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腾讯创业” 选择关注公众号
创投圈大小事,你都能尽在掌握
腾讯创业 | ID:qqchuangye
小风口过后,它或许只会是一个佛系赛道。
来源 / 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
Vlog似乎成了一个近期最不可忽视的“小趋势”。
2018年下半年,从欧阳娜娜更新nabi的日常、李易峰吴磊们纷纷拍vlog开始,国内的vlog显然被注射了一针兴奋剂。
要知道,在此之前,搜索量最多的是“vlog是什么意思”,甚至还有不少人把vlog错拼成volg。
百度指数 vlog相关关键词(2018年1月)
百度指数 vlog相关关键词(2018年12月)
在吸引来大量好奇的围观者时,有一部分勇于试水的用户,已经开始模仿明星和网红,生产属于自己的vlog。
他们扎根各个驻地,同时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慢慢地将创作的涟漪向外扩散。
本期我们采访了几位活跃的vlogger,输出这份新年观察,剖析vlog目前面临的尬与惑。
1
几分钟的琐碎视频,
凭什么占据注意力?
吃早餐、起床、拆快递、独自旅行、做手帐、Room Tour、跨年烟火……以vlog为关键词搜索视频,出现的结果大多是这类“生活MV”式的流水账。
Vlog的标题,大多会以“***with me”的形式出现。
这个标签,似乎多多少少带有孤独的意味:我在屏幕这头向你展示我的生活,而你在那一端以虚拟身份静静观看,这不像可以实时互动的直播。
在vlog里,发布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永远存在时差,旁观者无法影响拍摄者彼时的生产,自我身份退化成空壳,全程以窥探的视角被代入到vlogger营造的情境中。
在这种消遣式的观赏状态中,主角的个人魅力及其所身处的环境最大化地填充意识,观者只需要跟随视频主人的动线即可。
而从内容浓度的角度而言,无论与直播还是与15秒短视频相较,vlog的信息量显然更大。
你可以在数分钟内看完剑桥学生丧心病狂连续学习24小时、跟着旅游博主自带酷炫转场暴走N个欧洲国家,优秀的vlogger能每隔数秒抛一个彩蛋,让用户持续保持兴奋感和新鲜感。
2
“从入门到放弃”的vlog
门槛比你想象的大
拍一支vlog,难吗?
也许听起来不算太难。但事实是,从认知到拍摄,vlog对于国内用户而言,壁垒确实不小。
认知门槛:是什么?不是什么?
或许你很难直接说出vlog的含义,但如果你看得多了,就能够开始分辨它不是什么:它不是教学视频、不是广告,也不是表演或节目。
它的初始定义其实相当简单且模糊,即通过视频的方式来记录并分享个人生活。
追溯到2002年,电影制作人和音乐家Luuk Bouwman创办了网站Tropisms.org(现在已关闭),在网站上发布自己大学毕业后的旅行视频日记,这是最早的vlog网站之一。
十几年后,人们拍摄vlog的一大题材也正是旅行。在后来YouTube兴盛的年代,以Casey Neistat为首的vlogger开始崛起,成为超级网红,vlog在国外也逐渐深入人心。
Casey Neistat
在vlog普及的道路上,国内明星的入局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vlog进入中国起,水土不服的症状持续了数年之久,直到明星将它拽入大众的视野之后,媒体们总算大量关注到了这种视频形式的存在。
但对于大众而言,满足的仍然只是窥私欲。换言之,小风口过后,它的认知底色仍然薄弱。
人们确实好奇nabi的日常,但还是有不少人在搜索“vlog是什么意思”。
欧阳娜娜的vlog截图
没有明星,也许vlog无法乘风而上。可这波明星引流给中国vlog圈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孙东山认为,目前明星入局确实带来了可观的关注度,“就像《中国新说唱》一样,如果没有吴亦凡,rap也很难进入普通老百姓的视野中。”
但是冷静下来看,这个时机又说不上恰当,因为有的明星拍摄的并不是vlog,更像是披着vlog外衣的纪录片或广告片。
混淆概念的后果是,普通用户对于vlog的理解会更加混乱,不利于他们去感知这种“视频日记”的精髓所在,所模仿拍出来的vlog可能也会四不像。
“rap在中国能爆发,是因为在新说唱之前,rap在中国积攒了足够的认知;而再看中国vlog,才经历多少年?”
