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9日,来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启航计划”社会实践支队的5名队员以“我的事业,我的祖国”为主题,前往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开展调研和支教活动。实践旨在了解少数民族乡农业产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以及基层治理等课题,调研现阶段下帅乡发展状况、特色多民族乡村文化和未来产业布局,深入认识当前我国对少数民族乡的支持政策和实际发展情况,感受当地多民族乡村文化,通过支教了解当地少数民族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下帅壮族瑶族乡是广东省七个民族乡之一,是壮、瑶、汉三个民族的集散地结合部,其中壮、瑶族约占全乡总人口的69%。2016年,下帅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是广东省7个少数民族乡中首个荣获此“国字号”的民族乡。8月2日-4日,支队成员深入下帅乡车福、黄翰、山奢、竹六、东西五个村,与各村支书和村主任深入交流。走访当地特色产业单丛茶生产基地、百香果种植园和正在建设的红霞湾森林公园工地现场,入户调研贫困户整体搬迁的新住所。支队还将打造下帅乡单丛茶旅游品牌、发展基于人文情怀的现代乡村民宿等调研成果总结成为调研报告后将其交至下帅乡政府,得到了下帅乡政府的高度评价。
8月5日-9日,支队成员通过开展教师座谈、授课、问卷调查、分别与43名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乡的教育情况。
通过与当地教师的座谈,支队成员对该少数民族乡的教育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帅民族学校的老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5岁,师资缺乏的问题较为突出;下帅民族学校80%左右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学校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设起了新的学生宿舍和饭堂,预计今年9月份开始就可以基本解决家庭较远学生的住宿以及吃饭问题。
授课方面,支队成员们为下帅乡同学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课程。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机器人,同学们都非常激动。通过机器人给同学们演示激光雕刻、写字画画、示教等功能的实物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机器人,即会通过感知觉、思考、运动三大要素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可以被称为机器人。作为课后内容延伸,有1/3的学生根据上课所学知识,设计出自己心中的机器人,有些机器人的设计理念甚至是现今商业化的机器人的基本思想。
除了机器人课程以外,支队成员们也为同学们带去了英语、数学、古诗词、地理、生理卫生、思想品德、素质拓展等丰富的课程。支队成员带着同学们学习英语音标,锻炼数学思维,了解世界各地文化进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还通过丰富的素质拓展课程,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团队活动,让同学们领会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
自动化系2017级研究生黄少平表示:“孩子们的童真和创新能力总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可能缺少一个机会去激发他们。我们支教成员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启发孩子们找到自己的所擅长和感兴趣的事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阶段性目标。”给孩子们留下一道温暖的光,也许就是最大的意义吧。
通过调研,每位支教队员都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也收获了一把感动和成长。支队成员们明白作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应将清华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充分结合,坚守赤子之心,把自己拥有的知识和力量,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更应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永葆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清华新闻网
供稿:校研团委
通讯员:陈钰心 黄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