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
- 浅念安康 -
端
午
时节
端午节,又被称作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者初也,“午”同五,故而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活动。
2022/ 五月初五
· 端午节来源
楚国诗人屈原高风亮节,不忍国家百姓遭受侵略之苦,于五月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为纪念他的不卑不亢,自发去江边凭吊。时至今日,传续为我国的【端午节】。
这便是大家心中最为熟悉的端午节由来的版本。
然近些年,常有新的考证与说法,称屈原投江并非端午节真正的起源。
1
一说节气与祭祀
据称,西周开始端午的相关习俗活动就有记载,古人早就发现了节气和阴阳学说,为了在夏至前后(也就是农历五月期间)祈求祖先神灵保佑新种丰收,便用箬叶将黍米包成牛角状,作为贡品进行祭祀活动,也就是后来的【粽子】。
而关于艾草香包的传统,看过《白蛇传》的朋友们都了然于心:自然是用浓香来驱散酷暑中苏醒的虫蛇,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上述两个与屈原兄无甚联系的冷知识,由于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或许大家还对此存疑。
但赛龙舟与屈原无关,这是很早就佐证且为众人所熟知的。现代民俗学家江绍原先生在《端午竞渡本意考》中考证:划龙舟本身就是吴越地区的一项祭祀活动,并非由屈原而来。
2
二说伍子胥与曹娥
除了“纪念屈原”的说法,文录记载及民间流传的也有其他两位朋友,同样因高尚的品格而被纪念,衍生出【端午节】。
一号选手伍子胥:
春秋时期吴国的忠良
之臣伍子胥,因数次劝谏吴王夫差不要轻信西施等人,而激起夫差怨怒,从而舍生就义,投入钱塘江化作“涛神”。当地百姓为祭奠伍子胥,慢慢传延出端午节这一习俗,这一故事在江浙一带流传广泛。
对此,屈原兄兴许表示不服气。
但从生卒年来讲: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二人所处年份相差整整一百多年…屈原兄,你还是来晚了。
二号选手曹娥:
在浙江绍兴一带,端午节有祭拜孝女娘娘曹娥的习俗。这位东汉孝女因父亲溺江,苦寻尸首不见,心灰意冷,于五月五当天投江追随先父而去。
虽说曹娥的孝心感人至深,流传悠久,但其故事及生卒年时间远远迟于春秋时期。因此这一轮,屈原兄险胜。
虽然屈原兄可能不是端午节真正的“创始人”,但他和他们的精神依旧值得纪念。
最最重要的是:
我们终于放假啦!
端午自然不可缺了粽子
而选择甜/咸粽
也是当下社媒中热议的话题
端
午
· 粽子家族
南北咸甜之争由来已久,肉粽还是甜粽,总是争不出个高下。
除了内馅的不同,不知大家对粽子的包法都了解多少?
某次,学术君观摩网络上又一波粽子咸甜之争,忽然看见有人贴出了这样一张图例:
竟有如此特立独行的粽子!
现在内卷已经波及到“粽子圈”了嘛?
怀着疑问继续搜寻,本君才发现:
原来这的确是一种早有的粽子包法,更甚者,诸如此类奇形怪状的粽子包法不止这一种。
是我孤陋寡闻了……
怀着谦卑的求知欲,学术君整合了多种粽子包法,以供大家参考了解,如有缺漏,欢迎补充你们家乡的包法~
(1)传统包法:四角粽
①取两片粽叶,搭在一起叠压
②将粽叶卷成圆锥状
③在圆锥状的筒中装入糯米
④上不到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为止
⑤随即用手将叶子的两侧捏下去,之后的粽叶尖端向一侧折叠
⑥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
(2)牛角粽
①取一片宽大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②在锥筒中填入糯米。在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两侧分别向内折
③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扣上。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即可。
(3)枕头粽(长粽)
①将粽叶平放在桌上,折起一个边,用手压实
②叶子两端分别向中间折,用手压实后,叶子呈长信封状
③将糯米等食材放入折好的粽叶当中
④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4)竹筒粽
①备好竹筒(需提前泡十个小时以上)
②将备好的糯米/黑米装进竹筒,装满压实,塞住塞子,线绳绑紧
③接下来上锅烹煮2小时即可出锅
(5)魔方粽
①粽叶撕成大小一致的长条
②对折后,4条交叉起来后拉开
③中间上下串入6条
④左右各加1条延长
⑤组装起来后方喜欢的馅料再把封口串好
⑥剪掉多余叶子即可
以上这些只是凤毛麟角,如今还涌现出了各种新式包法:鸳鸯粽、蝴蝶粽……
中华美食新意频出,正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说:
“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美食都走得飞快。”
期待疫情早日结束,
我们可以吃更多的美食,去更多的地方。
祝大家端午快乐。
粽
情
评论区补充其他种类粽子
包法、馅料均可
寻找同好
端午快乐,记得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