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促进智能机器人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创新和关键技术开发,推动机器人在智能制造、智慧生活、智能产业和国防安全领域的深入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中国自动化学会创办了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
其中,共融机器人专题论坛将会对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这种与作业环境、人和其它机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并协同作业的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代机器人的主力军,也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共融机器人专题论坛的会议大咖介绍。
报告人简介:兰旭光,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5月到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作访问研究;同年12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做博士后研究;2013.9-2014.10月在美国西北大学做访问学者。2008年1月被聘为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2010年2月被选入西安交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1月被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及人机共融协作等。担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委员、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IEEE机器人学与系统学会和计算机学会员。担任国际期刊IET 《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编委,《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期刊编委,《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编委。IEEE CYBER2019 Program Co-Chair,曾多次担任IEEE ICME/ICASSP等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在IEEE Trans等期刊和CVPR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4项。近年来,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核高基重大专项、863、973子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
报告题目:人机协作中基于物体功能的机器人自主作业与运动预测
报告摘要:人机协作中机器人自主操作和运动预测是共融机器人的重要研究内容,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稳定性和物体功能的适用于多目标堆叠物体场景中的抓取方法。通过基于卷积网络的机器人抓取关系推理,构建条件随机场图模型,实现对场景的感知、理解与推理,得到物体间空间关系、物体功能与抓取部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功能和作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建模;最后基于有向锚点框机制,该网络同时完成全卷积结构的物体抓取部位实时检测,在康奈尔抓取数据集的五折交叉检验上取得了99.44%的准确率,是目前精度最高的算法。为实现物理关系推理网络的训练,我们采集了包含超过5000张图片的视觉操作关系数据集,并基于物体三维模型,建立虚拟图像库。为了进一步拓展虚拟训练图像库的学习效果,我们研究了zero-shot的学习方法,构建了正交空间和正交量化方法实现了模型方法的迁移学习;最终通过结合正确的抓取顺序和抓取部位,我们能使机器人以正确的顺序和功能准确地对多个目标堆叠物体抓取和作业。报告同时还将介绍本课题组在人机共融协作中人姿态的运动预测等方面的进展。
报告人简介:刘辛军,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德国“洪堡”学者。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主任、精密超精密制造装备及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机械系)-西门子先进工业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机构学与机器人、先进与智能制造装备。发表论文152篇,H因子30,2014-2018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授权发明专利61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发明类)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好设计奖银奖、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机械工程学报》首届高影响力论文奖、全国机器人专利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等。
报告题目:大型结构件原位加工机器人创新设计
报告摘要:人类为了狩猎获取食物,发明了工具,揭开了人类创新发明机器的序幕。大自然界的生命体的行为,例如鼠鼬打洞、象鼻虫筑茧、啄木鸟啄木以及工匠的精雕细琢,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移动定位,局部精细作业。人类创造发明的机器是否应该遵守这个行为规律呢?大型复杂构件是航空航天、能源、船舶等领域装备的核心结构件,其高效高质量制造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大自然界的生命体的行为特征,本报告介绍一种移动式加工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和构思方案,给大型结构件的加工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报告人简介:刘连庆,博士,研究员,博导,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副主席,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秘书长,科技部“智能机器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微纳机器人,生物机电控制,智能机器与系统。
在生物系统建模,增强现实纳米操控,生命系统机电系统功能化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EI检索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有多篇论文被《Small》,《Lab on a chip》,《Nanoscale》,IEEE汇刊等封面发表。在IROS做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 Speech),在IEEE-NANOMED、ICEE、3M-Nano、MARSS等知名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Plenary Talk)多次。国际期刊Trans. of the Inst.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Journal of Autonomous Robots特邀编辑, Mechatronics副主编,ICRA、IROS等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Editorial board成员。先后获得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 ,中国科学院首批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辽宁省青年五四奖章,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等荣誉和奖励。
