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学会 PyTorch Hook

2019 年 8 月 18 日 CVer

点击上方“CVer”,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转载自:SIGAI

SIGAI特约作者


尹相楠

里昂中央理工 在读博士

提到 hook,我首先想起的是动画《小飞侠》里滑稽的 captain hook,满满童年的回忆促使我 P 了张题图:虎克船长勾着 PyTorch 的 logo。同时想起的还有大名鼎鼎的胡克定律:Hooke's law(虽然不是一个 hook),当年上物理实验课,看着弹簧测力计下面的钩子,联想到胡克被牛顿爵士打压的悲惨一生,不由发出既生胡何生牛的唏嘘……然而本文将介绍的是 PyTorch 中的 hook。


首先贴一段维基百科中对钩子的定义:


钩子编程(hooking),也称作“挂钩”,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术语,指通过拦截软件模块间的函数调用、消息传递、事件传递来修改或扩展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或其他软件组件的行为的各种技术。处理被拦截的函数调用、事件、消息的代码,被称为钩子(hook)。


Hook 是 PyTorch 中一个十分有用的特性。利用它,我们可以不必改变网络输入输出的结构,方便地获取、改变网络中间层变量的值和梯度。这个功能被广泛用于可视化神经网络中间层的 feature、gradient,从而诊断神经网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网络有效性。本文将结合代码,由浅入深地介绍 pytorch 中 hook 的用法。文章分为三部分:


1.Hook for Tensors :针对 Tensor 的 hook


2.Hook for Modules:针对例如 nn.Conv2dnn.Linear等网络模块的 hook


3.Guided Backpropagation:利用 Hook 实现的一段神经网络可视化代码


Hook for Tensors

上面的计算图中,x y w 为叶子节点,而 z 为中间变量


在 PyTorch 的计算图(computation graph)中,只有叶子结点(leaf nodes)的变量会保留梯度。而所有中间变量的梯度只被用于反向传播,一旦完成反向传播,中间变量的梯度就将自动释放,从而节约内存。如下面这段代码所示: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0, 1, 2, 3]).requires_grad_()
y = torch.Tensor([4, 5, 6, 7]).requires_grad_()
w = torch.Tensor([1, 2, 3, 4]).requires_grad_()
z = x+y
# z.retain_grad()

o = w.matmul(z)
o.backward()
# o.retain_grad()

print('x.requires_grad:', x.requires_grad) # True
print('y.requires_grad:', y.requires_grad) # True
print('z.requires_grad:', z.requires_grad) # True
print('w.requires_grad:', w.requires_grad) # True
print('o.requires_grad:', o.requires_grad) # True


print('x.grad:', x.grad) # tensor([1., 2., 3., 4.])
print('y.grad:', y.grad) # tensor([1., 2., 3., 4.])
print('w.grad:', w.grad) # tensor([ 4., 6., 8., 10.])
print('z.grad:', z.grad) # None
print('o.grad:', o.grad) # None

由于 z 和 o 为中间变量(并非直接指定数值的变量,而是由别的变量计算得到的变量),它们虽然 requires_grad 的参数都是 True,但是反向传播后,它们的梯度并没有保存下来,而是直接删除了,因此是 None。如果想在反向传播之后保留它们的梯度,则需要特殊指定:把上面代码中的z.retain_grad() 和 o.retain_grad的注释去掉,可以得到它们对应的梯度,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x.requires_grad: True
y.requires_grad: True
z.requires_grad: True
w.requires_grad: True
o.requires_grad: True
x.grad: tensor([1., 2., 3., 4.])
y.grad: tensor([1., 2., 3., 4.])
w.grad: tensor([ 4., 6., 8., 10.])
z.grad: tensor([1., 2., 3., 4.])
o.grad: tensor(1.)

