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学习大法:如何记住所学的东西

2022 年 4 月 10 日 36氪
以时间为基础,运用元认知与主动回忆,了解你好奇的是什么。


译|boxi

来源|神译局

封面来源 |视觉中国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学海无涯,要学的东西很多,一辈子都要学。但令人头疼的是,前面刚学了的东西,一下子就忘了。如果学了就忘的话,学习的知识就没法转化;没法转化的话,知识就像是给聋子听的音乐。这个问题怎么破?这里有一套别人实践过的流程可以借鉴。


划重点:


· 学习要以时间为基础,定期休息,了解你好奇的是什么


· 学习的时候要清理工作记忆,应用元认知,用问题去“围攻”学习对象,改善理解


· 课后要写高度概括的总结,细化,交叉学习,转化,并选出永远不能忘记的东西


· 课余跟朋友讨论自己学了什么,应用间隔重复来防止遗忘,并养成每天回忆的习惯


 “我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拿在手上的那本书划满了标记。好像一页纸上面彩虹的所有颜色都有了。但显然,这么做并没有什么帮助。我试图回忆书里面都说了些什么时,我什么也没听到。只有一片寂静。


我吓坏了,开始质疑我到底知道多少东西。如果看过的所有东西我全都忘了的话,我就没法将知识应用到手头的问题上。我不能转化。如果没有转化,知识就像给聋子听的音乐。


我在内心大致速算了一下。接下来这 75 年的时间里我打算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去学习。看着可能会因无法高效学习而被浪费掉的时间,我很清楚,我必须做点什么。


在过去六个月的时间里,我看了几十本有关如何学习的书、论文,还有研究。作为这个阅读过程的结果,我设计了一套适合我的学习流程。这个流程并不完美,但比我以前的做法要好了一个数量级。


在本文中,我将概述我的工作流,以便你可以尝试一下。从编程到经济学,这套流程适用于任何专业或学科。如果你发现里面有些东西对你没用的话,请告诉我。



基础


以时间为基础,定期休息,了解你好奇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我的学习是以时间为基础,而不是以目标为基础的。设定类似“今天看 X 页书”之类的学习目标是失败的设定方式,因为你设置的激励举措是错的。一旦你计划在午饭时段看 X 页书时,你会不自觉地针对目标优化,导致阅读的焦点放在速度而不是理解上。而没了那些顿悟时刻,你就很难记住学到了什么。


不要让自己陷入超负荷,适当休息一下也很重要。我每天要进行 3 小时的学习课程,每间隔 30 分钟就会休息 5 分钟。休息可以帮助回到发散思维的模式,同时可以拜访一下大脑其他地方更大规模的神经网络。这还可以让我暖身一下,随便走走,走几分钟后我就感觉好多了。


至于材料,我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首先,因为人生太短暂,不应该浪费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其次,我发现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能唤起我的好奇心。好奇心对于精通至关重要,因为精通关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比方说,如果你正在学习 JavaScript, 并且对它感到好奇的话,那么就算教程没说,你也想了解 JS 的运行环境在 Chrome 上面是如何工作的。就因为你感兴趣。但是如果你没有好奇心的话,那就只会死记硬背,你学到的知识就很浅薄。



课程


清理工作记忆,应用元认知,用问题去“围攻”学习对象,改善理解。


我学习的时候,桌上总会放两台设备。右侧的笔记本电脑放的是学习资料(书、视频或者文章),左侧的iPad是一个打开的文本编辑器。


这是我桌面的样子:



当我开始学习时,我会设置一个 30 分钟的计时器,并在 Drafts (文本效率工具)里面创建三个文件:


一个带有时间戳的文件,我的随想都会放在这里面。


第二个带有时间戳的文件,里面记录我对这项课程的思考。


第三个文件记录问题。


第一个文件是大脑转储(mind dump)。一旦我开始学习,就会马上开始想东西。就好像我的大脑醒过来了,开始向我抛出各种想法、任务以及回忆。我怀疑这些来自联想记忆,因为我在学习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的触发物,比如对我有特殊意义的单词和句子,然后唤起这些想法。


