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思两辩(ID:now_cool)
排版:杂芜
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表达(沟通)并非最好的解决方式,更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理解,思考,输出,才是成长和沟通的最好方式。
七个月左右的时间中,我在反复的“争论”“表达”输出自己的观点,期望别人理解我的意思,进而能和我进行沟通,得到的结果可想而知。
直到昨晚,我在和一个同事情绪化的争论过程后,发现自己一直在通过表达去输出,去获得认同,去获得成长,这个发现让我警醒!
仔细思考我在这段时期在沟通中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关注对方的纰漏、态度、思考方式,同时这些内容经过思考过滤后,迅速转化成对策脱口而出。
所有的对策,都是在期待对方的内容能和我表达内容关联,进而论证我是对的,是的,那时我认为我一定是对的。
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候,我扪心自问自己下面的问题。
我得到的所有答案都是否定的,毋庸置疑,这种持续引导向自己观点的沟通于我没有价值。
那么,沟通的意义是什么?
在职场中,我们该如何定义沟通的目标呢?
Target1——结果是职场的唯一指标,沟通胜负不是。
所有的讨论和沟通,在职场这个背景下,目标都是业务,而业务只关注结果。
所以,当你开始讨论后,要思考你的想法和即将说出的话,对业务是否有增益,而非你是否更加有面子或者丢份儿。
有种情况是意外,那就是当你认为你的ideas对业务的价值是更大的,而对方不是的时候(可能这种情况在业务沟通中更常见)
这种情况下,变要看谁能对业务的结果负责,谁负责你就要尽量倾听谁的想法。
即使最后结果并不好,但是你的表达也能让同事意识到你的正确性。
Target2——成长,是职场生涯第一优先级,要懂得取舍。
从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来看,一家公司对于自己成长性的助力,才是自己最大的收益,工资只是辅助意义。
别人的尊重是最重要的吗?
尊重很重要,但是不是你最该关注的,成长够了,很多附加的收获会自然获得。
客观的说,每个人对未知的接受程度都是有差异的,但通性是我们都排斥未知。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对未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下意识会排斥,即使你没体验和经历过。
单纯的输出式沟通,是在搭建一个让自己舒适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中,这并不利于打破思维的藩篱。
也只有接触的更多,你才能从更多维的角度看待问题,才更有预见性。
更通俗的说,如果你能彻底的get到对方的思维方式,你去适应他,而非反其道行之,你不就比对方多收获一份思考方式吗?
Target3——倾听,近乎是学习别人思考方式的唯一手段。
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管理的基础。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语言沟通,几乎是工作环境中表达和接收业务信息最高效的方式。
在流程化的业务线中,你会发现沟通也是你与周围人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那在这唯一的机会中,我们要做的不止是灌输,更重要的是了解别人如何思考。
表达是人的天性,希望被认知和理解是本能,这份本能同样存在于和你沟通的人身上。
当对方和你沟通的时候,抱着和你一样的心思,抱着一样希望被理解的愿望,而这份相同的心思更可能是冲突的导火索。
这时,如果你能主动退一步,去理解对方的思考方式,接收对方的信息,在自己的内心衡量其思考方式的对或者错,而非直接表达。
这样的好处,既能给对方以被理解的尊重感,也能让你从他的角度理解事物,便于你建立一个对对方的真实认知。
也只有你了解了对方的认知,在后续沟通中,你才能了解对方的优缺点,好的汲取坏的帮助其修正,逐渐减少沟通的成本,培养信任感。
Target4——信任是沟通的基础,不信任会明显被感知,用信任的心态思考业务环节的每个参与者。
我记得我听过一句话“你喜欢一个人,对方可能不知晓,但是不喜欢对方,对方一定能知晓”,信任同样如此,不信任感会敏感的在个人沟通中被感知到。
在业务沟通中,如果你不能百分百信任自己的同事,你会引入更多的怀疑和私人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你对业务信息的接收和判断。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要么选择离开,重新培养新环境,要么选择接受和信任,保持对所有信息的接收和梳理。
有时候,可能对方的确不值得信任,这份不值得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允许对方充分执行后,以结果作为判断标准的,而不能是在事前直接做判断。
换言之,你应该做的,是信任对方后,把你认为的风险说清,如果对方坚持,那作为成熟的业务链条,其他同事也会对对方有一个判断,你也应该相信你其他的同事。
阵痛许久,我方才得出如上的结论,这些结论便于我理解更好的自己,也便于我理解那些优秀的同事们,相信只有看到完整的他们,才能成就更好的我。
希望我的文字对今天的你有帮助,即使没帮助也不要紧,因为我可能明天也不再认可今天的自己。
本文由一思两辩(ID:now_cool)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职场相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