但是,这种加 retain_grad() 的方案会增加内存占用,并不是个好办法,对此的一种替代方案,就是用 hook 保存中间变量的梯度。


对于中间变量z,hook 的使用方式为:z.register_hook(hook_fn),其中 hook_fn为一个用户自定义的函数,其签名为:


hook_fn(grad) -> Tensor or None


它的输入为变量 z 的梯度,输出为一个 Tensor 或者是 None (None 一般用于直接打印梯度)。反向传播时,梯度传播到变量 z,再继续向前传播之前,将会传入 hook_fn。如果hook_fn的返回值是 None,那么梯度将不改变,继续向前传播,如果 hook_fn的返回值是 Tensor 类型,则该 Tensor 将取代 z 原有的梯度,向前传播。


下面的示例代码中 hook_fn 不改变梯度值,仅仅是打印梯度: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0, 1, 2, 3]).requires_grad_()
y = torch.Tensor([4, 5, 6, 7]).requires_grad_()
w = torch.Tensor([1, 2, 3, 4]).requires_grad_()
z = x+y

# ===================
def hook_fn(grad):
print(grad)

z.register_hook(hook_fn)
# ===================

o = w.matmul(z)

print('=====Start backprop=====')
o.backward()
print('=====End backprop=====')

print('x.grad:', x.grad)
print('y.grad:', y.grad)
print('w.grad:', w.grad)
print('z.grad:', z.grad)

运行结果如下: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0, 1, 2, 3]).requires_grad_()
y = torch.Tensor([4, 5, 6, 7]).requires_grad_()
w = torch.Tensor([1, 2, 3, 4]).requires_grad_()
z = x + y


# ===================
def hook_fn(grad):
g = 2 * grad
print(g)
return g


z.register_hook(hook_fn)
# ===================

o = w.matmul(z)

print('=====Start backprop=====')
o.backward()
print('=====End backprop=====')

print('x.grad:', x.grad)
print('y.grad:', y.grad)
print('w.grad:', w.grad)
print('z.grad:', z.grad)

我们发现,z 绑定了hook_fn后,梯度反向传播时将会打印出 o 对 z 的偏导,和上文中z.retain_grad()方法得到的 z 的偏导一致。


接下来可以试一下,在 hook_fn 中改变梯度值,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Start backprop=====
tensor([1., 2., 3., 4.])
=====End backprop=====
x.grad: tensor([1., 2., 3., 4.])
y.grad: tensor([1., 2., 3., 4.])
w.grad: tensor([ 4., 6., 8., 10.])
z.grad: None

运行结果如下:

=====Start backprop=====
tensor([2., 4., 6., 8.])
=====End backprop=====
x.grad: tensor([2., 4., 6., 8.])
y.grad: tensor([2., 4., 6., 8.])
w.grad: tensor([ 4., 6., 8., 10.])
z.grad: None

发现 z 的梯度变为两倍后,受其影响,x和y的梯度也都变成了原来的两倍。


在实际代码中,为了方便,也可以用 lambda 表达式来代替函数,简写为如下形式: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0, 1, 2, 3]).requires_grad_()
y = torch.Tensor([4, 5, 6, 7]).requires_grad_()
w = torch.Tensor([1, 2, 3, 4]).requires_grad_()
z = x + y

# ===================
z.register_hook(lambda x: 2*x)
z.register_hook(lambda x: print(x))
# ===================

o = w.matmul(z)

print('=====Start backprop=====')
o.backward()
print('=====End backprop=====')

print('x.grad:', x.grad)
print('y.grad:', y.grad)
print('w.grad:', w.grad)
print('z.grad:', z.grad)

运行结果和上面的代码相同,我们发现一个变量可以绑定多个 hook_fn,反向传播时,它们按绑定顺序依次执行。例如上面的代码中,第一个绑定的 hook_fn把 z的梯度乘以2,第二个绑定的hook_fn打印z的梯度。因此反向传播时,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执行的,打印出来的 z的梯度值,是其原本梯度值的两倍。


