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叁里河(ID:Sanlihe1),作者:一姐
01
金融危机前那次中美两国领导人见面会上,小布什问中方领导人什么让他最头疼,中方领导人回答说,最让他头疼的是每年要创造2500万个就业机会。保尔森在他的书里将此解读为:中美领导人有相似的烦恼。
不到两年,金融危机爆发,伴随雷曼倒闭,华尔街出现裁员潮,彭博社在2008年的报道中详细描述了这次人心惶惶的裁员浪潮:
高盛向3200名员工告知离开的消息,比例占总员工数的10%;
花旗集团公布了裁员22000人的计划,预计节约21亿美元的成本;
被美国银行吞并的美林公司预计仍将裁员500人;
华尔街咨询机构Johnson Associates的报告称:华尔街各大公司高层年终奖预计将缩水70%,其他普通雇员的奖金将会下降10%~45%。
而这时候中国的金融业正繁荣似火,一度喊出了抄底华尔街的口号。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比金融危机前美国华尔街的疯狂,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托、理财、P2P,消费贷、校园贷,以金融创新为名的各种影子银行部门为中国金融业编织了一个潜在的危机炸弹。
从2005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2008年超过日本,2013年超过美国,2015年达到历史性的8.5%。这个数据不仅在当年傲视全球,而且是过去70年里,连美国和日本也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比例。
《纽约时报》在2013年年初的一个报道中发问:中国经济在西方挣扎的时候还在往前冲,似乎是相当惊人的。也许是不是太惊人了呢?就像许多事情太好了以至于不是真的,那么中国经济是不是有一点太好了而不是真的呢?
这个疑问最适合当时的金融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金融业的增加值超过了900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比排在之后第3位到第8位的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加起来的总规模还要高2000亿美元。研究中心发展部主任总结说:“如果将中国金融业单独视为一个经济体来参加全球GDP竞赛,它将排在第16位。”
早在2012年,还是中国银行行长的肖钢就曾在一个英文报告中警告:信托公司运营的方式“本质上是一个庞氏骗局”。当年毕马威的一个报告提到,中国信托公司将很快取代保险公司成为中国金融行业的第二大部门。根据一家中国理财咨询公司CN Benefit的报告,理财产品的销售量在2012年上半年飙升了43%,达到12.14万亿元,相当于1.9万亿美元。
有分析师据此延伸评论说:中国信托公司以及它们的理财产品,可能是埋在中国金融系统里面的一颗定时炸弹,就像有毒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让美国银行系统在2007年崩溃并造成全球休克一样。
而信托还只是当时蓬勃发展的金融业中的一个类别。按照规律,任何行业膨胀后大多紧随其后的就是“挤泡沫”。
但这还只是开始,周期性调整并不是这轮金融业裁员潮的唯一原因。
美国在金融危机后,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先后启动了包括“多德·弗兰克金融法案”“沃尔克法则”在内的新的监管改革,明确禁止了大量金融危机前可以从事的衍生品交易。全球金融系统也在2010年提出了对资本监管更为严格的《巴塞尔协议3》,对银行业的资本准备金提出要求,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此2008年开始的华尔街的裁员风波,只在政府救市后出现短暂反弹,直到今天仍在持续。
超速发展后,中国金融业如期迎来金融严监管和去杠杆,10年大膨胀最终也迎来了跟华尔街一样的调整期。
02
最先被调整的,是这几年发展最快的互联网金融。
自2013年,在监管放松和双创的鼓励下,记录在册的网贷平台曾一度达到4300多家,但目前还在正常运转的只剩下1800家。有媒体曾在文章中写到:“其中还有90%的平台被业界一直认为,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最终的幸存者可能只有一两百家。”
接着是基金业入冬。公募基金产品今年上半年盈利合计200多亿元,跟去年同期的2000多亿相比,下降了九成,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亏损2000多亿元。
对基金业来说,业绩亏损可能还不是最糟糕,最糟的是募资难度在增加。从年初到9月份,有20多只基金募资失败,100多只基金延长募资期,包括丘栋荣、傅鹏博等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离职。