报告题目:类生命机器人模块化制造与动力学建模调控方法研究
报告摘要: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使得生命系统具备具备了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组织、器官和结构,这为人类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以仿生学为基本思路,机器人研究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迅猛发展。然而生命系统如此精妙,仿生学意义上的人工系统很难完全复现生命系统的本征特性,如何进一步提升性能,让人工系统逼近乃至超越生命系统是当前科技界的研究热点。本报告提出类生命机器人的研究理念,通过生命系统和机电系统在分子和细胞尺度的融合,推动机器人系统由非生命介质向生命介质转变,使得机器人同时具备生命系统和机电系统的优点,进而提升机器人的各种性能、带动机器人学科的发展。报告将以类生命驱动为例,介绍如何以活体细胞为物质载体,通过与机电系统的结合,实现可控的类生命驱动,并对生物介质开展动力学建模和调控研究,演示出类生命机器人理念的先进性和效果。
报告人简介:易晓东,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智能计算、操作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领域研究,当前主要研究方向是群体智能与机器人操作系统,主持和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核高基”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多次受邀在香山科学会议及国际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指导和协助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0余名,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
报告题目:群体机器智能初探
报告摘要:群体智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智能形式,是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群体机器智能是有别于群体生物智能和群体社会智能的“新物种”,是由机器人集群的合作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智能,是机器人与群体智能领域的交叉,是解决机器智能挑战性问题的新的研究途径。报告针对群体机器智能的特殊性,受生物群体进化的“三角法则”启发,提出群体机器智能的结构性、适应性和涌现性等特性,并针对三个特性探索了破解群体机器智能机理的初步思路。报告最后凝炼了群体机器智能的科学问题,并落实到群体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的研究中。
报告人简介:陶波,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入选者。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2009年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2009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3年至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访问学者研究,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总干事、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在ASME、IEEE Trans.等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参与撰写英文专著2本。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重大项目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
报告题目:大型复杂构件移动机器人自律加工技术研究
报告摘要:大型复杂构件在航空航天、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自由曲面外形尺寸精度与表面粗糙度对提高其空气或流体动力学性能至关重要,需要通过先进的光整加工技术实现高精度、高表面质量制造。以形位精度与表面质量控制为目标的高效高精度制造是超大型复杂构件加工的关键难题。相比数控机床,移动机器人具有运动灵活度高、作业空间大、环境适应性和并行协调能力强等优势,以移动机器人作为制造装备的执行体,利用机器人的柔顺性,将高技能的人工经验数字化并固化在机器人操作控制中,并配以强大的感知功能,将使机器人成为不知疲倦的“能工巧匠”,从而实现自动加工向智能加工转化,为超大复杂构件的高效高品质加工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本报告将结合本人在机器人化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近年来本人及所在研究团队在大型复杂构件机器人移动加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体会。
时间:2019年4月17-21日
地点:浙江绍兴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金柯桥大道10号 )
一、论坛官网
登陆2019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官网(http://www.caa.org.cn/2019robot/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在导航栏处点击进入“在线报名”,正确填写相应的报名信息,进行报名。
二、H5报名
关注中国自动化学会微信公众号(微信号:中国自动化学会)后台回复2019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报名,点击链接观看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H5,正确填写相应的报名信息,进行报名。
三、论坛报名二维码
长按识别报名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正确填写相应的报名信息,进行报名。
论坛报名二维码
四、活动行报名
打开手机微信扫描图片,进入报名页面,正确填写相应的报名信息,进行报名。
论坛报名活动行小程序
同时,2019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暨2019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展览与赞助也已经开启,群企闪耀,就等你来!
2019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将于2019年4月17-21日在浙江绍兴举办,敬请关注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了解最新论坛信息。
🔗【重要通知】关于开展2019年度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重要通知】关于2019年度CAA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
🔗【征文通知】关于2019首届中国机器人大会暨2019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的通知
🔗【重要通知】关于开展第五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重要通知】关于2019年度CAA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重要通知】关于面向各分支机构、期刊编辑部征集2019中国自动化大会专题研讨会(Workshop)的预通知
🔗【重要通知】关于开展2019年CA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及推荐工作的通知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论坛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