至此,针对对 Tensor 的 hook 就介绍完了。然而它的使用场景一般不多,最常用的 hook 是针对神经网络模块的。


Hook for Modules


网络模块 module 不像上一节中的 Tensor,拥有显式的变量名可以直接访问,而是被封装在神经网络中间。我们通常只能获得网络整体的输入和输出,对于夹在网络中间的模块,我们不但很难得知它输入/输出的梯度,甚至连它输入输出的数值都无法获得。除非设计网络时,在 forward 函数的返回值中包含中间 module 的输出,或者用很麻烦的办法,把网络按照 module 的名称拆分再组合,让中间层提取的 feature 暴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PyTorch 设计了两种 hook:register_forward_hook 和register_backward_hook,分别用来获取正/反向传播时,中间层模块输入和输出的 feature/gradient,大大降低了获取模型内部信息流的难度。


register forward hook


register_forward_hook的作用是获取前向传播过程中,各个网络模块的输入和输出。对于模块module,其使用方式为:module.register_forward_hook(hook_fn) 。其中 hook_fn的签名为:


hook_fn(module, input, output) -> None


它的输入变量分别为:模块,模块的输入,模块的输出,和对 Tensor 的 hook 不同,forward hook 不返回任何值,也就是说不能用它来修改输入或者输出的值,但借助这个 hook,我们可以方便地用预训练的神经网络提取特征,而不用改变预训练网络的结构。下面提供一段示例代码: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模型
class 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Model, self).__init__()
self.fc1 = nn.Linear(3, 4)
self.relu1 = nn.ReLU()
self.fc2 = nn.Linear(4, 1)
self.initialize()

# 为了方便验证,我们将指定特殊的weight和bias
def initialize(self):
with torch.no_grad():
self.fc1.weight = torch.nn.Parameter(
torch.Tensor([[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elf.fc1.bias = torch.nn.Parameter(torch.Tensor([1.0, 2.0, 3.0, 4.0]))
self.fc2.weight = torch.nn.Parameter(torch.Tensor([[1.0, 2.0, 3.0, 4.0]]))
self.fc2.bias = torch.nn.Parameter(torch.Tensor([1.0]))

def forward(self, x):
o = self.fc1(x)
o = self.relu1(o)
o = self.fc2(o)
return o

# 全局变量,用于存储中间层的 feature
total_feat_out = []
total_feat_in = []

# 定义 forward hook function
def hook_fn_forward(module, input, output):
print(module) # 用于区分模块
print('input', input) # 首先打印出来
print('output', output)
total_feat_out.append(output) # 然后分别存入全局 list 中
total_feat_in.append(input)


model = Model()

modules = model.named_children() #
for name, module in modules:
module.register_forward_hook(hook_fn_forward)
# module.register_backward_hook(hook_fn_backward)

# 注意下面代码中 x 的维度,对于linear module,输入一定是大于等于二维的
# (第一维是 batch size)。在 forward hook 中看不出来,但是 backward hook 中,
# 得到的梯度完全不对。
# 有一篇 hook 的教程就是这里出了错,作者还强行解释,遗毒无穷,

x = torch.Tensor([[1.0, 1.0, 1.0]]).requires_grad_()
o = model(x)
o.backward()

print('==========Saved inputs and outputs==========')
for idx in range(len(total_feat_in)):
print('input: ', total_feat_in[idx])
print('output: ', total_feat_out[idx])

运行结果为: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0, 1, 2, 3]).requires_grad_()
y = torch.Tensor([4, 5, 6, 7]).requires_grad_()
w = torch.Tensor([1, 2, 3, 4]).requires_grad_()
z = x + y

# ===================
z.register_hook(lambda x: 2*x)
z.register_hook(lambda x: print(x))
# ===================

o = w.matmul(z)

print('=====Start backprop=====')
o.backward()
print('=====End backprop=====')

print('x.grad:', x.grad)
print('y.grad:', y.grad)
print('w.grad:', w.grad)
print('z.grad:', z.grad)

读者可以用笔验证一下,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做验证了。


register backward hook


和register_forward_hook相似,register_backward_hook 的作用是获取神经网络反向传播过程中,各个模块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梯度值。对于模块 module,其使用方式为:module.register_backward_hook(hook_fn) 。其中hook_fn的函数签名为:


hook_fn(module, grad_input, grad_output) -> Tensor or None


它的输入变量分别为:模块,模块输入端的梯度,模块输出端的梯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是站在前向传播的角度的,而不是反向传播的角度。例如线性模块:o=W*x+b,其输入端为 W,x 和 b,输出端为 o。


