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在第六年,知乎去掉了「盐Club」的特称,将年度活动变成了工整的「新知青年大会」,似乎标志着这家问答社区从村落变为城镇的工程宣告开始。
在线村落的特点是鸡犬相闻,从黑话体系到身份认同,构成了所谓的外乡人难以染指和理解的世外桃源。而数字城镇则是兼收并蓄的,它天然排斥裙带与山头,一视同仁的帮助那些试图赤手空拳的年轻人改变命运。
知乎的CEO周源在演讲里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问答社区让我们走到一起,而当我们走到一起,任何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时至今日,知乎已经比它所效仿的对象、这类产品的开山鼻祖Quora有着更高的估值,这在移动互联网代际是相当常见的画面,来自中国的产品不必寻求一个远在美国的对标,而是可以书写一个独立篇章的史诗。
就像美团也早已不再愿意和山河日下的GroupOn扯上半点关系,今日头条和抖音更是在全球都根本找不到和它们对应的先行样本,这是属于洗牌时代的市场红利。
善于供应问题的知乎,当然深知自身的问题出在哪里,从「上知乎分享你刚编好的故事」,到「知乎精英」成了互联网鄙视链里的生动一环,这是所有社区类产品皆数难逃的宿命:被标签化。
所以知乎强化了新知青年的概括表达,以图用这种大众化的族群标志,来笼络它所瞄准的年轻用户,而「任何问题都不再是问题」的成立,则取决于知乎如何走入崭新的运营阶段。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曾在2007年提出「斜杠青年」(Slash)的概念,意指那些在自我介绍里会用斜杠(/)表明多重身份的人,「当社会进步终于使得人类能够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约束,多元化的专业能力则成为释放天性的最佳证明。」
知乎是典型的「斜杠青年」的活动地盘,活跃在其社区内的明星用户,与其他内容平台热衷于支持的自媒体人不同,大多并非依靠网络写作为生,他们拥有稳定的职业,过着与普通人无异的生活,只是在遇到了所属领域的提问时,愿意敲字回答、贡献自身专长。
所以知乎出来的大V和其他地方的大V迥然不同的是,前者的跨平台能力相对偏弱,影响力是内生性、专业性以及独占性的,不似后者那样「一处水源供全球」,侧重于社交媒体的发展路线。
这同样是社区类产品的通病,无论是知乎的意见领袖,还是B站的热门UP主,或是虎扑的人气作者,他们在社区边境的里面和外面,待遇差别巨大,只有少数的——比如张佳玮、采铜——可以打破那层次元壁,能够在全网树立人设。
过去两年,在产品拓展方面有着「插柳成荫」力量的今日头条一度认为有机可趁,于是策动了轰轰烈烈的「知乎大V出走事件」,这在知乎近年以来的竞争环境里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事故,面对部分急于追求回报的内容创作者,知乎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未必得到所有人的买账。
最后,具有象征意味的结果是,今日头条倾力打造的悟空问答,成为在它的进击史里少有的折戟沉沙的案例,半年前,悟空问答被并入微头条,战略性的放弃独立运营,体面退出正面战场。
事实证明,所谓的知乎大V,似乎并不适应内容平台自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补贴方案,悟空问答开出的价码,往往是要求知乎大V每个月保底回答多少个问题、每个问题不低于多少字、然后按条数结算费用,这种会让做号党们喜出望外的策略,却得不到习惯了知乎那边玩法的作者认同。
比如一名律师就在凑了出走的热闹之后,发现自己很难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回答任务——「就像是在给别人打工一样,我没有必要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再背上一份新的KPI,又不差这点钱」——最终还是回到知乎,把去考核化的自由表达当作了舒适区。
来自外部的挑战虽有压力,但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坏事,它替社区说出了不便直说的实话,那就是只有认同游戏规则的人,在这里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比如,经济利益。
显然,无论是从投入还是团队意愿出发,知乎都不属于「补贴流派」,它提供的变现工具,还是集中在内容本身的价值上面,从搭建付费课程栏目的知乎Live,到出版发行电子书和实体书的知乎书店,让内容得以商品化并交给市场销售,是知乎鼓励的经济回报路径。
于是知乎的管理职责,就在于如何保障社区的活性与秩序,这里鲜有中立性的发挥空间——事实上,知乎与第三方营销公司的暗战从未停火——只要搭建足够丰富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预先开发的商业中心自会繁荣起来。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美国社会学家R.E.帕克写过一本名为「城市社会学」的册子,他在里面写道:「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institutions)的汇集,而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旨在促进新陈代谢的系统运行,让社会的脉搏——也就是流动性——跳动不息。」
众所周知,内容产业从来都是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成熟平台既欣慰于头部账号的生产能力,又担忧他们过于挤占腰部乃至长尾帐号的上升空间,这在操作层面存在些许矛盾之处。
像是微信这样的庞然大物,尽管建立了以关注为核心的内容分发体系,但它仍然需要通过看一看、搜一搜等功能,给予优质内容新的曝光入口。
而如今日头条这种尝到算法分发甜头的产品,则牢牢钳住流量分配的权力在手,让机器和数据识别内容的优劣,然后配置不同规模的到达资源。
至于知乎,它可能是对流动性最为友好的平台——这倒和它的主观态度没有直接关联——因为投票机制的本质,是民主程序,一条答案是否得到最高的赞同,和回答者是谁、他是什么身份、他又有多少关注者的关系不大,是一人一票的市场选择,投出了内容呈现的排序。
所以周源才有底气在演讲里说,知乎是可以帮助内容创作者扩大收益的,因为这种不可能被改变的票选制度,才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最佳工具,一个没有任何粉丝、也不认识大佬帮转朋友圈的普通人,只要他在回答提问时的专业见解足够高明,那个点赞按钮就会使他拥有山呼海啸般的影响力。
我很喜欢周源对商业的直率看法,他说就像一座城市里不能没有超市、餐馆和商场那样,一个合格的社区产品,也应当吸引那些可信赖的商业活动,而这同样需要经受公民自治的检验:是失望还是振奋,是排斥还是拥抱,是离群索居还是安营扎寨。
无论如何,知乎都在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每一天都是。
小米换代 | 快手变慢 | 腾讯有闲 | 联想飞轮 | 瓜子狂奔
蚂蚁交权 | 美团竖壁 | 智慧零售 | 阅文领跑 | 搜狗上市
一加远渡 | 微视返场 | 百度黎明 | 一下放肆 | 钉钉超车
你还可以在这些地方搜索「阑夕」订阅我的内容
微博 / 今日头条 / 腾讯新闻 / 天天快报 / 百家号
约稿/合作联系助理微信:mingge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