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师节
9月10日下午,在第35个教师节之际,清华大学在大礼堂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隆重表彰姚期智、朱邦芬两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8位“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以及在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集体。校领导邱勇、陈旭、姜胜耀、王希勤、薛其坤、吉俊民、过勇、郑力、彭刚,校党委常委、工会主席王岩出席会议。
获奖教师中,有的多次被学生推选为本科生“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研究生“良师益友”;有的潜心教学20年、30年,甚至近50年,谈起学生就感到自己“依然年轻”;有的所授课程总是被学生“一抢而光”,被评价为“值得等待三学期的课程”……
教师节前夕,我们找到几位“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奖教师,感受他们的为师之责,为师所获——
突出贡献奖
2位
“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于2004年设立,是清华大学对在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者的特别奖励。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3名。截至目前,共有17名清华教师获此殊荣。
邱勇、陈旭为姚期智、朱邦芬颁奖
姚期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
年轻时从大热的物理学一路学到博士学位,转而投身当时冷门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告别国外优渥的科研生活环境而毫不留恋地回到祖国,一点点建成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旗舰”。在人们的印象中,姚期智先生的人生总是在关键时分义无反顾地做出令人惊讶的选择。
他是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裔学者,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回国的15年间,他从一名醉心学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又多了师者、建设者、管理者的身份。2019年的这个夏天,他重新出发,继“姚班”之后,再次与他名字结缘的“智班”在清华成立。在清华培养计算机领域世界一流的本科生的目标从未改变,“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要想尽办法去培养一流学生、设计一流课程。”在姚期智看来,这是师者的本分。
朱邦芬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系、高等研究院教授
行走在清华园,你多半不会注意到这位衣着朴素、笑容温和的先生。但是在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你绝对无法忽视他为推动物理学科发展、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端正学术风气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朱邦芬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重新走向辉煌的关键性人物,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和成长发展的掌舵人。从本科、研究生到成为一名教授,一生“三进清华”,在科学馆、在理科楼都留下了他和同学们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身影。“学术之道始于走正道”,他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做科研要有底线,有些事就是不能做。坚持每年上一门64学时的本科生课,一直致力于答好“钱学森之问”。从基科班到学堂班,当年的种子早已萌发,桃李满天下。
新百年教学成就奖
8位
作为清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2017年设立的“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指向了倾情投入教学、教学效果享誉度高的一线教师。获奖者由各院系部门和师生校友提名“海选”而出,无关职务、职称,覆盖各个年龄层面。奖项汇聚了清华园中让人感念难忘的恩师和他们“口碑爆表”的课堂,也充分体现出清华对一线教学的倾注和对师风师德的重视。在首届评选中,环境学院钱易院士等8位教师获此殊荣。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学院教授
在108年历史的清华园里,郝吉明从学生到教师,已经待了54年。作为清华大学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回校任教的博士,当初抱着“为国家至少培养10名博士生”目标的郝吉明早已高标准完成任务,培养的60余名博士和50余名硕士中,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所培养的优秀的人才,他们正在为社会作贡献,这正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这是郝吉明带领清华环境人守护蓝天的努力与坚守,更是勉励学生学真本事的传承与坚定。提到近50年教师生涯的成就感,郝老师指向一旁前来请教的同学们,笑着说:“这帮人。”
段远源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
在清华任教21年,段远源深感幸福与压力并存。幸福的是“当老师就是不容易变老,至少心态不容易变老。因为总是在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年轻人共同成长”,压力则是需要不断思考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去教。不止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教给他们方法和能力;不止教给学生现有的结论,还带他们看到未知和前沿。他的学生都知道老师有个坚持了20年的小习惯,就是偏爱板书。遇到一些重要的定理和公式,段老师从来不用PPT,直接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和大家一起推理。“因为展现思维的过程比展示结果要重要的多。”段远源说。
李国林
电子系副教授
课程有相当的难度、流畅度高、清晰度好,这是学生对李国林课程的评价,也可以说是李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学生是否感觉在课程里受益了,是否真正从课程中得到了进步和发展,是评判课程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老师自认为没有充分演练不敢上讲台,而学生也一次次惊讶于老师秒回的答疑邮件,对课程“难并享受着”。难在哪?在电路知识之外,课程要求同学们在以前的知识树的基础上,添加新元素熔炼,使自己已有的知识树得到巩固,然后快速扩展,重新塑造。“国林gg”这一爱称,也从李老师进教研组到长出白发,一叫不觉17年。
李俊峰
航天航空学院教授
办公室的柜子里摆满了学生在节日送的贺卡,手写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老师身体健康”……这些都是李俊峰最珍视的礼物。在清华讲台坚守了26年,李俊峰凭借扎实深厚的学识、诙谐幽默的谈吐、稳健潇洒的台风,深受学生好评。从“飞镖”“愤怒的小鸟”这种人们熟知的游戏,引申出深空飞行轨道动力学概念;从旋转着扔出一枚小树棍能扔得更远,引出陀螺力学;从深空探测器在月球和地球之间飞行,引出经典的“三体问题”……在李俊峰的课堂上,概念和理论不再艰深。老师,在他看来,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成长环境中最具体的小环境的守护人。
李艳梅
化学系教授
用李艳梅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做的最为正确的两件事情,一是当老师,二是在化学领域搞研究,有此两大幸事人生足矣。学生这些美丽的蝴蝶终究是要破茧而出的,在引导的路上,李老师热爱化学,更鼓励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殿堂。清华27年,她对学生的在意一如既往:“用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注视你的学生,对他们微笑,将每个学生都视为你唯一的学生。”
白重恩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他是热爱学生、沉醉于经济学而华发早生的归国学者;他是谦恭温厚如兄长般扶持学生成长的老师。白重恩喜欢在办公室里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不惜错过饭点。学生们很心疼,而白重恩却已经习以为常。多年来,他身兼多职,却从不吝惜时间指导学生,总是希望可以为同学们做到更多,创造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如果问我为什么回国从教,一个原因就是我能够给同学带来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跟同学在一起,我有一点点成就感,我希望几年下来,对他们的经济学素养、研究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白重恩说。
沈原
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他是深耕于社会理论多个领域的学者。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他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沈原老师用自身行动教导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抓住“社会调查”的看家本领,从实践中找问题。
何福胜
语言教学中心教授
办公室满满一面墙的书籍和窗前仔细叠放的合影,是何福胜爱学校、爱教学、爱学生的缩影。学生评价何老师是孜孜不倦的解惑者和默默耕耘的传道人,“硬课”特别值得等待,“个人用第一志愿填报,三个学期才得以成功”;出版各种专著、译著、教材40多部,他在教学和助力教学的岗位上走过36个春秋,尽量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连续25年以上,他为每个课堂小组的同学准备“小饭桌”,和同学们交朋友,聊人生,“你们看,这是学生给我写的贺卡,花谢了,我就把贺卡保存下来了。”
一支粉笔,两鬓白发,三尺讲台,无疆师爱。
转载自“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视频 | 清华电视台
文 | 李婧、张静、曲田、程曦、高原
图 | 李派、苑洁、宋晨、张静、常志东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