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市导读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第四届获奖名单正式揭晓。10 位获奖青年科学家将平分 1000 万人民币奖金,包括北京大学韦东奕、中科大陈杲等。 这些优秀的国内年轻学者覆盖了人工智能、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加入极市CV技术交流群,走在计算机视觉的最前沿
南北两位90后数学新星,刚刚同时获颁百万奖金大奖。
就在今天公布的阿里达摩院青橙奖十人名单中,北大韦东奕和中科大陈杲的名字赫然在列。
一个是被田刚院士赞许——“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著名数学家”的北大扫地僧。
一个是26岁攻破世界级难题、成果登上世界数学四大刊之一《数学新进展》的中科大特任教授。
此番又双双在国内颇具分量的公益性学术评选中亮相,难怪外界会有这样的看法:新数学黄金一代风头正劲。
但身处聚光灯中心的人们,却表达出了没有黄金一代,只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意思。
此话怎讲?
陈杲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说的:
很多人说我们是数学研究的黄金一代,我们的机遇的确比上一代人好,今后只会越来越好。
谈及中国数学人才,“黄金一代”是一个频频被提及的话题。
这一概念由数学界人士提出,指的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屡获认可的一批中国青年数学家。
比如“北大数院黄金一代”:
1999级的刘若川、许晨阳,2000级的恽之玮、张晨、朱歆文、袁新意,2001级的鲁健锋、马宗明、肖梁,2003级的刘一峰等等,先后斩获了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西蒙斯学者奖、拉马努金奖、斯隆研究奖、克雷研究奖、未来科学大奖等数学界重量级奖项。
事实上,不仅是这样一批青年数学家们在国际上屡获认可,国内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国内的数学研究基础环境在过去20年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就曾透露,现在,能够发表在世界四大顶尖数学刊物上的国内基础数学领域研究论文,一年能涌现十几篇,反观20多年前,可能好几年才有一篇。
而韦东奕和陈杲这两位90后,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被看好的中国数学新“黄金一代”的代表。
韦东奕出生于1992年,山东人。
关注数学竞赛的人,想必对“韦神”的名号都不陌生:
连续两届IMO满分金牌、本科期间几乎包揽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各项目金奖、首届阿里全球数学竞赛金奖……
在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韦东奕选择留校继续博士后研究,并在2019年出站后任教北大,现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员。
韦东奕目前的研究兴趣在分析、偏微分方程和随机矩阵。主要的研究成果,是解决了流动稳定性、随机矩阵领域中一系列重要的公开问题,以及波动方程中的一些经典问题——这也是他本次拿下青橙奖的获奖理由。
比如,他在博士期间发表了23篇流体稳定性方向的
论文,其中4篇发表在PDE顶级杂志CPAM(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上。
2019年,韦东奕与冯仁杰博士、田刚院士合作的论文“Small gaps of GOE”获世界顶级数学期刊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GAFA)接受并在线发表。
对于韦东奕的这些成绩,田刚院士是这样评价的:
韦东奕极具数学天分,在我指导过的博士研究生中非常突出。韦东奕学术功底扎实,为人朴实,刻苦耐劳,发展潜力巨大,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著名数学家。
目前,韦东奕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著名的布尔巴基讨论班就曾于2019年组织专题研讨班,讨论韦东奕等在流体稳定性方面的相关成果。
注:布尔巴基讨论班是一个现代数学讨论班系列,以数学研究的最新且重要的成果为讲题,是现代数学主要发展和流行趋势的指标。
据韦东奕自己表示,他现在还想尝试解决Navier-Stokes方程(千禧年问题之一)和欧拉方程的奇性问题。
但这个问题难度也比较大,我不确定能做出来,只能尽力去尝试。
与韦东奕全程本土化的教育背景不同,1994年出生的陈杲有丰富的海外求学、任教经历。
他14岁时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知名华人数学家陈秀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陈杲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亦曾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
2021年,26岁的陈杲回国加盟中科大,任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陈杲专注于复微分几何研究,他本次的获奖理由是:他创造了新的工具,解决了复几何领域的重要猜想。