如果模块有多个输入或者输出的话,grad_input和grad_output可以是 tuple 类型。对于线性模块:o=W*x+b ,它的输入端包括了W、x 和 b 三部分,因此 grad_input 就是一个包含三个元素的 tuple。


这里注意和 forward hook 的不同:


1.在 forward hook 中,input 是 x,而不包括 W 和 b。


2.返回 Tensor 或者 None,backward hook 函数不能直接改变它的输入变量,但是可以返回新的 grad_input,反向传播到它上一个模块。


Talk is cheap,下面看示例代码: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class 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Model, self).__init__()
self.fc1 = nn.Linear(3, 4)
self.relu1 = nn.ReLU()
self.fc2 = nn.Linear(4, 1)
self.initialize()

def initialize(self):
with torch.no_grad():
self.fc1.weight = torch.nn.Parameter(
torch.Tensor([[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elf.fc1.bias = torch.nn.Parameter(torch.Tensor([1.0, 2.0, 3.0, 4.0]))
self.fc2.weight = torch.nn.Parameter(torch.Tensor([[1.0, 2.0, 3.0, 4.0]]))
self.fc2.bias = torch.nn.Parameter(torch.Tensor([1.0]))

def forward(self, x):
o = self.fc1(x)
o = self.relu1(o)
o = self.fc2(o)
return o


total_grad_out = []
total_grad_in = []


def hook_fn_backward(module, grad_input, grad_output):
print(module) # 为了区分模块
# 为了符合反向传播的顺序,我们先打印 grad_output
print('grad_output', grad_output)
# 再打印 grad_input
print('grad_input', grad_input)
# 保存到全局变量
total_grad_in.append(grad_input)
total_grad_out.append(grad_output)


model = Model()

modules = model.named_children()
for name, module in modules:
module.register_backward_hook(hook_fn_backward)

# 这里的 requires_grad 很重要,如果不加,backward hook
# 执行到第一层,对 x 的导数将为 None,某英文博客作者这里疏忽了
# 此外再强调一遍 x 的维度,一定不能写成 torch.Tensor([1.0, 1.0, 1.0]).requires_grad_()
# 否则 backward hook 会出问题。
x = torch.Tensor([[1.0, 1.0, 1.0]]).requires_grad_()
o = model(x)
o.backward()

print('==========Saved inputs and outputs==========')
for idx in range(len(total_grad_in)):
print('grad output: ', total_grad_out[idx])
print('grad input: ', total_grad_in[idx])

运行后的输出为:

Linear(in_features=3, out_features=4, bias=True)
input (tensor([[1., 1., 1.]], requires_grad=True),)
output tensor([[ 7., -13., 27., -29.]], grad_fn=<AddmmBackward>)
ReLU()
input (tensor([[ 7., -13., 27., -29.]], grad_fn=<AddmmBackward>),)
output tensor([[ 7., 0., 27., 0.]], grad_fn=<ThresholdBackward0>)
Linear(in_features=4, out_features=1, bias=True)
input (tensor([[ 7., 0., 27., 0.]], grad_fn=<ThresholdBackward0>),)
output tensor([[89.]], grad_fn=<AddmmBackward>)
==========Saved inputs and outputs==========
input: (tensor([[1., 1., 1.]], requires_grad=True),)
output: tensor([[ 7., -13., 27., -29.]], grad_fn=<AddmmBackward>)
input: (tensor([[ 7., -13., 27., -29.]], grad_fn=<AddmmBackward>),)
output: tensor([[ 7., 0., 27., 0.]], grad_fn=<ThresholdBackward0>)
input: (tensor([[ 7., 0., 27., 0.]], grad_fn=<ThresholdBackward0>),)
output: tensor([[89.]], grad_fn=<AddmmBackward>)

读者可以自己用笔算一遍,验证正确性。需要注意的是,对线性模块,其grad_input 是一个三元组,排列顺序分别为:对 bias 的导数,对输入 x 的导数,对权重 W 的导数。


