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离开清华创业,李洪波从未后悔过。
文| 铅笔道 记者 玛依热
►导语
2015年11月11日,Geek+仓储机器人第一次亮相在众人面前,配合人力后高于普通物流三倍的速度让它一炮打响。
随后,各个平台的购物剁手季幕后总少不了它忙碌的身影。去年,Geek+加入苏宁物流研究院和S实验室。今年2月,Geek+运维机器人仓库帮助唯品会度过228春季美妆节大促期。
作为项目联合创始人的李洪波是如此热爱智能机器人系统,以至于当2014年年底郑勇找他一起创业时,他毅然辞去了清华大学教师的职位。
离职后,李洪波与郑勇在2015年2月成立了Geek+,公司以AI和机器人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面一站式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
2年多时间,Geek+不但已完成四轮融资,并从最初的“货到人”机器人拣选仓库,发展至可覆盖货品存储、订单拣选、自动搬运、包裹分拣等不同的物流应用场景。
目前,应用Geek+机器人系统的仓库总空间超20万平方米,正式商用的机器人量超过2000台,单仓最大日出货能力超过了50000件,实施运营的项目达二十余例。
注:李洪波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清晨出门,深夜回家。上班时,周遭清一色的技术男。程序员的开放型办公室与实验室、制造间仅一门之隔,几年如一日,李洪波过着这般生活。
在外人看来,不免单调,但对他而言,却甘之如饴。
故事要从2014年年底说起,彼时,李洪波已在清华留校任教近3年时间,在他看来,闲暇时间关注机器人行业动向是他离机器人最近的时刻,但转机也在此时发生。
“亚马逊Kiva机器人,你觉得我们能做吗?”当毕业于清华工业工程的师兄郑勇抛出这句话时,李洪波觉得眼前一亮。在此之前,他对郑勇的了解仅限于对方曾先后在ABB集团机器人部门、新天域资本投后管理和机器人行业研究等相关部门工作。
但转眼时间走到2014年年底,透过亚马逊Kiva项目,郑勇感受到物流领域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并且随着近两年国内人工智能的成熟,他隐隐感受到智能仓储时代将至,便找来李洪波商讨一起创业。
◆ 货到人、智能搬运、包裹分拣,Geek+通过机器人可提供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
面对师兄的邀请,李洪波没有过多犹豫。此后数十天,二人去了不下5个知名电商的仓库进行调研。“太Low了”,这是李洪波看到仓库内纯人工操作方式后的第一反应。
“应该有一种简单易用的协作机器人帮助人们进行重复性劳动,实现货到人的应用场景。”明确需求存在后,2015年2月,二人创立Geek+,开始筹备研发。
机器人的研发是个持久战,尤其是需要应用在物流仓储上。李洪波及团队想找一个懂行的投资机构,获得资金、资源支持。
随后,心怡科技创始人刑玮看到了Geek+团队的研发成果,当即决定投资。2个月后,项目完成1000万元Pre-A轮融资。
虽然团队人员都具备软件、硬件技术优势,但国内对此类机器人的了解仅限网络上流传的一分钟视频,所以产品从设计、算法结构、选型再到落地,都要从0开始。
不能比人工方案成本高,怀揣着这样的目标,团队在设计算法的同时,开始从厂家、电商等各个渠道采购零部件。“很多人觉得算法最重要,但其实每一块都很关键,机器人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包含底层的硬件、控制器、传感器、软件算法设计等。”
高度是机器人外形考量的重要因素,“越矮行走越稳”,因此团队将Geek+机器人高度设置为27cm,比Kiva低了13cm。同时,选用了间隔一米的点阵式二维码贴在地上来做导航,并利用红外传感器避障。
2015年7月,第一代机器人研发完成。系统可以根据SKU的出货频率安排合适的入库位置,当订单到达时自动规划最佳拣货路径、寻找最佳配货站,实现货到人的场景应用。
事实上,第一代机器人研发出来后,虽然无法共同协作处理业务,“一个系统只能控制一个机器人”,可团队是轻松的。
但这种轻松感被一场饭局打破了。“双十一系统能上吗?这是一个好机会”,面对邢玮的问题李洪波和郑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设备升级、测试、加工、量产,估算完每一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二人懵了。但时间不等人,团队马上开始对第一代机器人的成败点做总结,思考新的设计方案。
随后,团队在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解决了统一的设计架构问题,如底盘幅度、面积等,又优化了调动、仿真系统算法,以此实现多机身调动协作功能。
◆ Geek+对标的是亚马逊Kiva机器人。
设备配速是1.5米/秒,最大载荷重量是500公斤,24安时的锂电池一般在使用70%时安排恒流充电,5分钟即可充满,平均每充电5分钟运行1小时;调度系统可以使多个机器人同时运行并井然有序,避免排队、交叉碰撞等状况,同时会根据任务量安排其充电时间。
同时,团队也找到了合适的生产厂家,但直到11月7日机器原配件才送至团队手里。用拖家带口形容这次的组装工作毫不为过,团队15个人凌晨奔赴天津阿里菜鸟仓库,10号凌晨1点,经过团队4天不眠不休的工作组装、联调了20台机器。
2015年11月11日,Geek+机器人第一次亮相在众人面前。设备可以根据订单需要及库存信息,自动驶向货架并将其抬起送到配货站,配货员面前的电脑会提示配货订单所需商品的货架、货位,员工伸手取下即可,全程无需走动。
配合人力后高于普通物流三倍的速度让Geek+一炮打响。随后,团队陆续与天猫超市、联华超市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团队也在不断优化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系统效率。
去年6月,Geek+获得火山石资本和高榕资本联投的5000万元A轮投资,并加入苏宁物流研究院和S实验室。
优化产品、洽谈合作,公司按照所有创业公司的发展路径走着。但对于李洪波来说,他必须做出下一步规划,“不能一直集中一款产品打磨”。
在近几年与物流仓储打交道的过程中,团队也摸清了仓储物流的运作规律,除了基本的货到人场景外,包裹分拣、智能搬运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打造“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的想法便在李洪波脑海中产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团队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做出了改变。
智能分拣机器人形似生活中常见的扫地机器人,当派件员将包裹放在托盘上,设备会迅速扫码识别面单信息,读取出其位置和目的地信息。随后,根据后台系统规划的最优路线将包裹送至下落口。
◆ 这款 S10产品,可应用于中小包裹快递分拣。
今年8月,这款机器人已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而在产品研发期间,Geek+又陆续完成了两轮融资,分别为今年3月的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美元VC祥峰投资领投,火山石投资和高榕资本跟投,以及今年7月完成的6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私募机构华平投资领投,原有股东火山石投资跟投。
如今,应用Geek+机器人系统的仓库总空间超20万平方米,正式商用的机器人量超过2000台,单仓最大日出货能力超过了50000件,实施运营的项目达二十余例。
采访最后,李洪波坦言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团队一直秉持着产品先行的理念,今后也会将其贯彻到底。同时他还说道:“媒体的大肆报道让创业者前仆后继的涌入这个赛道,但重资产、重技术智能物流仓储行业经历两次洗牌已成定局,初创公司或许应该瞄准风口做合适的事情。”
编辑 赵芳馨 校对 毛 宁
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xmzzz0,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铅笔道微信客服号铅笔道大芯芯(微信id:qianbidao2017)获取授权资质,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金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