但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我不把想法记下来,我就没法集中注意力。我的工作记忆里面充斥着各种待办事项、想法和情绪。你大概也会有亲身经历——因为脑子运转太快,而无法真正专注于正在学习的东西。有了这个“转储”文件之后, a) 就可以释放我的工作记忆,好让我可以专注学习,而不是思考这些事情,而且 b) 可以把这些想法存储在安全的地方,以便日后回来处理,并采取行动。


第二个文件是我写正在学习的东西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意思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我发现元认知是提高理解力最好的技巧——以后我会多写一些相关文章。当我不明白某件事情,或者发现自己的理解很肤浅时,我就会开始以第一人称写作。这种写作大概是这样的:“那么彼得解释说垄断有四个特征,但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品牌是其中的特征之一;为什么会是这样?”


要指出的另一个要点是,我不会用惯常的段落句子的方式写作。相反,我会把每一个想法都写在新的一行上。我甚至都不写句号。这样可以帮助我把焦点放在理解上,而不是样式和错别字这些鸡毛蒜皮上。其实键盘上的“enter”键就是“思考结束”的标志,有助于更清晰地表达想法。


另一个重要的点子是我的编辑器是纯文本的。我发现在纯文本环境下的操作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自由。在这种环境下,你完全没有动力去想文字的颜色、下划线、加粗、斜体或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文字的含义上,而不是为标题选择正确的字体。此外,纯文本应用的速度要比那些功能丰富的文本编辑器快得多,而且我发现有一个快速的想法输入环境至关重要。否则的话我就无法思考。


这是我昨天学习 React 的文字片段:


学习 React.js 的元认知笔记


你可能会觉得哇怎么写这么多。确实。就一个小时的学习课程而言,我一般要记录500到1000字。但每个字都是值得的,原因如下:


  • 应用元认知的时候,对事物的理解要比不应用更深入。我测试过许多不同的学习模式,基于我后来回忆以及知识转化的能力,我发现元认知的表现至少要好 2 倍。


  • 用文件记录我对学习主题的思考,可以让我的工作记忆保持干净。一口气读完很多文章之后,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觉得自己陷入了超负荷。你也许也有过类似经历:在浏览了一小时的网页之后,感觉整个大脑都快要融化了。那是因为你在没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吸收了太多的信息。元认知的做法在践行了几个月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再次体验原先那种不必要的认知负荷感觉很奇怪。


  • 元认知通过细化与交织来提高记忆力。当我在文件中写下想法时,由于联想记忆,我就会止不住把想法与该主题的其他相关想法联系起来。交织的结果是掌握。


  • (我怀疑)训练元认知提高了我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将白天模糊的概念和想法,转化为可以写下来供日后分析的具体单词。这一点对我来说特别有趣,但是除了我自己的实验之外,我没有任何其他证据。因为这个方法是我想出来的,所以也许这个看法会存在偏见。


此外,由于我使用了快捷方式,所以我的打字速度要比大多数人快2-3倍。所以打这么多字并不费多大力气。


第三个文件用来记录问题。每当我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东西时,我都会尝试把它分解为一系列的简单问题。这组问题里面的每一个都涉及该问题的一小部分。如果这个概念特别具有挑战性,我会尝试用很多不同角度的问题来“围攻”它,并且进一步分解该问题。


我开始新课程的时候,总是从前一个课程的问题文件开始。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我只看上一节的问题,然后回答。听起来不是很有趣,但是如果你大声地向自己解释一些东西的话,其实是很有趣的。回答问题可以提高我的理解力,并有助于将想法联系在一起。是的,回答问题也算学习——这也许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课后


写高度概括的总结,细化,交叉学习,转化,并选出永远不能忘记的东西。


课程结束后,我的三个文件都记录了大量信息,然后我开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


首先,我会写三到五句话,对刚刚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我会尝试提炼学习材料的核心思想,并将所学材料压缩成一个最大密度的信息块。我在总结的时候,会合上笔记本电脑。不看文字有助于将想法“压缩”到内核,并给记忆制作一个小“钩子”,以便以后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我的摘要笔记是这样的:


React.js 的学习回顾


很多时候,我在摘要部分写的不是书上写了什么,而是它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都读了这篇文章并写了摘要,我的和你的会有很大的不同。


做完总结之后,我会写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1. 关键思想是什么?