注意事项


register_backward_hook只能操作简单模块,而不能操作包含多个子模块的复杂模块。如果对复杂模块用了 backward hook,那么我们只能得到该模块最后一次简单操作的梯度信息。对于上面的代码稍作修改,不再遍历各个子模块,而是把 model 整体绑在一个 hook_fn_backward上:


model = Model()model.register_backward_hook(hook_fn_backward)

输出结果如下:

Model(
(fc1): Linear(in_features=3, out_features=4, bias=True)
(relu1): ReLU()
(fc2): Linear(in_features=4, out_features=1, bias=True)
)
grad_output (tensor([[1.]]),)
grad_input (tensor([1.]), tensor([[1., 2., 3., 4.]]), tensor([[ 7.],
[ 0.],
[27.],
[ 0.]]))
==========Saved inputs and outputs==========
grad output: (tensor([[1.]]),)
grad input: (tensor([1.]), tensor([[1., 2., 3., 4.]]), tensor([[ 7.],
[ 0.],
[27.],
[ 0.]]))

我们发现,程序只输出了 fc2 的梯度信息。


除此之外,有人还总结(吐槽)了 backward hook 在全连接层和卷积层表现不一致的地方(Feedback about PyTorch register_backward_hook · Issue #12331 · pytorch/pytorch)


1.形状


1.1在卷积层中,weight 的梯度和 weight 的形状相同


1.2在全连接层中,weight 的梯度的形状是 weight 形状的转秩(观察上文中代码的输出可以验证)


2.grad_input tuple 中各梯度的顺序


2.1在卷积层中,bias 的梯度位于tuple 的末尾:grad_input = (对feature的导数,对权重 W 的导数,对 bias 的导数)


2.2在全连接层中,bias 的梯度位于 tuple 的开头:grad_input=(对 bias 的导数,对 feature 的导数,对 W 的导数)


3.当 batchsize>1时,对 bias 的梯度处理不同


3.1在卷积层,对 bias 的梯度为整个 batch 的数据在 bias 上的梯度之和:grad_input = (对feature的导数,对权重 W 的导数,对 bias 的导数)


3.2在全连接层,对 bias 的梯度是分开的,bach 中每条数据,对应一个 bias 的梯度:grad_input = ((data1 对 bias 的导数,data2 对 bias 的导数 ...),对 feature 的导数,对 W 的导数)


Guided Backpropagation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已经掌握了PyTorch 中各种 hook 的使用方法。接下来,我们将用这个技术写一小段代码(从 kaggle 上扒的,稍作了一点修改),来可视化预训练的神经网络。


Guided Backpropagation 算法来自 ICLR 2015 的文章:

Striving for Simplicity: The All Convolutional Net。

其基本原理和大多数可视化算法类似:通过反向传播,计算需要可视化的输出或者feature map 对网络输入的梯度,归一化该梯度,作为图片显示出来。梯度大的部分,反映了输入图片该区域对目标输出的影响力较大,反之影响力小。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神经网络作出的判断,到底是受图片中哪些区域所影响,或者目标 feature map 提取的是输入图片中哪些区域的特征。Guided Backpropagation 对反向传播过程中 ReLU 的部分做了微小的调整。


我们先回忆传统的反向传播算法:假如第 l 层为 ReLU,那么前向传播公式为:

当输入 ReLU 的值大于0时,其输出对输入的导数为 1,当输入 ReLU 的值小于等于 0 时,其输出对输入的导数为 0。根据链式法则,其反向传播公式如下:

即 ReLU 层反向传播时,只有输入大于 0 的位置,才会有梯度传回来,输入小于等于 0 的位置不再有梯度反传。


Guided Backpropagation 的创新在于,它反向传播时,只传播梯度大于零的部分,抛弃梯度小于零的部分。这很好理解,因为我们希望的是,找到输入图片中对目标输出有正面作用的区域,而不是对目标输出有负面作用的区域。其公式如下:

