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9238字,建议阅读时长9分钟 |
本文由《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授权发布
作者:范惠明 周玲
加强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培养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本研究通过对179份来自产业界的调查问卷具体分析了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学校培养环节的组成要素。研究发现,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包含10项要素,分别是政治素养、工程伦理、跨学科知识、国际化能力、领导与决策能力、思维与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工作情绪与态度、创新与挑战能力、自我价值塑造能力;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培养在学校培养环节包含7项组成要素,分别是政治素养与责任课程、人文与艺术课程、社会管理与自我发展课程、跨专业与伦理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支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和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校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通识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支持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总体要求进行,这对我国当前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以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更多围绕“智”展开,强调工科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对其他方面缺少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具体举措。当前的研究和实践都已经表明,专注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工科生在满足企业需求和自身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1]针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教育旨在加强工科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外的通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新时代加强对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开阔胸襟”等的培养[2],“使健全的人格成为学生引领未来的根本”[3],以实现工科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
加强通识教育也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科技的发展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正在加速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以传统产业为基础设置的学科、专业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升级。在新的科技发展背景下,“许多学科之间已失去原有的严格界限,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要求当代和未来人既专精于某一学科,又有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4]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要求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通识教育。从本质上讲,工程是改造自然世界的人类活动,工程实践的开展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在当前日益关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更加关注工程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往“狭窄于技术的工程教育”必须向“综合工程教育”转变,这就急切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增强工科生的非专业能力,使工科生成为一个“全人”。
当前,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已较为丰硕。[5]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中国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并开设了丰富的课程方向和课程,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针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仍然不多,对于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要素以及如何培养的研究偏少且缺少系统性探索。本研究在广泛考察国内外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标准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设计了“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才通识教育调查问卷”,以了解产业界工程人员对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对当前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实际表现的判断以及对学校在培养通识能力中的作用的认识,以期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要素构成,并提出培养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对策建议。
1.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根据对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考察,本研究认为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是指工程师在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应该具备的有助于其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非专业性能力。在参考已有理论研究和高校实践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34个题项来测量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问卷首先要求样本判断所设置的某个题项对于构建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重要性程度,接着请样本判断所在企业工程师在该题项的实际表现。通过这样的比较判断,可以帮助了解在某个题项上工程师的实际表现是否达到了预期。
在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培养环节,本研究认为这不仅仅依赖于课程,还应有其他培养环节的配合,因此同样在参考已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设计了包含课程在内的30个题项来测量产业界人员对学校培养环节在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培养上的重要性认识。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通过自编问卷获得。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样本所属公司的性质、规模、工科背景人员比例,样本的职位、性别、负责的工作领域、最高学位、工作年限等,具体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第二部分是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要素构成题项的重要性及实际表现水平判断;第三部分是对学校培养环节在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培养上的重要性的判断。第二、三部分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
问卷采用在线问卷形式,于2018年7月到9月间向工程类企业的工程科技人员发放,共回收问卷215份,其中有效问卷179份,问卷有效率为83.26%。
1. 通识能力。
(1) 通识能力因子分析。
通识能力因子分析的数据来源是产业界人员对与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相关的34个题项的重要性程度的判断。本研究采用CITC系数和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 值检验题项的信度。根据CITC大于0.5、Cronbach α值大于0.7的标准[6],所有测量题项都符合信度检验要求。经过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得到,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963,大于0.7,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过反复运算,在依次删除“能够协助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工作”“具有好奇心”“展示自己或团队”“能够快速掌握资深工程师交给的知识和技术”“能够执行上级,团队领导等安排的工作”“遇事能够灵活变通”题项后,得到了10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政治素养”“工程伦理”“跨学科知识”“国际化能力”“领导与决策能力”“思维与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工作情绪与态度”“创新与挑战能力”“自我价值塑造能力”,具体见表2。
(2)通识能力的重要性程度与实际表现水平间的差异分析。
“重要性程度”是指产业界人员认为该项能力对于工程师的重要性,“实际表现水平”是指产业界人员对工程师在该项能力实际表现的评价。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通识能力的重要性程度与实际表现水平之间的差异。
第一,从重要性程度看,产业界对10项通识能力的重要性评价中有8项在4.0分以上(具体见表3),可以说明产业界认为这8项通识能力相对重要,其中得分最高的5项依次为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工程伦理、沟通表达能力、领导与决策能力、工作情绪与态度。同时,也可以发现,政治素养、跨学科知识的得分在4.0分以下,说明产业界认为这两项通识能力相对不重要。
第二,从实际表现水平看,10项通识能力的得分均在4.0分以下,说明在产业界看来,工程人员在通识能力上的实际表现相对较差。10项得分中相对较高的5项依次为工程伦理、沟通表达能力、工作情绪与态度、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自我价值塑造能力,得分偏低的两项依旧是政治素养和跨学科知识。
