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球知识局(diqiuzhishiju) 作者:重光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正式成立。
中国成为第8个在这里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黄河站也是中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个极地科考站。
北冰洋上的斯瓦尔巴群岛
▼
南极:长城、中山、昆仑、泰山
北极:黄河
▼
等等,为什么中国可以在挪威的土地上建科考站?
这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
16世纪的时候,荷兰人被称作“海上马车夫”,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航线。在阿姆斯特丹商会的支持下,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一生致力于开拓通过北冰洋的欧亚东北航道,希望通过北极前往东亚。
威廉·巴伦支
▼
北极航线
▼
1596年10月,巴伦支带领三艘船开始第三次探险,穿过熊岛后看到前方出现一片几乎全被冰雪覆盖的岛屿。
船员们都被这雄伟险峻的景色惊呆了,于是把这片岛屿称作“斯匹次卑尔根”(Spitzbergen),意即“冰原上的尖峰”。不过他们当时以为斯瓦尔巴群岛是格陵兰的一部分,所以并未宣称占有。
▼
挪威无人岛之一
卡尔王子岛
▼
他们被困在新地岛一个冬天,他们不仅是首次进入北极圈的欧洲人,还第一次在北极圈过了个冬。经过难以想象的困难后,这支探险队第二年夏天被俄罗斯人救出,可惜巴伦支在返回荷兰的航程中就去世了。
巴伦支海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由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组成。总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居民约3000人。以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为最大,约占总面积的一半,首府朗伊尔城在该岛的西岸。
斯瓦尔巴群岛
▼
首府朗伊尔城
▼
10年之后,英国探险家亨利·哈得孙乘坐一艘80吨4桅帆船“好望”号再次到达了位于北纬80°23′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的北端,并在那里发现了大群的鲸和海象。
此后的17-18世纪,这里一直是重要的捕鲸中心。
荷兰人18世纪北极海域捕鲸画面
▼
荷兰人当时绘制的地图
▼
关于欧洲人的捕鲸故事
点击下图可以查看观察文章
▼
1858年后,芬兰人先后5次派探险队去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探险考察,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煤矿及其他矿产。
发现矿产之后急于开发这些岛屿变成了挪威人和俄国人。他们先是捕鲸猎熊,后来开始开采煤、磷灰石、石棉、石膏等矿产资源。
已经废弃了的运煤缆车
▼
这些渔民矿工不满足于季节性地上岛工作,便驻扎下来形成了一些城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朗伊尔城,是地球最北端的城市(北纬78°14′)
朗伊尔城的日常
▼
朗伊尔机场一角
▼
经过这么几轮开发,到20世纪初的时候,相关的英国、荷兰、丹麦、挪威、沙俄等数国都对其了提出主权要求。
《斯瓦尔巴条约》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世界已经瓜分完毕,按说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距离挪威和俄罗斯最近,岛上人口也是这两国人口最多,应该由他们主导划分。
可惜弱国挪威发言权有限,俄国当时则刚刚革命无暇他顾。
▼
各国经过纷繁复杂的讨价还价,终于在1920年初达成一致。
1920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
到1925年,已经加入国联并签署华盛顿九国公约的中国北洋政府与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
《斯瓦尔巴条约》协约国
▼
条约承认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但作为非军事区,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
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条约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这一年挪威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与熊岛等岛屿合称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意为寒冷的海岸),因此这个条约又称为《斯瓦尔巴条约》。
绝对是寒冷海岸
▼
这个条约开启了一个先例:世界各国可以通过协商共同开发一块土地,虽然这个条约只适用于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远不及南极大陆那么大,但是后来的《南极条约》显然受到了这个条约的启发。
关于世界各国在北极的博弈
点击下图,查看我局的北极观察文章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和外国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主权被侵犯,尊严被践踏。唯独《斯瓦尔巴条约》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境外伸张国际权益的条约,并为后来中国加入北极科考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不过短短两年之后北洋政府就被推翻了,中国陷入了长期的混乱和封闭中,几乎已经忘记了这份权益的存在,即便想起了也是有心无力。
直到1991年,中国三极探险第一人高登义教授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挪威、前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北极联合科学考察。
高登义教授老家在四川
川人出川就是不一样,直接去极地
▼
就在那次探险考察中,Y·叶新教授赠送高登义一本《北极指南》,书中有《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高登义将《斯瓦尔巴条约》带回国,中国才开始真正行使这个权利。(这是晚了多少年才想起来...)
