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的正宗三文鱼,也大多染过色

2018 年 6 月 19 日 果壳网

我爱逛生鲜超市。看到新切下来的三文鱼摆在冷柜里,细腻鲜艳的橙色鱼肉之间夹着白色的脂肪纹理,让人食指大动。不过这种鲜艳的颜色,很多都是染的


三文鱼的颜色真的是“染的”?


“染的”?


三文鱼的颜色,确实是染的


不同的“鲑鱼”。图片来源:3.bp.blogspot.com


野生鲑吃的鱼虾和甲壳类动物中,许多含有虾青素、角黄素,它们都是类胡萝卜素。其中,阿拉斯加的红大马哈鱼吃磷虾最多,所以最红;而往南一些的太平洋鲑(例如奇努克鲑)则没那么红、甚至偏粉。


现在我们吃到的大西洋鲑,很多也是在可控条件下人工养殖的。如果只是喂饲料的话,鱼肉会泛白。


但是人们对三文鱼的“红肉”印象已经十分深刻,而养殖者会给饲料中添加人工提取的类胡萝卜素。其中,一个叫 DSM 的公司专门给养殖厂商合成饲料色素,这是他们为三文鱼颜色制作的色卡。所以,除非你天生富贵,非野生捕捞不吃,否则你吃到的真·三文鱼,颜色的形成很可能也经过了人工干预。


鲑鱼颜色。图片来源:firstwefeast.com


给食物染色由来已久


我们吃到的食物,“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染”这个动作,夹杂着“以次充好”的既视感,那些我们读不懂的染色物质,仿佛也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然而,食物染色其实有着非常长的历史,古时候就有人总结出来“美味”或者“高级”的食物释放出来的颜值信号,通过提高颜值的小伎俩获取更多利益。而我们心目中食物的颜色,实际上是被这一整个过程“定义”的——哪些看起来是“天然”的,哪些看起来又是“经过加工的”,都是如此。


最早的染色要追溯到在公元前1500年,人们就使用天然色素提高食物的外观,比如用藏红花使食品呈现出新鲜美味的澄黄色。公元前400年,古罗马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也记载,帝国商人出售的红酒也会使用色素染色。


在过去,将食物染红可以使用甜菜(偏紫红)、石榴(偏玫红)和辣椒粉(偏鲜红),染黄会使用藏红花或者姜黄。使用姜黄代替昂贵的藏红花成为了许多奸商的“明智之选”,德意志各邦国就曾经出台过法律,禁止用姜黄“以次充好”。

藏红花。图片来源:fanhonghua.net


用焦糖染色也十分常见。我们现在所谓的“炒糖色”是中国传统厨艺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利用了“焦糖反应”,糖类在高温(150-200℃)条件下发生降解、聚合,形成了具有粘稠状特性的黑褐色物质。适当的焦糖色能够让食物展现出丰美的质感,焦糖反应本身产生的烘烤味和香味,甚至能盖住不新鲜的食物本身不太理想的口味。


  • 染色的“伎俩”变成了传统


给食物染上的颜色成为了食物“应该有”的样子,商人们在食品制造中的染色也变成了常事。


比如,传统的格洛斯特郡的芝士是黄色,因为有某种当地霉菌,是高级芝士的标志。然而加上胭脂红之后,原本低劣的白色芝士也能呈现出高级的淡橙和金黄色。为了追求这种“高级”,16 世纪的英国人用从红木Bixa orellana)的红色种子皮里面提取出来的一种物质,被我们称为胭脂红,给当地的芝士染色。这种做法后来被“普及”到了英国产的各种芝士中,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芝士(以Cheddar为首),都是经过工业染色的。


切达芝士。图片来源:wikipedia


黄油更是这样。黄油来自牛奶。如果是天然放养的牛,在春夏时候在外吃草,草料中会含胡萝卜素。这会让牛奶呈现些许的金黄色,从而析出金黄色的黄油,人们认为这是美味的标志——所谓“六月之色”。如果是吃饲料的牛,奶是白色的,提取出来的黄油自然也没有颜色。所以,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型食品供应商,例如 Wells、Richardson & Co 和 Heller & Merz 等等,都开始使用人工的染色原料为黄油染色。


图片来源:agandfoodlaw.info


  • 食品染色的规范


而生产食物染色剂的厂商,则一直都在调配看起来能够体现“正常黄油”的颜色。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保证不管谁生产出来的黄油、什么时候生产的,都必须得是同样的颜色。


