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丨rawpixel
图片来源丨pixabay
根据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的三大特征,可将农业物联网划分为信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处理应用层三层体系。信息感知层主要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摄像头、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及遥感(remote sensing, RS) 技术等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和发生的物理事件,这一层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感知、识别物体与采集信息,如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环境参数与苗情长势、空间定位信息、动物个体健康、行为和产能等信息。网络传输层是物联网成为普遍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形成的融合网络,通过向下与感知层的结合、向上与应用层的结合,将各类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以多种通信协议向局域网、广域网发布,使物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的信息传输与广泛的互联功能。处理应用层是将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专业领域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数据挖掘、分析与融合处理建立相应的监控、预测、预警、决策以及自动控制等智能信息处理平台,从而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化管理、智能化控制,并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农业物联网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农业物联网体系架构
图片来源丨splitshire
图片来源丨pixabay
国外在20世纪后期就开始研发网络化、分布式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并在设施农业方面开展了广泛应用。英国无线系统公司开发了基于无线设备的花园温室霜冻和入侵警报系统、远程通风加热控制系统、无线洒水系统等。日本的四国电力集团利用基于以太网的嵌入式网络技术开发了双向远程监控系统,能够获得实时动态温室的环境数和视频图像,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温室远程自动化管理。希腊Loukfam公司开发了智能化温室环境与营养液的综合调控系统。美国GreenAir公司生产出基于TCP/IP通信的温室控制器,可实现对6连栋温室的全方位环境控制。美国加州的Norcal Harvesting草莓栽培园安装了整套由ClimateMinder开发的物联网系统,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传输温度传感器等采集的参数信息,实时追踪温室内的环境信息和草莓生长状况,还可实现对温室内温湿度或浇水设备等的远程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农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研究示范,实现了物联网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等领域的实践与推广,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图片来源丨pixabay
欧美国家将资源卫星对土地利用信息实时监测的结果发送到各级监测站,通过信息融合与系统决策实现大区域农业的统筹规划。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大田粮食作物种植中的精细作业、农田环境监测和智能灌溉施肥、果园生产中的信息采集和灌溉控制等方面。法国利用通信卫星技术对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进行预测预警,而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农业区域监测网络,以指导灌溉、施肥、施药、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美国奥斯本(Osborn)公司利用RFID电子耳牌识别技术开发了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能从一个猪群体中识别出每个个体,并对个体进行测定和记录,通过对不同猪各生长阶段的日增重和饲料消耗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选择出最理想的种猪。荷兰研发的VELOS智能化母猪管理系统在荷兰及许多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能够实现养殖过程中数据自动传输、自动报警、自动供料和自动管理等。苏格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鱼虾养殖中对不同地区发散饵料、药物和鱼虾排泄物的污染程度,并得出预测预警模型。发达国家在动物个体标号识别、农产品包装标识及农产品物流配送等方面对RFID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加拿大肉牛已从2001年起使用的一维条形码耳标过渡到电子耳标。日本2004年构建了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追溯试验系统,利用RFID标签实现对农产品流通的管理和个体识别。泰国开展了物联网相关技术在水产品领域的研究应用,并初步建成了小规模的水产养殖物联网。厄瓜多尔把物联网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相结合,用于水产养殖中虾病的早期诊断,通过分析虾病害的状况与发展趋势及时做出决策处理措施,有效减少虾病害的经济损失。
图片来源丨pixabay
图片来源丨pixabay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成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物联网技术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具有庞大的市场和产业空间,未来几年将是农业物联网相关产业以及应用迅速发展的时期。总体来看,农业物联网将朝着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优化的技术集成和更深入的智慧服务趋势发展。
(1) 传感器将向微型智能化发展,感知更透彻。随着传感器向多样、智能、低耗、微型发展,农业物联网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也将快速增长。未来的物联网终端可以通过接人传感器网络,控制网络内的传感器,应用会更加丰富,智能传感器正朝着更透彻的感知方向发展。
(2) 移动互联应用将更加便捷,网络互联更全面。农业现场生产环境复杂、涉及行业众多,不同设备之间更加全面有效的互联互通是未来农业物联网信息传输的发展趋势。以5G、IPv6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安全、高效的传输网络。
(3) 与云计算、大数据深度融合,技术集成更优化。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效率是用户服务体验的关键。云计算能够实现农业物联网所需的计算、存储等资源的按需获取,大数据将为海量信息处理和利用提供支撑,更优化的集成技术将有效提高物联网感知、传输、服务的一体化水平。
(4) 物联网将向智慧服务发展,应用更广泛。农业物联网最终的应用是提供智慧的农业服务,未来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将呈现多样化、泛在化的趋势。建立农业物联网中间件平台、提高服务自适应能力、提供智能柔性服务正成为农业物联网软件和服务的研究方向。
本文摘编自赵小强、高强、许曰强、梅永刚著《面向农业领域的物联网监测与控制技术》前言及第一章部分,内容有删节,标题为编辑所加。
《面向农业领域的物联网监测与控制技术》
赵小强 等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 3
ISBN 978-7-03-060013-4
责任编辑: 宋无汗
长按二维码可购买本书哦 ▶▶▶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你的来稿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