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眼中不务正业的典型代表,毕业在即,却从来不想着好好找工作;学了 8 年车辆工程专业,却没想进入这个行当,而是把投资作为毕生事业,把最终财务自由(被动收入过百万)视为奋斗目标。
最近刚刚规划完成 第二份五年计划,目标「年收百万」,争取能够在 30 岁以前实现目标,退休开始新生活。
你也想分享你装了啥?想知道少数派编辑和作者装了啥?长按二维码关注少数派,在后台回复「装了啥」获取秘密钥匙。
至于最想分享的经历,一直在写(理财投资相关),发在少数派的个人主页,只不过常常因为「不符合少数派内容定位」投稿被拒,大家一般看不到 😅。对我来说,写作的重点是「写」本身,凝练思路、总结思想,这就够了,至于发表的平台,选自己喜欢的才是第一位的,就是喜欢少数派,所以坚持在这里发着不符定位的文章。(结果居然拿了个优秀 Matrix 作者奖,激动地差点哭了 🤣,再次感谢各位尽责的编辑老师们,谢谢你们的理解)
我喜欢把所有 App 都堆在一个主页上,一直放在看得见的位置。我的逻辑是能看到并想起来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指不定塞到哪个角落就遗忘了。
iOS 主页
Mac
列举两个没有不能活的 App。
最最重要的,Things 3,没有之一。每天要在公司工作、上学、投资、写作和家务问题上来回转换,现在很难想象当初没有 Things 的时候是怎么活下来的,我的绰号可是「小龙虾(聋瞎)」。
我把市面上几乎全部的 GTD App 都试了一遍,OmniFocus、2Do、Todoist 等等,最后还是选择了 Things,理由是美观、直觉。对于一个每天打开几十次的 App,如果不好看宁可不用;在操作逻辑上,符合直觉也很重要,我的思维特别跳,如果操作不顺手,有时候一个 Todo 没弄完,已经忘了本来要干嘛了……
第二重要的是 MoneyWiz,Things 管项目,MoneyWiz 管财务。在财务问题上,预算等同于 GTD-To-Do,如果有意愿学习 GTD 把项目规划做好,没有理由不把财务问题规划清楚,两者实际上殊途同归,只是内容有所区别。也许,把记账和预算上升到财务管理,与时间管理、项目管理同一高度,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对于自由投资者,财务规划的地位更加重要,到了没有不能活的程度。因为收入波动巨大,需要提前做好几年的消费计划,对于名下可支配金融资产必须非常清楚,几十个账户,没有记账 App 真心搞不定。
第二梯队
第二梯队是一类 App 合集,不能都没有,但也说不上哪个是不可取代的。
各种笔记
信息收集整理类,从 零碎的点子 -> 清单 -> 整理的知识 -> 归档,没有一款软件能够搞定全部任务,现在在用的是 iOS 备忘录、Notion 和 OneNote。
备忘录:零碎的点子,随时可能需要编辑的文本
Notion:清单类(可以快速重排序),比如书单、购物清单
OneNote:整理好的长篇幅文本,比如交易体系、人生思考等
各种新闻 App,包括所有能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 App,比如商业周刊、得到。对于投资者而言,每天浏览一遍所有重要新闻是一种必要的工作。一天时间就那么多,看新闻最多也就 2 个小时的时间,所以,认真选择新闻来源非常重要,不能废话太多也不能遗漏重要新闻。
我优先选择付费媒体,一来,付费订阅的文章数量通常不高,都是优中选优,相当于提前过滤一次,把没有的垃圾文章都过滤掉了;其次,付费文章的质量远远高于免费媒体,真实性更有保证。中文财经媒体我最喜欢彭博的《商业周刊》,这个因人而异,看个人喜好,就不多讨论了。
各种新闻 App
我的全部生活都是以「五年计划」为基础,而这些 App 本质是帮我顺利执行计划,计划具体内容在 上一篇文章 中有详解。对于 App 的介绍,同样按照五年计划的三大要素展开,收益率、本金和时间。
五年计划总览
有些 App 比较常用,在任何要素中都需要使用,比如 GTD 和清单。
我主要用 GTD 来处理新产生的非周期任务,不管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会第一时间加入 Inbox。在 GTD 中处理流程如下:
添加 Inbox
对内容进行划分,任务型的转化为项目,资料型的加入备忘录
标记项目优先级,很重要,中等重要,不重要(是重要程度,而不是紧急程度)
资料型内容在备忘录里向下转化,最终进入 Notion 或 OneNote