今年第二季度的《就业市场景气度报告》显示,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大减34%,就业景气度排在第9位,如果算上银行和信托等其他子类行业,金融业的整体招聘需求二季度同比减少约30%。
而之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曾披露: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金融业从业人员,仅正规就业人员就增加了100万人。这100万人都将是金融去产能中的牺牲品。
春节之后A股走低,券商业绩出现下滑。根据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的数据,今年上半年,32家上市券商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了7.95% 和 23.1% ,到第三季度,上市券商的营收和净利润进一步分别下滑超过12%和32%。
而上半年,仅有5家上市券商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排名靠后的券商业绩惨不忍睹,比如国海证券和方正证券净利润分别下滑约75%,东吴证券的下滑幅度更是超过了90%。
上市的券商群体还大都属于行业内的佼佼者,要是扩大到非上市券商,数字更不好看。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131家证券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接近12%,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40%。
净利润下滑,就得压缩成本。申万宏源证券去年底调整了薪酬制度,将薪酬分为基本薪酬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占全额工资的比例为20%~50%不等,不少员工认为这个调整是“变相降薪”。当时刚从中信证券跳槽至申万宏源承销保荐任总经理的张剑,在回应薪酬调整时提出自设50万基金帮员工临时周转,一边被人说“暖”,一边被人评论“心酸”。
8月的时候,华融证券的降薪事件曾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议论,当时据传华融证券整体降薪在50%左右。
业绩不好的中小券商,甚至把压缩薪酬都已经体现在年报里。前面提到的净利润下滑较多的国海证券和东兴证券,上半年报显示这两家公司的薪酬支出分别减少了30%和28%。
从年初开始,就开始出现各种证券公司降薪、裁员的消息,比如招商证券上半年减少了700多员工,浙商证券减了600多人。还有一些证券公司通过调整绩效公司比例,提高绩效难度、延迟奖金发放来缓解成本压力。
IPO收紧使投行承销保荐收入创了最近3年来最低,上半年IPO承销保荐的收入比前一年同比下降了六成多。超低过会率还加剧了行业的头部积聚,上半年50多亿元的项目承销收入中,中金、中信、中信建投、华泰联合和国泰君安5家就占了一半以上,而全国拥有保荐资格券商将近100家,有六成左右在上半年没开张,只好开始节流瘦身熬日子。
《棱镜》在《投行寒冬调查》中采访的一位中小型券商的投行人士抱怨说:“今年的业务很难做,钱越来越难挣了,投行都是一片哀嚎。”这家公司今年更改了薪资结构和、计算方式和发放方式,甚至连之前做过的项目的奖金,也被延后发放了。
行业不景气,使得有关裁员和降薪的消息在行业内变得风声鹤唳。9月平安资管宣布裁员,包括分析师、基金经理在内的权益投资团队全部被裁掉,涉及人数虽然只有30人,却引发了新一轮“金融业冬天”的讨论。
03
去年五大国有银行员工数量总计减少2.7万人,工农建三家银行的裁员人数都接近1万,占总员工数量的比例在2%左右。今年四大行的半年报又显示,员工数量再减少3.2万人(员工校招入职一般在下半年,所以半年报数字会减少)。
银行业上一次这么大规模裁员潮出现在90年代末,在清理完坏账后,银行业开始集体瘦身,从1998年到2002年,银行系统净减少员工约25万人,新闻媒体用“四年裁掉了8个汇丰”来形容当时银行业的震动。
虽然力度很大,但是裁减之后,国有银行仍然有140多万人,跟汇丰全球3万左右的员工数量相比,还显体量臃肿。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公开这个裁减数据的同时,表示加入世贸对银行业的竞争压力和激励效应正逐步显现出来,而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正在进入白热化的攻坚阶段,预示银行业的裁减风潮不会停止。
2001年,一篇《中国金融业的减肥运动》也披露,未来几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将有20%~30%的裁员目标。
但之后几年,各种关于银行裁员目标的消息依次被辟谣,反而是金融危机中银行业逆势招聘的消息被证实并被解读为“体现责任感”。
这次来势汹汹的所谓银行业裁员潮,实际上是从2012年之后,伴随利率市场化和国内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