2. 我如何应用学到的这些知识?


3. 这些思想与我已经知道的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问题不言自明。我尝试记住刚刚看过的东西,并尽量把能够回忆起来的东西写下来。当我开始应用之前提到的元认知技巧时,我注意到,自己能回忆起的概念数量增加了 3 倍。正如我所推测的那样,长期记忆的回忆受到一开始的交织与回忆的影响,所以其实这可能是有助于改善你的长期记忆的。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转化的。学习的唯一目的是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没有应用,知识就没有用。但是为了运用知识,我必须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地记住它。转化的问题有助于发现如何应用我刚刚学到的知识。一般来说,这还有助于揭开我添加到收件箱里面的某些待办事项。比方说,我最近在学习垄断相关知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能想到我们的一些 ideas 有着怎样的垄断特征。”


第三个问题是给交叉学习准备的后备计划。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主动思考,思考我刚刚运用的这条知识如何与我已经知道的更广泛图景联系起来。这里的诀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你不仅是在建立联系,而且也会改善长期记忆,因为你会回忆起将新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另一样东西。由于创造力就是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养成主动建立这些联系的习惯有助于诞生新想法。


最后,我会把问题文件放进Anki app里面。Anki是我用来记东西的间隔重复系统。App使用很简单:添加抽认卡,然后测试自己。如果卡片里面的东西你还记得的话,就可以在更久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测试。


这里最令人兴奋的是Anki的使用改变了我与记忆的关系。我不再害怕忘记,因为我知道,我添加到Anki里面的所有内容我会永远记住。这种感觉就像拥有了超能力。更有趣的是,拥有这种超能力会引出一个不同寻常的问题,“什么东西我永远也不想忘记?”



在课余该做什么


跟朋友讨论自己学了什么,应用间隔重复来防止遗忘,并养成每天回忆的习惯。


与朋友交谈


每当我学到一些新的很酷的东西时,我就会有一种向朋友解释的冲动。这可以帮助我很快认识到我是真的知道还是只是囫囵吞枣。有时候我就是给他们发发消息,有时候也会跟他们通话来谈论想法。


间隔重复


为了学得更好,我还有一个技巧就是测试。很多人把测试当作不愉快的事,就好像那是上学才必须做的事情,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测试非常有用,也很有趣,尤其是如果做得对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我在根本上是通过测试来学习的;其实在看答案之前我就已经在问自己问题了,我已经在问自己学了什么,并尝试猜测答案是什么。


在每次课程之间,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用Anki来测试自己。比方说,昨天我在超市排队的时候就用Anki做了几道题。


我怀疑我上班的时候也做了很多的间隔重复,因为我的iPad上面的Drafts总是打开着的,而且应用了大量的元认知。


每日主动回忆


我发现还有一个习惯也非常有用,那就是每天都回忆一下。这是我每天早上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我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


它的机制是这样的。


到了晚上,我会在 Drafts 上开一个新文件,然后问自己:“今天我记住了什么?”刚开始那 30 秒之内,即便只是几个想法似乎都很难回忆起来。脑子似乎一片空白。但几分钟之后,我开始回忆起越来越多的东西。经过几个月的刻意练习之后,我可以回忆起来在白天产生的大约 90-95% 的想法了,不管是 JS 里面的某些东西的机制,还是垄断企业的特征,或者为什么混合练习可以提高记忆力,这些我通通都能记得。而且我大胆推测,每天两次的这种回忆过程,其实可以训练我的心理机能,从而更好地感知和记住想法。