飞跃北极
▼
事情随后的进展堪称神速。
1993年,香港科技协进会理事李乐诗乘飞机到达北极点,插上了中国的五星红旗;
1993年,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
2002年夏天,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建立了“中国伊立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
2004年夏天,中国政府终于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中国黄河科学考察站”。
黄河站
▼
共同开发
▼
除了中国外,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还集中了挪威、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十几个野外观测和考察站,便于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共享必要的野外作业实验条件和观测数据资料。
NASA在新奥尔松设施
▼
斯瓦尔巴德群岛是世界上保持原生自然的最后几个岛屿之一。
新奥尔松由大峡湾、冰川、冰碛岩、冰川河流、山和一个典型的苔原生态系统所包围。
其地形地貌、地层系统、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为海洋、大气、冰川与海冰、生物生态、地质、大地测量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场所。
再加上这里是极隙区,是研究高空大气物理尤其是极光的理想之地,群岛成了北极科考的最佳场所之一。
极光下的黄河站
▼
岛上还建有一个巨大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号称“末日粮仓”。
这里储藏着地球上450万种种子样本,以防环境变化或一旦发生毁灭性灾难导致这些作物物种灭绝,确保人类食物的来源和多样性。
我建议把中国菜谱大全也保存进去
▼
这个耗资300万美元的“末日粮仓”建在斯瓦尔巴群岛冻土地带(距北极1000公里)的岩石山洞中。
那里不易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即使在断电状态下也能使种子处于低温环境中,适宜种子的储藏。
地窖建有1公尺厚的水泥壁,有2个气闸舱,以及安全性极高的防弹门,以保护种子银行。
种子银行的入口
▼
岛上还有丰富的煤炭和油气等资源。前文说过,沙俄(苏联)和挪威都曾有公司在岛上开采煤矿,现在仅有俄罗斯的一座还在运行。
挪威的王湾(Kings Bay)曾在岛上的新奥尔松建立采矿基地,一度居民达到200人,还有一所学校。
然而因为矿区条件恶劣,严重事故不断,全球煤炭市场低迷,矿山最终关闭。
现在这家公司为驻扎在新奥尔松的各国科考站提供后勤服务,成为各国科学家的“大食堂”和交流中心。
王湾大食堂
▼
当年运煤的小火车已经成了文物
▼
除此之外,岛上的一所全世界最北端的高等学府(位于北纬72度)也是由挪威以前在朗伊尔城的煤炭公司改建而成,名叫斯瓦尔巴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re in Svalbard)。
这所学府是由奥斯陆大学、卑尔根大学、特罗姆瑟大学与挪威科技大学共同计划组成的,于1993年启用。该大学专门讲授地球物理学、北极生物学、地质学、北极科技等学科,提供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合计约有300名学生。
斯瓦尔巴大学中心
▼
岛上原本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已经发现了164种植物,4种哺乳动物及160多种鸟。
原始而美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非常脆弱的,由于过度狩猎,这里的生态环境曾经遭到严重破坏。
现在岛上超过一半的面积都是自然保护区,每一位来到岛上的人都被告知:不准乱丢垃圾,不准捕杀或惊动鸟兽,不准迁植树木,不准采花,不准破坏文物等。
对保护区的监督由挪威政府执行,来到这里的各国公民都要服从挪威的管理。
路边提示:不要走出路面
▼
岛上的北极燕鸥
▼
高登义教授在斯瓦尔巴德考察时还有一桩轶闻。
当时他看到野地里的干枯的北极雪绒花很好看,想采回留作纪念,但同行的挪威科学家提醒他不要这样做。即使这里的植物已经枯死,也受到保护,应让其保持原状。
在这样的保护措施下,群岛上生态群落恢复很快,在朗伊尔城已经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温顺的驯鹿悠闲地觅食。中国科考队在各国北极科考站聚集的新奥勒松地区考察期间,两只北极狐一直在队员住地附近自由自在地活动。
画家刘继卤笔下的北极熊
▼
可能是照着我画的
▼
至于岛上的经济结构,则主要为旅游业。理论上,《斯瓦尔巴群岛》规定各国公民自由进出,但实际上游客大都从挪威本土进出,上岛则视为离开了申根区。这也给挪威本土带来了不少额外的经济收入。
岛上拥有4所以上的旅馆或酒店,包括一座现代化的RADISSON SAS雷迪森酒店,并设有邮局和超市,即使在极夜里,也足以满足岛上居民及游客需要,大大方便了想看极光的游客。岛上每年能吸引几万名游客前来。
岛上极光
▼
在首府朗伊尔城还有一个美术馆,这里收藏着斯瓦尔巴老地图和古籍,还有由摄影家和作曲家托马斯·韦德伯格(Thomas Widerberg)作品制作而成的幻灯展示,和一些油画作品展览。有时美术馆还会出售展品。
新奥尔松的探险家阿蒙森雕像
▼
当年北洋政府可能没想到那么多年后的事情,只是单纯地“经法国之邀请并承认荒岛主权本系国际间一种事实。如我国加入该约,则侨民前往该岛经营各种事业即取得条约保障而享有均等权利”。
但正是这个看似偶然的行动,今天中国人才能自由的进出斯瓦尔巴群岛、建立北极科考黄河站,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加入到北极局势的博弈中。
电影《极北之战》剧照
▼
来源:地球知识局(diqiuzhishiju) 作者:重光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finance_ifeng@163.com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赞支持凤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