马云早年有过豪言壮语:银行不改变,那我们就来改变银行。这个话对应的是余额宝的上线。
余额宝上线之前,依赖国家制定的存贷款利息差,大型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超过了20%,这使在银行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称为拿到了“金饭碗”,也让国有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哪怕已经事实上破产,仍然顺利渡过了危机。
与此同时,大部分人存到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按照一年期定期计算,也只有3.3%,基本没有希望跑赢通胀。固定存贷款利息差的盈利模式,实质上就是一种“收税”。马云在宣布“改造银行”的同时,也婉转批评道:中国的金融监管扼杀了小型投资者和普通消费者。
《纽约时报》在当年评论余额宝的报道中,引用上海交大金融学院一位专家的话说:这是利率自由化的开始。
利率自由化,正是这轮中国银行业裁员的开始。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建行行长张建国在发言中说“银行是弱势群体”,言论一出,引来哄堂大笑,连在场的周小川都没忍住。
其实张行长没有夸张。张行长发言之前,央行通过两次降息一次降准,收窄了银行业的息差,按照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银行利润下滑3%~5%。而仅仅是3年前,民生银行行长还曾在一个论坛上说:“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业利润那么高,我们有时候都不好意思公布。”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在会议期间也诉苦:前两年,银行抓存款,要请人吃饭、唱歌;放贷款时,企业会告诉银行已经找到了8家银行,谁的利率低就从谁家贷款,“和大企业相比,银行的确是弱势群体”。
传统银行业的悲剧在于,由于缺乏独立性,不仅很难做出适合的市场化调整,还不得不承担政策重负。在张建国行长说银行是弱势群体的时候,银监会的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月比上年上升1000多亿元,所以行长张建国在跟总理撒娇的同时,没忘了婉转提出:要强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增强利率敏感性。
如果单纯是优化银行盈利结构,这次裁员潮也许没那么糟。
两年前,研究金融行业经济学的纽约大学教授Thomas Philippon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到美国新金融中心斯坦福德的收缩,他说:“华尔街在金融危机之前的30年里发展到了膨胀的地步,现在正在收缩,恢复到更符合历史条件的规模。”
但谁也不知道更符合历史条件的规模是什么,也没有人能预测这次裁员潮会停在什么地方。至少目前看来,全球性的金融裁员潮仍在扩大。
从今年年初开始,澳洲四大银行之一的NAB,日本三菱东京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都先后宣布裁撤网点或裁员。裁员人数达到全部员工五分之一的NAB总裁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因为新的技术的应用,我们必须要重新评估我们的员工,很多工作可以由AI完成,我们今后需要的员工数量将会减少。我们还会继续关闭一些分行和ATM。”
技术冲击已经不限于银行业。金融服务咨询公司Opimas估计,到2025年,单因AI的普及,华尔街就将减少10%员工,即约23万人将被AI替代。美国人曾经愤怒地要“占领华尔街”,如今华尔街可能会先被AI占领了。
至少从这些数据看,传统金融业的黄昏已经来临。
万科掌门人郁亮曾经讲过,“房地产行业已经度过了最黄金的岁月,但也绝不是就要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只不过,人人弯腰就可以捡到黄金的时代结束了,房地产行业进入了白银时代”。
这句话同样可以更换主语用在金融行业。但是“白银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也许魔鬼就藏在中国人的平均参保率和参保时间,藏在对公业务衰退个人业务兴起,藏在FICC业务上升投行业务下降,藏在主动管理投研人才减少、被动管理数据科学家增加这些细节当中。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年轻人的底线不是在零下10度的日子里
不穿秋衣裤
而是要又暖又酷又轻盈的
冬日内搭&御寒神器—「小空翼」
双面抓毛双层保暖,不尴尬不怕外露
就像身披一套“薄的羽绒服”
“年轻人的第一套秋衣裤”
¥158,双12福利价,立即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