第三,从实际表现水平与重要性程度的比较看,其差值(实际表现水平-重要性程度)均为负值,除政治素养外,其他差值都接近或超过0.5,说明产业界认为工程人员在10项通识能力的实际表现均低于预想中的重要性水平,且差距较大。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10项通识能力中存在两个“双低”能力:产业界认为政治素养的重要性程度为3.46,工程人员的实际表现水平为3.32;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程度为3.80,工程人员的实际表现水平为3.18。4项得分均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这说明在产业界看来,政治素养与跨学科知识对工程人员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工程人员的实际表现水平也偏低。本研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和判断,可能是因为,这些样本大都已经工作一定的年限,在其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中国的工程教育仍然十分偏重专业性教育,而大学教育对其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这些样本在工作后也依然认为这两项的重要性相对偏低。
2. 学校培养环节。
(1)学校培养环节因子分析。
学校培养环节因子分析的数据来源是产业界人员对与学校培养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相关的30个题项的重要性程度的判断。采用与“通识能力因子分析”部分一样的方法进行因子分析。所有“学校培养环节”测量题项的CITC大于0.5、Cronbach α值大于0.7,符合信度检验要求。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891,大于0.7,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反复运算后,得到了7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政治素养与责任课程”“人文与艺术课程”“社会管理与自我发展课程”“教学支持”“跨专业与伦理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见表4)。
(2)学校培养环节不同因子重要性程度比较。
学校培养环节的不同因子的重要性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样本认为教学方式对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最为重要(得分为4.20),其次为教学支持(得分为4.19),第三为跨专业与伦理课程(得分为3.95),第四为学习方式(得分为3.93),第五为社会管理与自我发展课程(得分为3.83),最后两位为政治素养与责任课程以及人文与艺术课程(得分分别为3.59和3.55)。因此,从样本的反馈中可以发现,在通识能力的培养中教学和学习的方式、学校对通识能力培养的支持是相对重要的条件,而开设的课程则处于相对不重要的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识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设置通识课程,更需要学校在通识教育中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改变传统课程授课模式,实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图1 样本对学校培养环节不同因子重要性程度的认识
本研究通过对产业界工程人员的问卷调查,得出了如下的结论:① 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分为10项能力,分别为政治素养、工程伦理、跨学科知识、国际化能力、领导与决策能力、思维与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工作情绪与态度、创新与挑战能力、自我价值塑造能力。②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重要性程度与实际表现水平之间存在差异,产业界认为工程人员在10项通识能力的实际表现水平均低于重要性程度,且差距较大;特别是产业界对“政治素养”“跨学科知识”两项通识能力的重要性认识程度相对偏低,工程人员的实际表现水平也偏低。③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在学校培养环节上可以分为7个部分,分别是政治素养与责任课程、人文与艺术课程、社会管理与自我发展课程、跨专业与伦理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支持。④产业界对培养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学校各环节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差异。产业界认为教学和学习的方式、学校对通识能力培养的支持对培养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相对重要。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对我国高校加强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培养提出如下建议:
1.在明确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基础上专门设置工科学生通识课程。
从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可以发现,学者和高校管理者多数关注通识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课程设置。但是对通识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不多,对为何要设置该系列通识课程或该门课程、这些课程针对培养哪些通识能力也少有探讨,这造成在现实培养中往往出现“多门课程集中培养一种通识能力、而某些通识能力培养没有相应课程对应”的问题。这在工科学生通识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缺少对工科学生通识能力的系统性认识和针对性课程设置。因而,尽管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工科学生培养中增加了通识类课程的设置,但是起到的成效并不明显,正如本研究所发现的产业界对工程人员通识能力的表现评价普遍偏低。因此,本研究建议可以依据上述提出的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10项要素设计相应的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并且保证每项通识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课程内容对应。
2.新时代背景下应特别重视工程科技人才政治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满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特别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必然要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的新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集中体现为本研究提出的对工程科技人才政治素养和跨学科通识能力的培养。从本研究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发现,当前工程科技人才的政治素养和跨学科能力偏弱,而且产业界对这两项通识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也不足,未来亟需加强对这两项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建议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与新时代紧密相关的政治素养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家国情怀教育,开设更广泛的跨学科课程,加强对工程科技人才人文素养、管理能力、创业意识等的培养。
3.注重工程教育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本研究的调查说明,在学校培养环节,除了课程设置之外,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同样重要。本研究建议,一方面要改进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克服通识课程“水课”特征突出的问题。而且,通识能力的培养也很难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来达成,因此应重点改进当前的授课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MOOC、翻转课堂、师生研讨等方式,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融入和互动来提升其通识能力。另一方面,通识能力的提升同样依赖于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将通识能力的培养融入进来,通过布置团队合作作业、介绍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课堂自我展示、设置与本课程相关的社区服务项目等各类方式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通识能力。
4.学校将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环节。
本研究调查中,产业界认为学校的“教学支持”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上非常重要,仅次于教学方式。从具体的题项上看,教学支持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学校领导重视工程人才通识能力培养、学校和院系能够强有力引导和支持、学校设置专门机构从事通识教育改革和研究、工科专任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学校向专任教师开展相关的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等。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行政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因此,首先应该在校内就工程科技人才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将工程科技人才的通识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环节,而不仅仅是专业教育的补充,进而才有可能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毅刚, 等. 企业视角下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18-23+28.
[2]林琳. 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 55-57.
[3]吴朝晖. 为未来而学习:面向21世纪的通识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3): 29-31.
[4]朱镜人.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07): 66-71.
[5]刘文. 通识教育研究三十年:热点聚焦与前沿探讨[J]. 教育评论, 2018(1): 39-44.
[6]吴明隆.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范惠明,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管理学博士;周玲,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通讯作者:周玲。
转载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
新维空间站相关业务联系:
董老师 15210808569
琚老师 15210770713
联系地址:
北京中关村大街18号B座902室—室联网•新维空间站
我们哒微博上线啦!!!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给你不一样的
室联网·新维空间站
喜欢我们就多一次点赞多一次分享吧~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
《预约、体验——新维空间站》
《【会员招募】“新维空间站”1年100场活动等你来加入》
《有缘的人总会相聚——MOOC公号招募长期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