有时间的时候把项目搞定,没事读读自己的笔记
比如,偶然看到某条新闻,发现一家公司不错,顺带花点时间分析一下所在的行业,找找投资机会,如果可能再写一篇文章。这个新闻会转化为 Things 责任区域「Investment」和「Write」中的项目,然后拆解成小任务逐步搞定。
这种任务不定时,没规律,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碰上。GTD 的 Inbox 是处理它的大杀器,凡是进入 Inbox 的任务都会被妥善解决。
Things 3
周期性重复任务我会使用独立的清单,放在 Notion 中,而不是放在 GTD 里面。GTD 里面的空间比较宝贵,能不用就不用。Notion 相比其他笔记的主要优点是所有内容都可以拖动,对于清单类文本非常重要。最近少数派刚刚有几篇介绍 Notion 的文章新鲜出炉,大家可以搜索一下。
在「五年计划」中,我把最终目标拆解成了每日、每月和每年重复的小任务,比如每天冥想、每周健身三天、每个月读四本书等等,然后在清单中跟踪这些任务的完成进度。Notion 的横向排列效果很好,可以放多栏,👇 左侧为当前周期,右侧为上个周期的记录。
Notion 清单
在处理任务上,我喜欢 123 原则,每天上午处理 1 件 GTD 中的重要事项,2 件中等事项,然后用下午处理 3(N) 件周期任务和不是很重要的小事。
如何提升收益率
上面提到的新闻 App、笔记 App(见「第二梯队」),用来获取和整理知识及信息。
写作方面我用两个 App,MWeb 和 Day One,一个写长文,用来整理思想,一个记日记,跟踪自己的生活和计划情况。
之前 MWeb 搞活动,试用了一下很顺手,有统一的文件管理,买断式的付费,通用的 Markdown 格式,还能快速上传图床,目前使用的几款编辑器中,最为满意的一款,虽然偶尔有些小 Bug,但是瑕不掩瑜。
MWeb
关于记日记,推荐两个理念,晨间日记和九宫格。早上写日记,主要的好处是易于坚持。因为是早上第一件事,所以不会有什么不写的借口,即使没有东西可写,也要打开日记本记上一笔「今日(昨天)无事」。
九宫格日记把日记的内容划分成几个区,分别对应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东西,比如健康、投资感悟、人际关系等等,最初发明人是在 Excel 中写。我在 Day One 上做了个变形,用标签代替九宫格的格子,标签的内容按照「五年计划」的行动规划划分,如果当天有相关内容就打上对应的标签。这样一来,既能提醒自己该写些什么,又能快速找到对应分类的日记。
Day One
本金要素
这部分关联最大的是 MoneyWiz,有了五年计划,知道自己每年该省下多少钱,严格执行预算计划就好了。本金主要靠积累和坚持,对于高喊「钱靠赚,不靠攒」的观点,我只能说「您厉害,您赚得多」。
MoneyWiz 大家一定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就不介绍了。(什么?你不知道,我替 @李大超人Leo 鄙视你),在后台回复「记账」了解更多。
说白了,就是如何保持健康,活的长。我最喜欢三个 App,Mi Fit、Calm 和 Time Out。用手环(Mi Fit)追踪作息,Calm 搞定冥想,Time Out 提醒自己休息。
Calm 是个比较老牌的冥想软件,内容足够丰富,即使不付费也不影响体验,有很多免费课程。不像有些 App 免费课程就 1、2 个,还藏得超级深,翻好久才能找到。而且 Calm 还提供了呼吸指引功能,帮助你调整呼吸平静下来。
Time Out 是 @Zac 的推荐,这些生活小技巧和站立提醒 App,能帮助你避免久坐,超级好用。Time Out 会在后台静默运行,不用管也不用每次启动,到时间后就会提示休息。比较人性化的是,Time Out 虽然是全屏提醒,但是可以暂时继续手头的工作,窗口不会被切换,但是鼠标不能再点击。
Time Out
举个例子,我本来在写文章,15 分钟后 Time Out 提醒我休息 10 秒。此时,我正在码字,句子写了一半。虽然屏幕会变暗,但是我依然可以从容的把这句话写完再休息一下,不用担心思路被打断。而且全屏提醒的好处是,不会忘记休息,以前用番茄钟,出现提醒后想着先写完,然后就把番茄钟给忘了。
绝对是 Kindle,没有之一。
Kindle
现在回忆起来,人生的转折发生在买了 Kindle、阅读量直线上升以后。像 Kindle 这种很纯粹的电子设备并不多,值得好好珍惜。其他设备或多或少都有其他功能,往往会分散注意力,没法好好读书。另外,Kindle 对于身在海外的朋友非常实用,基本上是获得中文读物的最快最全面最可靠的途径。