如果你满脑子问号,“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这就是为什么。


我们所谓的创造力和智力中,其实大部分就是记忆。如果你以为这种东西Google 一下就能找到的话,那你就错了。思考的过程比查找资料要快得多,当你在思考某件事情或解决重要问题时,你必须准备好工具包。此外,如果你不在办公桌前,而是在洗澡、看星星或在市中心闲逛时,往往就会冒出最有趣的想法。当你不能去网上搜索的时候。当你考虑到有 50 年的时间窗口时,每天花上 10 分钟,去回忆一下自己的想法,这个微习惯的代价完全是值得的。



练习


应用综合练习,通过对复杂环境的模式匹配来掌握知识。


说到练习,我的练习是混合模式(综合)。混合练习意味着把练习放在书的最后,而不是放在每一章节的最后。如果我们针对一个个知识块(点)进行练习的话(也就是学习了介绍主题 X 的章节之后做同一主题 X之后的练习),这种练习需要的认知能力要比综合练习所需的认知能力少。综合练习有着神奇的效果——把例子综合到一起进行练习的医学生比不这么做的同学的表现要高 50%。强调一下,是50%的改进,而不是大概 5% 或 10%。


例子:学习如何编程的综合练习


不幸的是,大多数教编程的学校和平台都没有花费心思去研究认知科学。他们个个都东施效颦,犯的是一样的错误,把题目放左边,练习放右边。这种做法甚至比知识块练习还要糟糕。做知识块练习会忘记一些东西,你只能通过短期记忆回忆起一些事情。但是现在大多数的编码网站,他们的练习就是把内容从左变为重新输入到右边的小窗口里面。有样学样。而当例子在左侧时,不看例子需要极大的意志力!


换句话说,如果你手上拿着一大堆现金还要穿过一个黑帮社区的话,那么那个笨蛋很可能就是你,而不是那群很乐意踢你屁股,然后拿走你的钱的黑帮。


我会通过将不同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合到一起来进行综合练习。比方说,如果任务是写一个简单的 JS 数组对数字机械能排序的话,那么预期的解答是,就写排序的实现好了。但我的做法是先创建一个函数,去接收一个数组,并返回一个排序好的数组。然后我继续做另一个练习,比方说,降序。我创建了一个数组的数组,然后编写一个函数,对所有的嵌套数组进行排序。我把自己记得的所有排序方式都运用了一遍。或者我可以定义一个由单词和字母组成的新数组,然后按字母排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是的,这么做需要时间。但我相信这些时间花得值,它们是最重要的时间——而不是把时间花在看教程上。说到底,掌握跟模式匹配有关,它可以改变你的看法,包括以前必须推理出来的东西,所以如果你坚持这样练习几十年,你就能掌握任何你想学的东西。



材料


要想找到最好的学习材料,每天都看一下亚马逊上面的书的样章。


怎么学很重要。但是你要从中学习的人工制品,也同样重要。而且我相信,在材料的选择上,大多数人都搞砸了,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我的方法。


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如果你想找到更好的学习材料,你要做的就是,呃,对大量材料采样。


《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不可信,原因有二。首先,如果是畅销书,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会看。如果你看的是每个人都看的东西,那你的想法就会跟每个人都一样。其次,因为书的价值是主观评价。同样的文字对我来说可能意味着整个世界,但对你来说或许毫无意义,反之亦然。


所以我养成了每天读一本书的习惯。以下是我做的事情:


1. 上亚马逊找一堆我感兴趣的书。一般来说,这些书都来自于我信任的,有思想的人的推荐。对于一本书要不要试读一下来说,这个标准往往已经足够了。如果很多令人尊敬的人都推荐了这本书的话,那么书里面的内容不太可能完全都是废话。


2. 我会下载所有这些书籍的样章。我相信书的样章是这个世界上最被低估的东西。因为样章是免费的,而且几乎那上面的每一本书都有样章。另外我也会到 Project Gutenberg 那里去下载电子书;他们有一个数量惊人的免费图书馆,几乎所有值得一读的旧书那上面都有。