具体而言,2015年,陈杲和导师陈秀雄合作,解决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一个叫做“引力瞬子”的问题。这第一重要成果目前正在审稿中。
他另一项备受瞩目的成果,是在稳定的前提下,解出了陈秀雄和唐纳森独立提出的J方程以及丘成桐等人提出的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
今年2月,陈杲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发表于数学四大刊之一《数学新进展》,引发国际数学界关注,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第一时间引用。
陈杲的导师陈秀雄教授同样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陈杲似乎注定要成为他这一代数学家的领军人物之一。
获得前辈导师、国内国际的关注和认可,两位90后数学学者的表现不可谓不亮眼。
但对“黄金一代”的说法,陈杲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很多人说我们是数学研究的黄金一代,我们的机遇的确比上一代人好,今后只会越来越好。
比如华罗庚那个时代,就没有条件支持纯数学研究。现在我们就有条件,一个是有更多的资源支持百年大计的基础数学项目,另一个就是跟外界有更多的交流。
最近,我国老牌名校越来越重视基础数学,越来越有国际吸引力。比如中科大,专门成立几何与物理中心,致力于全球最顶级的基础数学研究;比如清华大学,引进菲尔兹奖得主比尔卡;比如浙江大学,引进国际著名数学家阮勇斌教授。
这一情形得到了田刚院士的佐证。
田刚院士表示,现在国内学习基础数学的学生人数正在增加,这与一批年轻优秀教师的回国、任教息息相关。“他们积极地投入教学,并且去组织一些学术活动,使得更多的同学喜欢基础数学。”
事实上,“没有黄金一代,而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并不止于数学领域。在现今中国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中,随着基础条件的提升,青年学者都得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扬帆起航。
在去年的青橙奖颁奖典礼上,钟南山院士就曾对每代人所拥有的科研环境不同发出感慨:他35岁以前还在农村做锅炉工,完全没有机会搞科研。
而现在,很多年轻学者在30岁之前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像今年“青橙学者”中的陈杲、陆盈盈这样的杰出人才,更是二十六七岁就当上了博导。相比他们的前辈,他们生活在更好的科研时代,也能获得更丰富的科研资源。钟南山院士就说:“当代青年学者思想的活跃、知识的多元令我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学者们,通常处在由博士研究转向独立科研的过渡期——这段时期对一个学者科研道路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甚至说“事关成败”也不为过。
这也是为什么青橙奖设立之初,就设定了这样的评选准则:在基础科研领域,面向35岁及以下的中国青年学者,发掘有潜力实现关键突破的科研新星,给中国青年学者以及时的支持。
这一学术评选活动是阿里巴巴达摩院在2018年发起的。每年,经严格的初审、通讯评审及终审答辩后,将产生最终10名“青橙学者”,每人可获自由支配的100万元奖金,以及阿里全方位的科研支持。
作为业界最早发起的纯公益性学术评选活动,青橙奖举办4届来一直备受关注。原因就是“不唯资历,不唯履历,不唯论文,不唯门第”,让企业和大众看到了更多中国基础科研和年轻科研工作者的真实面貌。
拿奖的青橙学者们,也多不负众望,在科研路上持续奋进:
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陈晓明在2018年获得达摩院青橙奖后,继续深耕芯片设计的EDA技术,2020年电路仿真稀疏求解器相关技术在国产EDA软件中获得应用;他还在体系结构领域的AI加速器的访存复杂性理论方面取得关键突破。
青橙奖得主、浙江大学副教授江文帅在2021年接连两次登上国际数学顶刊《数学年刊》,成功破解“曲率积分猜想”与“有限测度猜想”,后者曾困扰数学界20多年。今年8月,30出头的江文帅,又荣获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本届青橙奖共有365位学者参评,最终的10/365,平均年龄33岁。
除了前文提到的韦东奕和陈杲,其他几位同样在各自领域中星光熠熠。
研究软体机器人的梨涡女神赵慧婵今年32岁,但已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在哈佛做博后时,赵慧婵就承接了Facebook关于下一代交互设备研发的项目。如今,她研制的新型柔性光电触觉传感器和高功率人工肌肉,被认为推动了新形态机器人本体设计方法的发展。
她的导师、康奈尔大学的Robert F. Shepherd盛赞她“分析能力超群”、“拥有我的合作者中最成熟、最强劲的工程能力”。
同样32岁的金鑫则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副教授。
2011年,他以北大计算机本科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前往普林斯顿攻读博士学位,2021年1月回国任教。
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将网络与存储、计算进行融合设计,解决了云计算多机互联中带宽分配、负载均衡和多机协同的难题,建立了一套软件定义的网-存-算融合方法与技术。