我有一句出门必备口诀,伸手要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后来发展到了「伸手要钱水 Kindle」(水、Kindle),Kindle 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完全正确,我目前 90% 的收入来自通过读书自学获得的技能(投资),「失败的投资者有一大共性,书读的太少。」
在工作中迎接日出
试着享受等待的时光
我喜欢早起,最开始是被逼无奈,后来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在工作中感受窗外一点点变亮,看着太阳升起,有种说不出的惬意和从容。配合前面说的 123 原则,往往在中午以前就能搞定绝大部分重要任务。
日常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只是很多时候,等待被认识是浪费。对我来说,等待是难得的独处和思考时间,只要有书在手,等待就可以变成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所以,我很喜欢路上通勤,工作上下班往返近 4 个小时是很值得珍惜的时间;与别人约好的时间,我常常会提前 30~60 分钟到,找个位置坐下,等着约定的时间到来。
提前到并等待,除了可以营造一段独处的时光,还可以创造一种主场的感觉。即使是去拜访他人,早到半个小时也足以在潜意识中构建起一种归属感,好像你是主人,等着客人登门拜访,从容不迫。
混沌大学是我用过的最贵的付费订阅,每年 1000 元,但是绝对物超所值。仅仅 2017 年李善友(创始人)的开门课价值就不止 1000 元,所以我又提前追加了一年的订阅,以防涨价。
最初了解到混沌大学是从投资群的前辈,凡是订阅过的评价都相当高。很多投资者都喜欢芒格(巴菲特的搭档),甚至认为芒格的思想深度要高于巴菲特;碰巧(也许不是巧合),李善友也极为推崇芒格,所以价值观吻合的非常好。读过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再去听李善友的开门课,那感觉,我说不出来,反正「醍醐灌顶」都还不足以形容。
(一不小心,写成硬广了……)混沌大学课程内容涵盖商业、科技、美学等方方面面,每堂课的讲师通常是一些公司的 CEO 或者高管,比如猎豹 CEO 傅盛、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人工智能教父 Michael Jordan、前阿里副总裁干嘉伟,课程内容很有水准。
有一期是奇葩说老大马东讲的「内容经济」,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内容创作,看完以后找到了写作的初心。马东认为,内容创作和消费都是源于一种焦虑,对于作者而言,表现为「如果内容不写出来,我憋得慌,我一定要把它表达出来」。
这和我写作的初衷非常一致,这几年攒了好多东西却一直无处释放,写作表达确实有种酣畅淋漓的释放感。所以,我再一次坚定了写作的初心,「写的东西是给别人看的,但写作本身是为了我自己」。
白板,用来做分析或者提醒,效果非常好,把一些计划列在白板上可以方便跟踪,一些提醒事项贴在白板上很难被遗忘。
如果家里有多个人,白板也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既可以实时交流,还可以给其他成员留言,能很好的促进交流。
曾几何时,我认为这些主观因素都是扯犊子,后来进了投资圈,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投资领域有个很火的流派叫做「量化投资」,把投资理念用数据量化出来,屏蔽人的主观因素,做到全面的理性(反人性),进而提高收益。大部分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近乎绝对的理性和客观,量化投资就是为了复刻这种状态。
但是,神奇的事情是,成功的投资者(包括开发成功量化投资逻辑的开发者),本身却极为重视主观因素和心理影响。所谓,了解心理,了解主观,才能做到暂时屏蔽主观、暂时反人性。像极了大道至简的道理,由简入繁再回归简单,大道归一。
关注少数派回复关键词,看更多精选文章 💡
iOS 11┃限免┃摄影┃Pixel┃App┃壁纸┃音乐
Chrome┃Android┃小工具┃生活方式┃iPhone X┃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