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支付领域,美国可能像国内三年前的状态,还没有摸出一个比较好的套路,他们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仅仅相当于中国市场的1/50左右。
文✎ 岳丽丽
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达1120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大概仅相当于中国市场的1/50,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空间。黑马大赛选手、Yuansfer(圆支付)创始人林辉就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认为,美国在移动支付领域更像国内三年前的状态,他想做一款针对美国商户的跨境交易服务产品。
(*林辉)
在美国创业是种什么体验?移动支付领域的跨国创业有哪些水土不服?最近,我们和圆支付创始人林辉聊了聊。以下为林辉口述,经创业家&i黑马编辑。
“傻老美”决定创业
经常有朋友开玩笑称我“傻老美”。
我初中就去了美国留学,在美国生活久了,思维方式、处理事情的方式在别人看来不够圆滑,又没有人情味儿。2011年大学毕业回国后,我在家族的传统企业里负责零售方面的业务,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连锁零售企业的供应链还有优化的可能。
2年以后,我决定自己出来创业,和之前在腾讯做QQ商城供应链系统的团队一拍即合,做了供应链金融公司。最后被一家电商公司收购,自己也退出了。但这个结果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主要因为当年的自己还是一个刚从美国回来,没有任何银行、企业等相关资源的“小白”,把这次创业想得太简单。
因为缺少资源,我们决定改变策略,调转枪头,尝试把支付环节和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打通,做一些数据分析,最初主要服务国内的美容行业。去年年底,我们发现跨境支付还有很大市场空间,与其跟国内的一些竞品去抢市场,倒不如抢滩海外。于是便有了Yuansfer(圆支付),是一款主要为B端境外商户提供跨境交易的服务产品。
(*Yuansfer)
我们决定先打入美国市场。中国到美国的境外消费人群庞大,有数据显示,中国人2016年在美国的消费金额达到400亿美金,今年将达到450亿美金左右,但在移动支付领域美国可能像国内三年前的状态,还没有摸出一个比较好的套路,他们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仅仅相当于中国市场的1/50左右。虽然与中国庞大的体量相比,美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显得单薄许多,但整个市场规模还在不断增长中,我们正是看中了美国强大的市场潜力。
大家都知道作为谷歌和苹果的大本营,北美市场是最大也是最难攻克的市场,很多中国企业都跃跃欲试。如果能够首先把全世界最难攻克的市场搞定并形成壁垒,也会增强我们扩展全球市场的信心。
本地化探索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美国市场的支付环节其实存在很多痛点,不管是对C端用户,还是对B端境外商户来说,收付款过程体验都不是特别好。
首先,国内用户大多数已经习惯移动支付,而美国习惯刷卡生活,他们信用卡的普及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另外,国内现在仍实行外汇管制,每人每年只有5万美金的汇款额度,这笔钱在美国生活1年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解决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很多亲戚、朋友去汇款然后自己再去提现使用,而如果依托一些中介机构,价格普遍偏贵,体验也不是特别好。
其实用户在境外消费就该像国内这样不需要通过中介或通过极少的中介去完成服务。所以我们的产品将中间的中介环节全部都打掉,希望未来可以让中国人的消费没有跨境的概念。
提起支付大家觉得是很简单的事情,一旦出海之后,跨越了国界、文化、习惯,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考虑。
比如我们在推广中国的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时发现,很多外国商户甚至是第一次见到二维码这个东西,演示完如何使用之后,他们觉得很神奇,听说现在中国一线城市基本实现了无现金的概念,他们十分惊讶。
正是由于不了解,支付的安全问题令美国商户们担忧,他们不太懂二维码支付的具体流程环节,这跟他们的收银方式是完全背离的,因为他们希望主导整个收银的过程。
后来我们在POS机上面做了本地化的尝试,美国整个帐单需要显示政府的税额并且有付小费的传统,我们就增加了打印小费、税的功能;美国很多零售店不像国内夫妻店,店员很多,于是我们又增加了店员管理、报表等功能。
我们目前在C端主要服务中国出境人群,但后续也会跟美国本土的用户产生交集。今年的主要目标是在产品研发上投入更多精力,也会去尝试其它盈利方式。现在我们主要是靠收取跨境交易的手续费获得盈利,矛盾的是,我认为整个跨境交易其实不应该收取或者只应该收取非常低的手续费。所以我们首先会做好底层支付、交易的基础服务,再探索增值业务获得盈利。
不做“创业狗”
中国支付、SaaS等很多行业竞争十分惨烈,尤其是跟跨境相关的,比如订机票、酒店或者境外打车、出车等,这些大多是在国内完成的。如果把跨境当成一个长链条,就会发现链条前端有一堆公司在做,后端则非常空旷。现在看来我们把重心放在海外是个正确的决定。目前在北美的发展很好,这次创业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享受。
之前投资人会说我太过于“理想化”,我听了很开心,后来才知道在国内这个词偏贬义,但我的理解是自己在做理想中的事情。“傻老美”和“理想化”这两个标签很适合我,每个人都在时刻改变着,但我会努力把这两个标签,渐渐变成我的个人优势。
记得在黑马学院上课时,老师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大意是如果你的创业需要太多坚持的成分,可能是商业模式有问题,或者自己本身有问题。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那个公司做得特别累也很痛苦,当时也特别坚持,后来发现过于需要坚持是做了不太适合自己的事儿。
现在这次创业,能算累的可能就是时差问题,因为中美12个小时时差,在美国要和广州的研发部门开会,很多时候凌晨2、3点才能睡觉。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我觉得现在做的事更多是在享受。
很多人都说,CEO是跪着活过来的。其实,创业不用把自己做得那么苦,创业也不一定就是创业狗,有时候也可以享受着、站着创业。
* 版权声明:本文由创业家&i黑马原创,作者 岳丽丽,编辑 石海威。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18701225630)。
*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要上市,就上创业家
商务合作:15801105017(微信)
↓↓↓ 邀您加入黑马成长营,一起成为创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