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在世界读书日提出的一个问题,应该就是“你读过多少本书”了。
毫无疑问,论起读书数量,图书管理员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这个职业就是如此神奇:
最低调是他,最值得崇拜是他,最不能惹还是他!
因为古往今来,图书管理员的队伍里一直是卧虎藏龙,随便点一个出来就是“大佬”级别的人物。
我们熟知的老子,就曾是周朝官方文献管理员,正是有了这层积淀,才有了蕴含五千字真言的《道德经》;
司马迁、班固也都曾掌管史书史籍,由此各自成就煌煌巨著《史记》和《后汉书》;
陆游也正是在担任宋朝国家藏书楼楼长期间,创作出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千古名句……
就连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随手打败鸠摩智,轻松救活萧远山、慕容博的,也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少林寺藏经阁的扫地僧!
由此,在世人眼中,图书管理员一直是个神秘又极富魅力的职业,隐藏在图书管理员身上的“超级力量”也一直在延续……
1912--1926年间,鲁迅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工作,从馆址选择、藏书建设、人员配备再到积极筹备京师通俗图书馆,鲁迅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通俗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前身)的发展做的所有努力,都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鲁迅主管的京师图书馆,当时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图书馆。1909年正式建立,地藏书颇丰,总计达5424部,151375卷, 52326册。
1925--1927年,京师图书馆迎来了梁启超馆长。梁馆长在去世前还留下遗嘱,要将所藏图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图书馆,以供读者阅览。
1930年,按照梁启超遗愿,其生前所藏图书41089册,碑帖千余种及大量手稿、信札,包括很多价值连城的珍本等悉数捐入了北平图书馆,开启了近代个人捐书入馆的先河。
在图书馆界,北京大学图书馆一直被称为是“高富帅”,看看他的内部成员就能知道,这个称号绝对名副其实。
李大钊,被公认为北大图书馆的CEO,1918年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在此期间,李大钊提出“兼容互需”的藏书建设方针,引进新思想书籍,和陈独秀创办了《每周评论》,使北大图书馆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基地。
1918年,青年学生毛泽东从湖南来到北京。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月薪8元。
毛泽东当然不看重薪资,他最心仪的是阅览室的门正对着教室门,可以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听教室的老师讲课。求知若渴的毛润之在这里如鱼得水,还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进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觉悟社颇具代表性。甫一创立就成为领导反帝爱国运动的核心力量,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之一。
觉悟社不设会长、副会长一类的头衔,但作为觉悟社图书管理员的周恩来却是觉悟社的组织领导者和灵魂。
担任觉悟社图书管理员期间,周恩来主编《觉悟》期刊,创作了《“觉悟”的宣言》、《觉悟》、《学生根本的觉悟》、《工读主义》等多篇文章。
1925年,多次报考北京大学却屡次落榜的沈从文,当上了北京香山慈幼院的图书管理员,看遍了馆里的藏书。
也正是这段时光的知识积累,让他写出了《边城》、《湘行散记》和《石子船》等著作。
1926年,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进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毛泽东一样,成为了学校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
1930年,20岁的华罗庚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由此轰动了数学界。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十分赏识自学成才的华罗庚,破例推荐其进入清华图书馆任管理员。
同年,梁实秋应聘到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授、外国文学系主任兼校图书馆馆长。作为中国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梁实秋也正是在山大开启了“译莎之门”。
从青岛开始,经北京、重庆、美国,历经35年,才最后在台湾完成了四十巨册的《莎士比亚全集》,这当然与他担任过大学图书馆馆长是分不开的。
在兼任图书馆馆长期间,梁实秋不仅搜集了很多莎士比亚戏剧书籍资料,还亲自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建立了莎士比亚图书室。
4年的山大生活,梁实秋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遗产。晚年的梁实秋回忆,在青岛的几年,也是他一生中家庭生活最幸福的时期。
1945年,被中央政治学校退学的金庸成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的一名馆员。
当时的金庸被安排在阅览组,具体工作是登记借书和还书;工作时间为每天下午2点到晚上10点,比较轻松,薪俸虽然也不算高,仅能糊口。
但金庸却觉得十分快乐。金庸后来对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我在图书馆里一边管理图书,一边就读了许多书,我集中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有一部分读的还是英文原版。”
很难说这段经历对金庸后来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毫无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图书馆工作期间,金庸曾邀约三位中学同学一起创办过一本综合性的期刊——《太平洋杂志》,不过由于缺乏经费,这本杂志仅出版了两期,就不幸夭折了。
但也正是这次失败的经历,奠定了其日后创办《明报》的基础。
1950年,胡适成为葛思德东方图书馆的馆长。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综合图书馆的一部分,收藏中国图书大约二十三万册,藏书之多、质量之精仅次于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非美加一般大学图书馆所能望其项背。
1951年底,校方给了胡适先生一个“名誉馆长”的高贵称号,就技巧性地把胡先生解雇了。
原因很简单:胡适先生不想向国外研究汉学的洋大人们“讨饭吃或抢饭吃”;对方也多少有点畏惧胡适这样拥有大名气的中国学者。
1952年葛思德东方图书馆的两位馆长胡适与童世纲在馆内合影
1987年,当兵的莫言曾任单位的图书管理员,管理着三千多册图书,文学类图书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均是哲学、政治、历史读物。这也是莫言比较疯狂的读书时期。
莫言坦言: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是莫言那时读的。
“虽然读不太懂,但他们那种绕来绕去、摇曳多姿的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许还影响了我的文风。”
所以,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真有神。
1991年,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外界传说其嫌传统图书管理太麻烦,就弄了个新东西,叫做百度。
此外,在百度员工中,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身份背景的也占到一定比例。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图书管理员朋友,请珍惜他。
大学时,最爱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因为在图书馆,人的心会不自觉地沉下来,安静的气氛也让人更容易思考。
工作之后,可能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天白天上班,有时还要加班,根本没时间看书。而且,单位或住处附近也没有图书馆。
但这并不能成为不读书的理由。
作为由联想控股投资、其文化领域核心资产之一得国内顶级知识平台,今今乐道读书会一直贯彻着一年带领用户读365本非虚构类书籍的理念,希望带领更多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约会世界最好的思想,为一亿进取者赋能,影响更多有影响力的人。
今今乐道主打线上+线下的读书模式,站在用户的角度,旨在为大家提供有品质、有态度的精品图书。
今今乐道读书会就是您身边的“图书馆”。
最后以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来做结尾吧: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每天一本书,为一亿进取者赋能。
如需更好体验,请下载今今乐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