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焦李成:AI发展,人才培养首当其冲

2018 年 9 月 11 日 大数据文摘

大数据文摘出品


9月8日,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社会影响”为主题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大讲堂在京开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出席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自动化所智能感知与计算中心主任谭铁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分别发表主旨报告。


其中,就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探索,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焦李成教授发表看法。



焦教授在这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也是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副理事长,首批人工智能学会的院士等等,焦老师1996年首批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焦老师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讲述做为研究型大学,应该如何设置人工智能学科,如何打通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


以下是演讲精华内容:


人工智能现在是很热,人才培养理所当然首当其冲。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2004年设的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招收了十四届一共2000多人,2018年本科招生人数大概为300人。2018年硕博招生250人左右。


现在国家特别强调的三个领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所以从国家层面上其正在成为引领变革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美贸易争端背后的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智能制造会影响巨大。所以人工智能既是技术又是国策,既是国策又是国力,既是竞争又是未来。我们需要去认真的探讨它。


当然,无论是产、学、研、用,包括到现在,人工智能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包括产业链的发展,包括一系列的计划和政策,都希望能够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完善学科的布局,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同时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平台。


人才是最重要的一环。各行各业,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该是一种服务性的技术,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它是工具,它是通用性的,它是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才的培养,竞争很激烈,但要不要去做人工智能的本科,一直有讨论。本科是基础,但是本科有多少人就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2003年开始建系。自动化、电子信息、计算机,三个学科的交集成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基础。用最精华的东西来培养相应的人才,这样才能有显著的效果。


人工智能专业的学校分两个层次,一类是面向就业,另外一类面向整个前沿。产学结合、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本硕博衔接与协同的培养方式才符合当前的形式。这是一个具体的阶段,从学士阶段-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是相互交叉往前进行。而且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在培养的过程中,最好学分的计算可以将本硕博打通。


这样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从创新性培养的角度,既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又推动了智能感知为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的建立。所以说,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学分互选互认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截止到去年,57所高校申请设立了智能科学技术的专业,今年全国有102所高校又申请了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加起来是159。今年有42所学校申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设了人工智能和智能科学技术本科专业。


大多数学校都是从基础课到专业方向,一直到专业方向的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其实应该是从通式教育到创新教育的贯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科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创新培养体系课程的建立。核心的基础课程都差不多,但是真正到三四年级以后,和硕士、博士打通的时候怎么做是不同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是把比赛模式、实习模式、科研模式、实验室模式和案例模式相互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打牢基础,但是从创新的角度,也提高了他们自己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各个领域的能力。课程体系不能仅有工科的基础,要多学科融合。智能科学技术是人工智能必修的和通式的课程。硕士的核心课程,大部分是一般课程里所不出现的,或者是分散在其它领域的博士课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做了一个全英专业的本硕士的培养,这个就是精英教育,同时以志趣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互联网+教育为手段,进入到教学3.0时代,进入到互联网教育的3.0时代。培养模式从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达到课程设计一体化,全程一对一的导师培养。从“三个一流”的概念,提高资本能力的目标,智能电子信息加的课程体系,各个方面能够体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特点。


课程按照各个学分来去做,这种课程体系是适应人工智能和智能科学技术本身的作用,所以说我们现在也希望能力和素质两者并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设的课程体系,全英文的设计,国外的老师专程来讲过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英文课程更能体现人工智能的前沿和特色。


教育理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理念是:教学生不仅仅是上课,教学生不仅仅是做作业,一定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际重大需求,尤其要在实施本硕博一体化的时候,培养研究生,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时候,要做到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协同育人,从而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既是输送骨干人才,同时要能够解决关键的技术和方案,能够为国家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承担了国际合作的计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回来的比较多。学校现在要求,所有回来的至少承担两门全英文课程,科学是自己的自己做,但是教学上、人才培养上一定要这么做,不仅仅是派硕士、博士培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欧盟体系框架之后,送出20多个博士,在国外待过一年以上。现在实验室每年能够招到的留学生大概是50-60个,基本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有本科,有硕士,有博士后,当然也有博士后读完留下来的。