下面是代码部分: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class Guided_backprop():
def __init__(self, model):
self.model = model
self.image_reconstruction = None
self.activation_maps = []
self.model.eval()
self.register_hooks()

def register_hooks(self):
def first_layer_hook_fn(module, grad_in, grad_out):
# 在全局变量中保存输入图片的梯度,该梯度由第一层卷积层
# 反向传播得到,因此该函数需绑定第一个 Conv2d Layer
self.image_reconstruction = grad_in[0]

def forward_hook_fn(module, input, output):
# 在全局变量中保存 ReLU 层的前向传播输出
# 用于将来做 guided backpropagation
self.activation_maps.append(output)

def backward_hook_fn(module, grad_in, grad_out):
# ReLU 层反向传播时,用其正向传播的输出作为 guide
# 反向传播和正向传播相反,先从后面传起
grad = self.activation_maps.pop()
# ReLU 正向传播的输出要么大于0,要么等于0,
# 大于 0 的部分,梯度为1,
# 等于0的部分,梯度还是 0
grad[grad > 0] = 1

# grad_in[0] 表示 feature 的梯度,只保留大于 0 的部分
positive_grad_in = torch.clamp(grad_in[0], min=0.0)
# 创建新的输入端梯度
new_grad_in = positive_grad_in * grad

# ReLU 不含 parameter,输入端梯度是一个只有一个元素的 tuple
return (new_grad_in,)


# 获取 module,这里只针对 alexnet,如果是别的,则需修改
modules = list(self.model.features.named_children())

# 遍历所有 module,对 ReLU 注册 forward hook 和 backward hook
for name, module in modules:
if isinstance(module, nn.ReLU):
module.register_forward_hook(forward_hook_fn)
module.register_backward_hook(backward_hook_fn)

# 对第1层卷积层注册 hook
first_layer = modules[0][1]
first_layer.register_backward_hook(first_layer_hook_fn)

def visualize(self, input_image, target_class):
# 获取输出,之前注册的 forward hook 开始起作用
model_output = self.model(input_image)
self.model.zero_grad()
pred_class = model_output.argmax().item()

# 生成目标类 one-hot 向量,作为反向传播的起点
grad_target_map = torch.zeros(model_output.shape,
dtype=torch.float)
if target_class is not None:
grad_target_map[0][target_class] = 1
else:
grad_target_map[0][pred_class] = 1

# 反向传播,之前注册的 backward hook 开始起作用
model_output.backward(grad_target_map)
# 得到 target class 对输入图片的梯度,转换成图片格式
result = self.image_reconstruction.data[0].permute(1,2,0)
return result.numpy()

def normalize(I):
# 归一化梯度map,先归一化到 mean=0 std=1
norm = (I-I.mean())/I.std()
# 把 std 重置为 0.1,让梯度map中的数值尽可能接近 0
norm = norm * 0.1
# 均值加 0.5,保证大部分的梯度值为正
norm = norm + 0.5
# 把 0,1 以外的梯度值分别设置为 0 和 1
norm = norm.clip(0, 1)
return norm




if __name__=='__main__':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models, transforms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age_path = './cat.png'
I = Image.open(image_path).convert('RGB')
means = [0.485, 0.456, 0.406]
stds = [0.229, 0.224, 0.225]
size = 224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esize(size),
transforms.CenterCrop(size),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means, stds)
])

tensor = transform(I).unsqueeze(0).requires_grad_()

model = models.alexnet(pretrained=True)

guided_bp = Guided_backprop(model)
result = guided_bp.visualize(tensor, None)

result = normalize(result)
plt.imshow(result)
plt.show()

print('END')

程序中用到的图为:

运行结果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猫的脑袋部分,尤其是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的梯度很大,而背景等部分,梯度很小,正是这些部分让神经网络认出该图片为小猫的。


Guided Backpropagation 的缺点是对 target class 不敏感,设置不同的 target class,最终可能得到的 gradient map 差别不大。基于此,有 Grad-CAM (Grad-CAM: Visual Explanations from Deep Networks via Gradient-based Localization) 等更高级的优化方法,限于篇幅不做介绍。


总结


本文介绍了 PyTorch 中的 hook 技术, 从针对 Tensor 的 hook,到针对 Module 的 hook,最终详细解读了利用 hook 技术可视化神经网络的代码。感谢大家的阅读,还望各位不吝批评指教。