黄油。图片来源:优优健康网


食品染色的政策和规范经历了相当多的变化,监管部门的不断介入,旨在保证添加进去的东西不会损害人们的健康,从早期的模糊规定(不能添加有毒的东西),到黑名单,再到现在的白名单。允许被使用为食品色素的物质是有限的(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编号。而如何调配这些颜色,就是食品生产厂商自己的事儿了。


欧盟食品监督官方规定的可以作为添加剂的颜色,其中叶子符号的是天然提取物,滴管符号的是人工合成产物。


总之,什么样的颜色是“正常”的、什么是“天然”的,已经不是我们的本能能够左右的了。


食物颜色影响人们对味道的判断


我们并不会蒙着眼睛吃东西,视觉、嗅觉和味觉在进食过程中会互相影响。早在1936 年,化学家 H.C.Moir 就做过一个实验,这个人把伦敦化学家圈子里的人都请来吃晚饭,所有的食物都请大厨精心准备过,但是 Moir 改变了其中一些食物的颜色。结果,好多人抱怨这些食物吃起来没味儿,有一些人吃完之后感觉恶心——但这完全不是食物的错。


视觉链接着味觉、嗅觉和口感,其中味觉(酸甜苦咸鲜)又是最强的。比如,特定的颜色和酸、甜的程度特别相关。红色常常让人联想到成熟的果子,青色则容易让人觉得酸。而且,颜色越深,味道越强。而在天然食物中不太出现的蓝色,则会降低水果的味道强度,即使“蓝莓味儿”的东西,也得更偏紫色,才能尝起来不那么奇怪。


各类果汁。blog.williams-sonoma.com


近些年来的消费行为心理学实验也有不少对准了食物颜色。北卡罗莱纳大学的 Lawrence Garber 就做过这样一项实验,给被试提供橙色、紫色和透明的三种果汁。其中混杂有橙色的葡萄汁(错误的颜色),标签上有的标着“橙汁”和“葡萄汁”(错误的标签),有的就干脆标着“果汁”,来看看实验对象对于这些果汁味道的判断。


结果看起来像葡萄汁的橙汁,只有5.4%的人喝出来是橙汁。而透明的、标着“果汁”的橙汁,也只有24%的人喝出来了真实的味道。对于味道的感知也和颜色相关——对于紫色橙汁,人们倾向于尝出更多酸味;而同样的橙汁,只是因为颜色变橙色,人们便会觉得甜。



即使是很相近的颜色变化,也会让人们改变对于食品味道的认知。Garber 的另外一个实验把葡萄的紫色换成了柠檬的黄色(即柠檬黄的橙汁)。尽管橙色和黄色颜色相近,但成功认出来橙色柠檬汁的只有30%。柠檬黄的存在让人们对甜味的感知受到了影响。


他认为,食品颜色影响消费者对味道的判断。特定的颜色和特定的味道,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某种模式,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其它信息的来源(比如味道本身、或者文字标签等等),占到了上风。原因也并不难理解:人们不断从环境中获取食品颜色和味道的信息,形成特定的模式而在大规模农业和工业食品占据我们餐桌大部分地位的今天,“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模式也自然会被制成品所铆定。


人们对食物的颜色观感,甚至形成了对食物的“印象”。比如,绿色=健康,黑色=黑暗料理,等等。图片来源:thekitchn.com


食物颜色的成功炒作:马卡龙


不光是颜色本身,颜色的多样性也让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上升。一个1982年的行为实验显示,相比只有一种颜色,在糖果有更多颜色的情况下,人们会吃掉更多,即使是那单一的颜色是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也很快就腻了。


这一点对于商业食品的设计制造特别重要。1990年,百事可乐曾经推出一款新品叫“Crystal Cola”,改变了可乐一贯的棕黑色(其实是焦糖色),结果遇冷。虽然可乐尝起来的味道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人们就是无法接受它作为可乐的事实。


对颜色最成功的炒作,无非是“马卡龙”这个甜点。这种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味觉习惯里“甜到齁”的东西,其实也并不是所谓历史悠久的法国甜品。



最早在南锡流行的马卡龙,其貌不扬。


开始,马卡龙只是以蛋白霜(meringue)为底的甜点,颜值并不高。让其成为经典法式甜点 icon 的,还是拉杜丽( Ladurée) 烘焙坊的颜色游戏。拉杜丽创立于 1862 年,1930 年,创始人的孙子开始把马卡龙做成了两层,添加了生巧的夹心。最重要的是,他们给马卡龙加上了各种颜色,代表各种口味,颜值一下子提升了。他们将顾客对准中产、新贵们,作为能买得起、又十分体面的礼品,流传于巴黎。


