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文摘出品
作者:曹培信、刘俊寰
疫情在国内的传染趋势逐渐放缓,但欧美各国的确诊率和死亡率都不怎么乐观。截至美国东部时间3月22日下午6点,美国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2717例,22日不到18小时内,新增确诊6670例。在欧洲,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伊朗、法国的单日新增病例都达到了千级的增长,其中意大利的确诊死亡率更是达到了9.26%。
这个曾经被我们视为“科幻元年”的2020,第一季度才刚要过完,已经举步维艰。
疫情爆发期间,不少人都希望能够“重启2020”,希望能更及时地发现病毒并采取措施,即使无法重启,至少疫情赶快过去,尽早回归正常生活。
但是,我们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上周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受疫情影响,我们大部分的生活都将得到改变,有些是短暂的,一两个月时间就能缓解,有些则是更持久的,甚至将永远持续下去。
文章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帝国理工上周基于新冠病毒发布的最新报告。报告显示,新冠病毒不会被彻底清除,疫情后,人们的生活会进入一个循环:周期性地停摆,周期性地重启。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好病毒二次爆发、甚至N次爆发的准备,直到疫苗出现。
而据保守估计,有效的疫苗投入使用,还需要至少18个月的时间。
论文链接:
疫情将反复
如今,哪怕是之前提出“群体免疫”的英国也开始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人群的接触,各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禁止多人聚会。
但这要持续多久呢?国内,持续了6周的“禁足”在各省逐渐得到了缓解,昨天特朗普在宣布新的社交禁令时,也乐观地表示,“通过几周的集中处理,疫情将得到有效的控制”。
但是考虑到全面的封锁带来的经济代价,以及不能全面检测所有疑似病例,帝国理工大学COVID-2019应对小组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无法完全消灭病毒,疫情在短期内并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一种“严格-放松”循环政策,当重症监护病房的人数激增时,政府会采取的严格的限制措施,但是,新增病患人数下降后,这些措施会逐步得到放松。
即使这一政策实施起来,在政策缓和的时期,人们生活也并不会恢复往常,测体温、追踪旅行史和接触史等,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常态。《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打趣说,原来去夜店,只需要看年龄,但现在可能还要看看免疫证明——你要么接受了疫苗的注射,要么已经恢复,获得了免疫力。
这也就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会周期性地受到疫情的影响。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在这种模式下,禁止大规模聚会和学校关闭的持续时间大约是两个月的严令禁止和一个月的政策放缓,一直要等到有效疫苗被研发出来,而疫苗的研发至少还需要将近18个月的时间。
进入疫情控制周期循环
为什么说这种根据确诊病例人数采取的“严格-放松”循环政策是目前的最优解?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COVID-2019应对小组的研究人员在近日发表的这篇论文中认为,前提是与1918年爆发的H1N1大流感类似,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来减缓病毒的传播。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抑制(Suppression),通过各种措施降低人际接触,阻断传染,采取这样的措施则需要在疫苗问世前一直保持这些举措;二是缓解(Mitigation),指不完全阻断传播,而是像各个时期的大流感期间美国采取的措施一样,最终达到产生“群体免疫力”的效果。
显然,抑制的效果是明显的,那么大家一直“禁足”5个月,把病毒“熬死”,这样不就行了吗?
在研究人员的模型中,这是无效的。他们指出,如果不对整个人群采取相应的社交禁令,即使是隔离重症患者和老人、关闭学校,这些同样将导致感染人数激增,最终感染的人数会达到英美医疗系统所能承受的8倍。
研究人员表示,即便经历了长达5个月的“禁足”,只要相关政策放宽,疫情还会卷土重来,预计再次爆发的时间是2020年冬天,这对未受感染的人和医疗机构来说都是最糟糕的季节。
5大赛道同时开跑,疫苗还要等多久?
信使RNA疫苗
DNA疫苗
重组基因疫苗
佐剂效应催化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
信使RNA疫苗赛道上,美国公司Moderna作为信使RNA疫苗行业龙头,未来两个月也有望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DNA疫苗赛道上,英国Inovio投入巨资进行研发,预计4月在美国、中国和韩国进行30名健康志愿者的人体临床试验;
重组基因疫苗赛道上,美国GeoVax公司携手武汉BravoVax合作开发疫苗,已经设计出了多个备选疫苗;
佐剂效应催化疫苗赛道上,英国制药商葛兰素史克(GSK)与中国的四叶草生物制药公司正在评估基于蛋白质的冠状病毒疫苗候选药物(COVID-19 S-Trimer);
腺病毒载体疫苗赛道上,军科院陈薇院士团队的重组新型新冠病毒疫苗已经开始一期临床试验,首批108位志愿者已经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