(旨在快速扩展自主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融入战役条令与概念的全面转型。例如陆军需制定新条令概念:运用无人机系统支援纵深行动(含情报收集、目标锁定和打击任务),这些概念须解决无人系统在延伸距离和争议环境中运行的独特挑战(如通信可靠性、导航精度和生存性)。

陆军条令还需演进以应对战役作战中人工智能及自主系统日益普及的状况,要求制定明确的伦理法律框架规范系统运用,建立全面操作员培训与认证标准。条令同时需解决战役层级人机协同的挑战(含指挥控制架构、数据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

  • ​​指挥人才培养与教育​​
    未来军师级指挥官及参谋人员必须理解无人机系统的机遇与局限,并开发新型战役决策方法。乌克兰经验表明:在无人机密集型环境中成功的战役指挥官既需精通技术能力,又须专注战役法本质——这使得指挥人才培养成为重点领域。

职业军事教育必须发展以适应新作战环境。陆军应调整中级/高级军校课程,强化包含持续监控与精确打击能力的战役法更新内容。教育须超越技术认知,培养能将无人能力融入复杂战役设计的指挥官。例如陆军院校应在核心课程增设无人机系统模块(重点是其战役影响),包含近期冲突中无人机运用案例研究、模拟无人机密集型环境的兵棋推演,以及开发测试新战役概念的机会。

人才培养项目需更注重培育在复杂数据富集环境中有效运作的认知技能:含临界思维训练、应变能力及不确定条件下的快速决策能力。指挥官还须适应向部下授权及在分散式指挥结构中运作的模式。

  • ​​组织适应性​​
    为有效运用无人能力,美军须考量重大组织变革。尽管罗伯特·索拉诺中校等人主张效仿乌克兰建立独立无人机兵种,但陆军应审慎权衡如何在保持作战效能前提下实现跨梯队的无人能力整合。乌克兰实践印证:成功整合无人能力需创新参谋机构组织与流程,这使得战役指挥部的转型尤为迫切。陆军必须构建新型战役指挥部范式:在维持快速决策能力的同时,有效处理并响应无人机系统提供的海量信息。例如可参照乌克兰模式,在军师级指挥部设立专职无人机单元。该单元负责协同情报、火力与机动要素,统筹规划作战纵深的无人作战行动。

陆军还须投资支撑大规模无人作战的技术基础设施:含健壮通信网络、数据管理系统及能处理无人机传感器海量信息的分析工具。开发含网络安全和电子防护功能的新系统也至关重要,以确保争议环境中无人机系统的运行完整性。

适应变革的建议方案​​

  • ​​编制结构调整​​
    为应对作战方式的转型,陆军须实施多项关键举措。首先应参照乌克兰模式,在军师级建立战役层级无人作战编队。这些编队须兼具独立纵深作战与支援常规部队能力,同时开发新型战役整合方式。

美国防部"复制者计划"为快速扩展自主能力提供框架,要求陆军构建专属组织结构以高效部署系统。此框架应包含在战役层级设立类似乌克兰模式的专用无人作战中心,负责开发实施新战役概念。

陆军还应考虑组建专职"无人系统司令部",统筹规划与监管部队无人作战能力。该司令部将作为无人系统条令、训练及装备发展的核心枢纽,确保全军形成协调统一的整合路径。

  • ​​​​训练教育革新​​
    为提升官兵应对无人作战挑战的能力,陆军须全面改革各层级训练教育体系。改革内容应包括:开发聚焦无人系统战术运用的专项课程;将无人作战场景融入现役训练演习。训练项目应强化无人机与反无人机系统的实操经验,使士兵在真实作战环境中熟悉其性能边界。

战役演习需纳入真实无人威胁与战机要素,使指挥与参谋人员精熟未来作战环境。陆军应借鉴乌克兰经验:开设无人机操作员与任务规划师专项课程;建立强调技术精通与战役整合的无人作战专属训练体系。例如创设针对军师级参谋的专项训练项目,核心内容为无人系统融入战役规划与执行。该项目应包含:无人机性能边界理论授课、实装操作训练、模拟无人密集型环境复杂性的推演。

此外,陆军应运用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训练环境,精准模拟无人作战挑战。此类环境须为指挥官提供在真实数据富集场景中实践决策与指挥控制的机会。

  • 条令体系发展​​
    加速制定反映无人作战现实的新战役条令对陆军至关重要。新条令应聚焦关键领域:无人系统融入合成兵种作战、无人密集环境指挥控制、战役层级反无人机作战、自主系统纵深运用。条令制定需直接汲取乌克兰经验,同时考量美军独特需求与能力。应特别关注人工智能与自主系统的整合——这些领域蕴含机遇与风险需审慎评估。

例如陆军需创建支持多域作战的无人系统运用框架,明确无人机如何与太空、网络及电子战能力整合,在战役纵深产生协同效应。管理无人作战产生的海量数据是条令必须应对的另一关键维度:需制定或完善数据采集、处理、利用与分发准则,明确与联合部队及多国伙伴的互操作性与数据共享标准。

  • ​​技术整合路径​​
    开发管理无人系统海量数据的新手段是陆军核心挑战,包括:创建AI赋能的无人机情报处理系统、构建健壮弹性通信网络、将无人系统整合进现役指挥控制架构、实现全梯队反无人机能力。支撑无人作战的技术体系须兼具处理复杂行动的精密性与战时维护的简易性——这对未来部队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图:乌克兰无人系统部队两名士兵正校准"吸血鬼"无人机。该六旋翼飞行器可携带十五公斤弹药或其他物资。(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奥莱娜·胡迪亚科娃摄)

具体而言,陆军应投入先进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能力,实现无人机传感器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利用。这些能力需具备战术层级的可扩展性与可部署性,使指挥官快速洞悉复杂战场态势。另一要务是优先发展能在争议环境中支撑无人作战的防干扰安全通信网络,此类网络须在降级条件下保持运行,确保指挥控制链路完整性。

结论​​

无人机驱动的作战革命要求陆军彻底变革其能力体系、组织架构与条令准则。俄乌战例证明:成功适应不仅依赖技术方案或战术创新,更需战役指挥官在战役设计、参谋机构与决策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若未能顺应这些变革,在未来冲突中或酿成灾难性后果——潜在对手正展现出日益精密的无人机作战运用能力。

未来冲突胜负取决于陆军能否在保持传统作战能力精熟度的同时,将战役法适配无人化时代。这种转型需要精准平衡新技术运用与战役法基本原则的坚守,要求制定符合美国军事需求与战略目标的更新方案,而乌克兰经验为此提供了宝贵洞察。

正如杰奎琳·施耐德(Jacquelyn Schneider)与茱莉亚·麦克唐纳(Julia Macdonald)所论证:成功军事创新的核心不仅在于采纳新技术,更在于开发能将新能力有效融入更广军事行动的作战概念。无人机系统融入作战革命远非单纯战术或技术挑战,其要求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现代军队的战役层级的作战模式。

成功驾驭此变革的能力将决定其在未来冲突中的效能。汲取俄乌战争经验并致力改革,陆军方能引领作战革命的新时代。最终,陆军必须通过条令、编制与训练的深度革新,在充分释放无人机系统潜能的同时管控其风险挑战——唯有以整体统筹推进创新,方可确保美军在未来战场的持续优势。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14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中文版4200字 | 人工智能赋能空战变革
专知会员服务
21+阅读 · 6月10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7+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Arxiv
170+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470+阅读 · 2023年3月31日
Arxiv
24+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without Training
Arxiv
10+阅读 · 2021年6月11日
Arxiv
26+阅读 · 2019年3月5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7+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