一开始,马卡龙也没有如此之多的口味(只有巧克力、香草、咖啡和覆盆子),也没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粉嫩的“马卡龙色”。真正让马卡龙色家喻户晓的,是上世纪 90 年代,拉杜丽决定打入时尚界,将自己的当季新口味和时尚流行色结合起来,并登上了 Vogue 和 ELLE,销量也因此狂涨了3 倍之多。


马卡龙。图片来源:IndulgeMe


粉嫩的颜色和新的味型,也因此一炮而红。比如开心果的粉绿,柠檬的粉黄,2009 年甚至推出了「铃兰」,是一种介于粉黄和粉绿之间的颜色,成为了当季爆款。有意思的是,马卡龙为了追赶流行而推出的新颜色,反而又促进了这种颜色在时装界的流行,所谓“马卡龙色”也成为了粉嫩时尚、少女般清新的代名词


所以,“马卡龙色”在商业炒作下给了人清爽、高级的味道感受,有 N 个色号、多彩的马卡龙也会提升人们的购买和消费欲望,让人目不暇给地兴奋起来。


随着马卡龙的流行,更多的人会将马卡龙的粉嫩颜色,和口感柔和、甜蜜的信息结合起来,成为甜品的定番“颜值”。而口味,或许真的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所以……我们在意的不只是味道


我们的食品的颜色,与“自然”本身已经相去甚远。颜色成为了食物的外在标签,而我们对它拥有着复杂的情感,就像我们执着于“三文鱼”本身的名字一样——大西洋鲑(Salmon)的粤语音译而已。


是的,我们关心的,并不只是食物好不好吃而已。而想方设法让你掏钱的商家,肯定是再明白这一点不过了。


图片来源:channel3000.com


本文经由公众号:

人间Museum(ID:museumofus)

授权转载。


果壳网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壳网

建议你关注一下

对,这是一个二维码

给果壳发送【二维码】告诉你原理

点个赞吧!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用来评价人物容貌,男性和女性皆可用本词形容。
机器学习速查手册,13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41+阅读 · 2020年3月15日
【经典书】Python数据数据分析第二版,54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3+阅读 · 2020年3月12日
Gartner:2020年十大战略性技术趋势, 47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77+阅读 · 2020年3月10日
图神经网络表达能力的研究综述,4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69+阅读 · 2020年3月10日
【经典书】精通机器学习特征工程,中文版,17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56+阅读 · 2020年2月15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物理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拯救薛定谔猫的方法
中科院物理所
8+阅读 · 2019年6月10日
一文读懂机器学习中的贝叶斯统计学
数据分析
26+阅读 · 2019年5月8日
一套书看懂百年飞机史!
地球知识局
3+阅读 · 2019年5月4日
知乎八年,大而不美
新榜
7+阅读 · 2019年1月26日
人工智能能够预测地震吗?
人工智能学家
7+阅读 · 2018年12月10日
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
i黑马
5+阅读 · 2018年10月14日
德国情报工作浅析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27+阅读 · 2018年8月11日
Adversarial Metric Attack for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Arxiv
3+阅读 · 2018年4月3日
Arxiv
8+阅读 · 2018年3月17日
Arxiv
12+阅读 · 2018年1月28日
Arxiv
3+阅读 · 2017年11月21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机器学习速查手册,13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41+阅读 · 2020年3月15日
【经典书】Python数据数据分析第二版,54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3+阅读 · 2020年3月12日
Gartner:2020年十大战略性技术趋势, 47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77+阅读 · 2020年3月10日
图神经网络表达能力的研究综述,4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69+阅读 · 2020年3月10日
【经典书】精通机器学习特征工程,中文版,17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56+阅读 · 2020年2月15日
相关资讯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物理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拯救薛定谔猫的方法
中科院物理所
8+阅读 · 2019年6月10日
一文读懂机器学习中的贝叶斯统计学
数据分析
26+阅读 · 2019年5月8日
一套书看懂百年飞机史!
地球知识局
3+阅读 · 2019年5月4日
知乎八年,大而不美
新榜
7+阅读 · 2019年1月26日
人工智能能够预测地震吗?
人工智能学家
7+阅读 · 2018年12月10日
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
i黑马
5+阅读 · 2018年10月14日
德国情报工作浅析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27+阅读 · 2018年8月1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