3. 我的 Kindle app里面建了一个叫做“想看”的文件夹。我下载的所有书籍样章都会放进这个文件夹里面。


4. 每天到了下午 3 点,我会休息一小时。我到离我住的地方步行约10分钟路程的 Costa 去喝杯咖啡。随身只携带手机,iPad放在家里。


5. 我打开想看文件夹的第一本书的样章并开始阅读。在我手机上的Drafts app里面,我创建了一个用我正在看的书的名字命名的新笔记。我一般会从书的介绍开始了解它的内容,然后写下几句话,先自己猜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我会直接去看目录,看看有没有什么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如果有的话,那么我就直接跳到那里去看。如果没有,我会开始速览一遍。我的办法是读一下每段的第一句话,然后略读其他部分。你可能会想,这样子的读法,对这本书的了解可能是不多的。没错。但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读法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这种读法是为了抓住我的好奇心。好奇心跟理解不一样,因为好奇是有或者没有的问题。就像你看到美女时,你不会真的坐下来琢磨一下,“好吧,我是真的喜欢她吗?”


6. 我大概需要 10-15 分钟才能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请注意,把所有的书都列为“值得”一读的做法确实很诱人。但不要那样做。如果你不确定的话,就把样章删掉。就像美女一样,明天还会有新的美女出现,如果有趣的话,你会知道的。


7. 如果这本书值得一读,我会马上就去买。如果我不能确定的话,那我就会把样章从样章文件夹里面删掉,然后把它忘掉。


8. 每天都重复这样的过程。


每天只花 10 分钟快速浏览这本书,而不是上 Twitter 随便逛逛。通过这样做,我在一年的时间内翻了 365 本书。在这 365 本书当中,大约有两本最终改变了我的生活,另外有十本非常有趣,还有十本是有点有趣。其他的一切都是噪音——占比达到了94%。


现在,做一下数学运算。如果我不建立这样一套发现例程,而是从头到尾把书看一遍的话,我大概就是从 365 本书里面随机抽取出大约 20 本书,但这些书都是好书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曾经这样子做了很多年。所以不要重复我的错误,每天花上 5-10 分钟,去发现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因为学习就像吃饭。你消费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有一点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那就是习惯与特定行为有关。这是你在培养新习惯时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能保证你不会忘记。如果我说过很多次我想做某件事但屡屡忘记的话,你是不会相信我的。不要依赖肤浅的记忆,要把习惯和你要做的一些活动联系起来。洗澡、吃饭、刷牙——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因为这些是你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做的事情。


此外,你还可以在养成习惯后给自己设定一些奖励。比方说,奖励自己一杯咖啡,或出去散步一下。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对奖励不会像习惯一样健忘,所以通过给自己奖励,你这是在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去记住做这件事。


如果你有兴趣研究一下习惯的话,可以去看看《原子习惯》这本书。



习惯


养成学习的习惯,让学习以时间为基础,从小处着手,每天坚持。


当我开始培养学习习惯时,我是从每天学十分钟开始的。这点时间看起来不多,但这正是重点所在。如果你把学习与一些必须做的习惯——比如下班后洗澡——联系起来,那这个学习习惯就会很轻松地培养起来。


更有趣的是,当我人为地减少为了养成新习惯所投入的时间时,我反而因为稀缺效应而想要多一点时间。我的大脑是这么想的:“好吧,我们只能学十分钟。但我想学东西,因为我想变得聪明。所以我最好充分利用这 10 分钟,不要乱搞,否则,我今天就没机会学习了。”


但这件事情永远不要拖。如果你早上没有按习惯做,不要试图拖到晚上去做来找补。因为如果你这么做的话,就会给大脑找来一个很好的借口,骗你可以打盹一下,然后这样的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然后事情慢慢就会变味——拖一下似乎是最好的,因为“嘿,晚点随时都可以做的!”不,永远不要打瞌睡。



技巧


有一个技巧我发现非常有用,那就是清除用来学习的设备上面的所有潜在干扰源。我把所有的聊天app、所有的社交网络、所有的电子邮件app,以及所有其他可能会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从我的iPad上删除掉了。这让我的生活变得轻松多了,以至于我至今仍想不明白我为什么没有早点这么做。


