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我们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已经用到了许多项 AI 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让机器能够“感知”世界,拥有了“看”、“听”、乃至“说”的能力。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世界正朝着“万物互联,人机共生”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万物互联,人机共生”将带来美好的世界。
那么,30 年后的人工智能将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人类占领未来的智能主权吗?我们需要警惕 AI 吗?在接受新智元采访时,邵洋表示: “AI 是从仿人开始的,现在做的是增强人类、帮助人类的事。但是大家有个担心, 会不会有一天 AI 以帮助人的名义取代人类?目前 AI 技术发展没有明确的规范,所以大家会基于自己想象中可能帮到人的方式去构筑 AI 的各种能力。构筑能力的过程不完全是基于大数据来完成的,因为人类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基于大数据的。一个孩子可以在很有限的数据中也学习到同样的知识,它更多是通过抽象建模的方式学习。所以,我认为 AI 将会很快突破限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更需要的是同步甚至提前限制。只有在把 AI 对人可能产生的危害尽早识别出来、并及时加以限制的情况下,AI 才有可能持续地良性发展。”
目前,智能的最高层是人类,那么未来会不会有一个临界点,超出这个临界点之后 AI 是否会占领智能主权,甚至对人类形成威胁?如果未来 AI 占领了智能主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障人类的安全?
邵洋说:“我觉得大家可能对人工智能还是太低估了,认为它离对人产生危害还早。对于其他的危害,你预期到它发生危害之前,就可以把它限制住。因为它可能要么是一个突发性的局部灾难,比如广岛原子弹;要么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 AI 不是漫长的事情,它是指数级地往前走的,所以这 10 年没有关系,不代表下一个 10 年没有关系。等发现它有问题,再来阻止这件事情可能就限制不住了。我觉得最需要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就是中国,因为中国的人口最多,对 AI 产生的这种试错成本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