重磅!CVer学术交流群成立啦


扫码添加CVer助手,可申请加入CVer-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目标跟踪、人脸检测&识别、OCR、姿态估计、超分辨率、SLAM、医疗影像、Re-ID、GAN、NAS、深度估计、自动驾驶、强化学习、车道线检测和模型剪枝&压缩等群。一定要备注:研究方向+地点+学校/公司+昵称(如目标检测+上海+上交+卡卡)

▲长按加群


▲长按关注我们

麻烦给我一个在看

登录查看更多
2

相关内容

基于Lua语言的深度学习框架 github.com/torch
【2020新书】现代C++初学者指南,30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59+阅读 · 2020年7月24日
【2020新书】使用高级C# 提升你的编程技能,412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57+阅读 · 2020年6月26日
一份简明有趣的Python学习教程,42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76+阅读 · 2020年6月22日
【干货书】流畅Python,766页pdf,中英文版
专知会员服务
224+阅读 · 2020年3月22日
100+篇《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论文最新合集
专知会员服务
164+阅读 · 2020年3月18日
《动手学深度学习》(Dive into Deep Learning)PyTorch实现
专知会员服务
119+阅读 · 2019年12月31日
【新书】傻瓜式入门深度学习,37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7+阅读 · 2019年12月28日
开源书:PyTorch深度学习起步
专知会员服务
50+阅读 · 2019年10月11日
PyTorch 学习笔记(七):PyTorch的十个优化器
极市平台
8+阅读 · 2019年5月19日
100行Python代码,轻松搞定神经网络
大数据文摘
4+阅读 · 2019年5月2日
教程 | PyTorch经验指南:技巧与陷阱
机器之心
15+阅读 · 2018年7月30日
PyTorch:60分钟入门学习
全球人工智能
13+阅读 · 2018年5月18日
PyTorch 到底好用在哪里?
AI研习社
3+阅读 · 2017年10月27日
干货| PyTorch相比TensorFlow,存在哪些自身优势?
全球人工智能
15+阅读 · 2017年10月4日
手把手教你由TensorFlow上手PyTorch(附代码)
数据派THU
5+阅读 · 2017年10月1日
教程 | 如何从TensorFlow转入PyTorch
机器之心
7+阅读 · 2017年9月30日
干货|10分钟快速入门PyTorch (7) 词向量
机器学习研究会
8+阅读 · 2017年9月26日
Star-Transformer
Arxiv
5+阅读 · 2019年2月28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12月26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8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2020新书】现代C++初学者指南,30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59+阅读 · 2020年7月24日
【2020新书】使用高级C# 提升你的编程技能,412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57+阅读 · 2020年6月26日
一份简明有趣的Python学习教程,42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76+阅读 · 2020年6月22日
【干货书】流畅Python,766页pdf,中英文版
专知会员服务
224+阅读 · 2020年3月22日
100+篇《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论文最新合集
专知会员服务
164+阅读 · 2020年3月18日
《动手学深度学习》(Dive into Deep Learning)PyTorch实现
专知会员服务
119+阅读 · 2019年12月31日
【新书】傻瓜式入门深度学习,37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7+阅读 · 2019年12月28日
开源书:PyTorch深度学习起步
专知会员服务
50+阅读 · 2019年10月11日
相关资讯
PyTorch 学习笔记(七):PyTorch的十个优化器
极市平台
8+阅读 · 2019年5月19日
100行Python代码,轻松搞定神经网络
大数据文摘
4+阅读 · 2019年5月2日
教程 | PyTorch经验指南:技巧与陷阱
机器之心
15+阅读 · 2018年7月30日
PyTorch:60分钟入门学习
全球人工智能
13+阅读 · 2018年5月18日
PyTorch 到底好用在哪里?
AI研习社
3+阅读 · 2017年10月27日
干货| PyTorch相比TensorFlow,存在哪些自身优势?
全球人工智能
15+阅读 · 2017年10月4日
手把手教你由TensorFlow上手PyTorch(附代码)
数据派THU
5+阅读 · 2017年10月1日
教程 | 如何从TensorFlow转入PyTorch
机器之心
7+阅读 · 2017年9月30日
干货|10分钟快速入门PyTorch (7) 词向量
机器学习研究会
8+阅读 · 2017年9月26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