另一个技巧是环境设计。我开始学习时,会把手机放到另一个房间里。这样,我就不会因为它在我的感知范围内而忍不住想去翻一翻。这个技巧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希望你也尝试一下。也许你已经猜对了,这一点的应用范畴不只是学习。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工作上。当我坐下来写作时,我会把所有可能导致分心的事物(包括我的妻子)留在另一个房间里。这一点十分管用。


元认知不仅仅适用于学习。当我写代码或设计流程时,我发现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解释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光敲敲键盘而已,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释放。


当我面对一个自己不理解的想法时,我就会画点东西。素描充分利用了空间认知,有助于分解最具挑战性的概念。


当我建立了一个学习新事物的流程之后,我不再感到害怕。因为我知道,掌握这个东西只是时间问题,这鼓励了我去接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项目。



FAQ


这里的东西适用于阅读文章或观看视频吗?


这套学习流程适用于你所学的一切。如果你看文章是为了理解它,并在今后能用上其中的知识的话,那就是合适的。如果你看的是小说故事或报纸文章的话,那用这套流程可能就有点杀鸡用牛刀的味道了。


掌握这套流程需要多长时间?


应用并开始获得好处所需的时间比你想象的要短,但要想完全掌握,所需的时间比你想象的要长。我至今仍在学习!


这个过程是不是适用于学习如何写代码?


当然!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楚怎么自学写代码。智力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知识,而知识来自于长期记忆的变化。


如果我没有第二台设备、用手机看或者看纸质书的话,可以运用这套流程吗?


可以的。我已经试过用单一设备的学习模式,而且发现也是非常有效的。在元认知方面效果比不上双设备,但在集中注意力方面表现更好。如果你在手机上把 Kindle app最小化,然后打开笔记app的话,你得从脑海里把电子书的内容带回来,而不是背书。换句话说,这种模式对即时回忆的激励作用更好。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了解你好奇的是什么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专知上对国内外最新AI+X的课程进行了收集与索引,涵盖斯坦福大学、CMU、MIT、清华、北大等名校开放课程。
周志华教授:关于深度学习的一点思考
专知会员服务
122+阅读 · 2021年11月23日
经典书《复杂性思考》,15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85+阅读 · 2021年5月8日
专知会员服务
44+阅读 · 2020年12月28日
【实用书】学习用Python编写代码进行数据分析,103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5+阅读 · 2020年6月29日
【2020新书】从Excel中学习数据挖掘,223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1+阅读 · 2020年6月28日
一份简明有趣的Python学习教程,42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77+阅读 · 2020年6月22日
我们最近又买了 5 个 100 元以内的好东西
少数派
0+阅读 · 2022年4月4日
100小时法则:普通人逆袭的标配
36氪
0+阅读 · 2022年3月5日
产品新人必看:如何提高原型效率,锻炼深度思考能力?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3月3日
产品经理们的焦虑,如何解决?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月24日
你是在创新,还是在瞎搞?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月23日
“做产品快2年了,怎么「基本功」还怎么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2月30日
你在直播间里买过什么东西吗?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2月20日
写文案时,如何「说人话」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0月29日
面对一个新功能,我们需要怎样的思考?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0月24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20日
Arxiv
33+阅读 · 2022年2月15日
Arxiv
39+阅读 · 2021年11月11日
Arxiv
103+阅读 · 2021年6月8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相关资讯
我们最近又买了 5 个 100 元以内的好东西
少数派
0+阅读 · 2022年4月4日
100小时法则:普通人逆袭的标配
36氪
0+阅读 · 2022年3月5日
产品新人必看:如何提高原型效率,锻炼深度思考能力?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3月3日
产品经理们的焦虑,如何解决?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月24日
你是在创新,还是在瞎搞?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月23日
“做产品快2年了,怎么「基本功」还怎么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2月30日
你在直播间里买过什么东西吗?
ZEALER订阅号
0+阅读 · 2021年12月20日
写文案时,如何「说人话」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0月29日
面对一个新功能,我们需要怎样的思考?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0月24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