科研带动的教学。五年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拿到了3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都与智能有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所有的骨干教师基本上都获过奖。我们现在有国家级的,教学科研的平台有3个,加上智能感知与协同创新中心,有6个创新团队,和国外现在合作的是,我们现在与国家的需求就是产学研相结合,国家重大国民经济需求的主战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一批和企业联合研究创新中心,应该是有实质性的合作,共同在承担国家的重大需求和任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力科学技术被评为A+,全国第一。计算机和工程学都进入了全世界千分之一的学科,西安总共是5个进入到千分之一的学科。我们的计算机进入了千分之一,在全球排到了37,国内是第6。工程学也是进入到了千分之一,这次是在百名之内。


“双一流”学科是计算机与智能科学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才的培养、学科的建设和科学的研究密不可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基础研究,国防的建设,各方面也承担了一批国家的项目,应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为国家提供了一些参考。


拿论文说话,鼓励科研人员发布论文,让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写论文。并参与一些行业的标准和国家的标准的制定,例如神经网络第一本系统理论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0年写的,国内第一本深度学习优化计算的书也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写的。



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学术成绩,例如围绕着海量大数据的问题,在海量高维非结构化数字的感知和学习与解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解决了优化和学习的问题。大规模,同时能够高效。我们围绕智能的感知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在感知建模学习优化里解密,人工智能这些核心问题上有进展,有成就,而且能够用得上。原来叫大数据,叫海量数据,这个怎么学习?怎么优化?建模型,给方法,能够有效的识别和学习。这里不包括非结构化数据的高效优化、协同优化、量子优化。


第二,图像是信息的70%。团队找到了建模的方法,而且这个建模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去识别,不仅给出了结构,给出了这样的机理分析,同时也给出了有效的识别方法,发现了统计结构和质量之间的规律。


第三,现在的信息高度复杂,找到了有效编码的方法,在突破(MIX相容)应对的基础之上,能够实现稀疏场景的建模、解耦和优化设计。同时,关键是用分布式学习的办法,解耦了优化途径。


所以,我们从看得见、观得清到辨得明,一直到现在用得上、想得好,使国家预测、监视、侦察,精确打击测绘。在辨得明和观得清的核心问题上有进展。


另外采用大规模深度学习的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在能实现处理12万×13万的数据,同时两分钟处理海量数据。今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了国际遥感比赛的第一名,ECC杯无人机大赛的第一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己研制芯片,开发硬件,从而使整个芯载的雷达可以有效的工作。


往教学的3.0方向努力任重而道远,我们现在虽然有学科、有专业、有学生,服务国家,借着一流的平台、一流的队伍,实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创新的引领,但是从国家的需求端来讲,尚不能满足。


【今日机器学习概念】

Have a Great Definition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Licheng Jiao 1982年获得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并分别于1984年和1990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1年,他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自1992年以来,焦博士一直是中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教授,目前是电子工程学院的院长,也是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重点实验室的主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教育部 1992年,焦博士获得了青年科学技术奖。 1996年,他获得了中国教育部跨世纪专家基金的资助。 从1996年起,他被选为“中国第一级人才计划”的成员。2006年,他被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授予高中青年教师奖一等奖。 从2006年起,他被选为陕西省特别贡献专家。个人主页:https://web.xidian.edu.cn/lchjiao/index.html
【纽约大学】最新《离散数学》笔记,45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24+阅读 · 2020年5月26日
人机对抗智能技术
专知会员服务
192+阅读 · 2020年5月3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2+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人工智能学习笔记,247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75+阅读 · 2019年12月14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15+阅读 · 2019年10月10日
今年高考志愿,选个好专业比选个好学校更重要!
深度学习世界
4+阅读 · 2018年6月10日
学界丨面向未来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国内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现状如何?
大数据技术
9+阅读 · 2018年4月24日
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TOP10榜单及行业薪酬大曝光
人工智能机器人联盟
4+阅读 · 2017年9月17日
A Survey on Bayesian Deep Learning
Arxiv
61+阅读 · 2020年7月2日
Arxiv
16+阅读 · 2018年2月7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纽约大学】最新《离散数学》笔记,45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24+阅读 · 2020年5月26日
人机对抗智能技术
专知会员服务
192+阅读 · 2020年5月3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2+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人工智能学习笔记,247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75+阅读 · 2019年12月14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15+阅读 · 2019年10月10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