金鑫曾获得计算机网络系统顶会NSDI 2018,以及计算机存储系统的顶会FAST 2019的最佳论文奖。
35岁的朱飞虎,主导设计了天问一号航天器的“眼睛”——多功能避障敏感器。
这一光电导航传感器完成了航天领域中成功率最低的火星软着陆任务,帮助“天问一号”顺利度过“黑色9分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
不仅如此,以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关于月球车巡视、空间交会对接等航天任务中。
后续,朱飞虎带领的空间激光类产品研制团队还将为我国的小天体探测任务、探月四期任务、空间站任务等重大航天计划提供技术支持。
同样35岁的王权则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在新冠病毒爆发初期,王权与饶子和院士等合作者联合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以及其候选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复合体结构。
这一研究为相应的药物研发,以及后续的病毒复制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清华大学副教授方璐,是个“追光者”,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非结构光场智能成像新原理,这一成果也将用于北京冬奥会。
除此之外,她还实现了十亿像素级光场重建,使时空复杂度降低1个数量级。同时发明了非结构光场成像系列技术,研制了光场成像系列装备。
方璐也曾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等奖项。
现年33岁,任职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的陆盈盈,主要研究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兼顾的下一代锂电池。
针对锂电池的微观和宏观电化学行为,她摆脱对已有数据库的过分依赖,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高精度预测模型,提升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及经济性,促进了电化学能源的高效利用。
此前,她还获得过国家“优青”等奖项和头衔。
专注于拓扑量子研究的王志俊,今年35岁。
他任职于中科院,在凝聚态中拓扑物态和新奇材料物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引领着当下凝聚态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王志俊共发表超过80篇SCI论文,被引用总数超过1.3万次,连续2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物理领域榜单。
刘渊,33岁,一直致力于研究新型微电子的加工工艺,实现了更小尺寸的半导体器件。
针对正处于后摩尔时代的芯片研发,刘渊提出了具有超短沟道的新结构垂直晶体管,以及具有理想界面的范德华集成新工艺两种思路。
到目前为止,他在谷歌学术引用超过1.3万次,并且已经在微电子领域发表了8篇Nature。
如此履历,确实不愧“硬核”二字。他们也让外界看到,杰出的青年学者们站在各自领域最前端,超越过去、探索未来的风采。
事实上,正如阿里巴巴达摩院院长张建锋所说,青年学者代表着时代的“硬核要求”。只有更多青年投入基础科研,才能提升社会的原始创新能力。
但同时,青年学者在人力、财力等资源方面,又最急需外界的支援。
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民间力量关注到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入到激励人才投身基础科研的队伍中,无疑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而这样的举动,也正在形成一种学界和产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
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阿里青橙奖的百万奖金是可以自由支配的。
换句话说,就是想干什么都行。
既可以用这笔钱扩充实验设备、激励学生创新,买车买房投资个人爱好也无妨。
今年的“青橙学者”王权,就笑称有了这笔“小金库”,可能会给设置一个小基金,用来奖励学生们去做一些天马行空的事。
陆盈盈说,想把这笔钱存起来,买去火星的船票,看看自己研发的锂电池在火星上能不能work。
而王志俊则表示,拿到青橙奖奖金,可能就会先在北京付个房子首付。
也是很真实了。(手动狗头)
— 完 —
如果觉得有用,就请分享到朋友圈吧!
公众号后台回复“CVPR21检测”获取CVPR2021目标检测论文下载~
# CV技术社群邀请函 #
备注:姓名-学校/公司-研究方向-城市(如:小极-北大-目标检测-深圳)
即可申请加入极市目标检测/图像分割/工业检测/人脸/医学影像/3D/SLAM/自动驾驶/超分辨率/姿态估计/ReID/GAN/图像增强/OCR/视频理解等技术交流群
每月大咖直播分享、真实项目需求对接、求职内推、算法竞赛、干货资讯汇总、与 10000+来自港科大、北大、清华、中科院、CMU、腾讯、百度等名校名企视觉开发者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