孙东山
年轻的vlogger们固然有满满的创作能量,但回到现实,他们也并不认为这种形式会迎来大红大紫的爆发。
小风口过后,它或许只会是一个佛系赛道——作为视频日记,它在国外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用vlogger“人字拖游记”的话说,“全民vlog”这种表述显得很怪诞,“这好像鼓励所有人把自己的日记晒到公开场合”。
专业门槛=真实感&故事性
全民vlog,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个假命题。
作为刚刚入门的普通用户,确实可以模仿许多博主吃早餐、拆快递、顶着黑眼圈学习、旅游吃喝,这都是表达个人生活的方式。
但如果是作为期待回报的生产者,想以这样的内容收获点赞和关注,恐怕结果会令人失望。
当被问到“vlog的精髓是什么”时,几位活跃的vlogger给出的答案无一例外提到了两个关键词:“真实感”和“故事性”。
现实是,绝大多数刚入门的vlogger确实能做到真实,但“故事性”则是大多数人难以跨过的、更高阶的门槛,也是让他们走向放弃的一大原因。
vlogger井越
在编剧圣经《故事》一书中,作者犀利地点评了水平堪忧的剧本,称其为“对一系列可以预见的,讲述手法低劣的,陈词滥调的片段,所进行的毫无生命力的拼凑,最终沦为一团了无头绪的雾水。”
这也是许多尝试拍摄vlog的用户所面临的创作瓶颈。
一支有足够生命力的vlog是强调故事线索的,这意味着,一支好的vlog需要“导演”的角色。正因为导演的存在,所有信息的碎片才得以被有机融合。
而很显然,在vlog这种形式面前,并非人人都有能力成为生活的导演。
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能从vlogger任菜籽儿的采访中得到印证。
在谈到创作vlog的原动力时,他直言自己的初心绝不是记录生活,因为“知道自己的生活没那么值得分享”。
当影视综合技能积攒到一定水位时,他意识到,这些能力可以通过一个有信息量的形式输出了,于是他选择了vlog来承载。
vlogger任菜籽儿
再看国内其他已经产出佳作的vlogger,如井越、飞猪、孙东山、竹子等,总能看到他们身上还有摄影师或编剧的标签。
虽然披着“视频日记”的外衣,但横亘在普通用户面前的,却是一道天然的专业鸿沟。
在井越看来,vlog并不像抖音式短视频那样,可以轻易提供诸多齐全模板供大众参考复制,让普通用户也能走“有趣捷径”,在短短十几秒的消费时间里收割其他人的碎片注意力。
但为了降低普通用户的生产门槛,激发更多用户创作参与,app们还是在努力开发教程和模板,让用户不那么“无所适从”。
以猫饼app为例,产品主打的“猫饼课堂”栏目涵盖了拍摄基础、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能够以简明的方式帮助普通人完成入门和进阶。
产品也探索了模板玩法,譬如“2018年终总结”,给用户提供创作思路。
3
既然是风口
vlogger们过得怎么样?
半年来vlog的关注度持续走高,造出了看似庞大的流量池。
2018年9月,微博推出了Vlog招募计划,腾讯Yoo视频宣布补贴Vlogger,阿里上线了名为鹿刻的短视频app;12月,b站更是直接开展“30天Vlog挑战”,野心清晰:培养用户生产习惯。
各大平台动作频频,行业似乎一片向好,生产者从中受益了吗?
艰难探索的素人vlogger
“真的有不下有20个vlogger找我私聊,和我说他们的无力感。他们觉得,vlog这种形式对于想从零做起的人非常‘不公平’。”在面对素人成长问题时,孙东山坦诚道。
对于这个新的赛道,不少人跃跃欲试,但他们一方面缺乏前辈的名气和资源,无法在短时间内吸引流量,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专业功底,创作输出能力上很容易遭遇瓶颈。
在头部定型的格局下,这些从零开始成长的vlogger必须努力交出比现有博主更优质的作品,才有机会收获更多关注。
而就算交出不错的作品,普通的vlogger还是可能遭遇扎心的区别对待。
“流量名气大于创意的时代,vlog还是会比较艰难。”任菜籽儿表示,有钱的甲方爸爸会直接找已有粉丝基础的明星或网红拍vlog,而有些金主点名要找vlogger,反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压价,以节省预算。
因为钱途不明,有勇气入场的新晋玩家,一般不会成为全职的vlogger。
作为商业摄影师的吕博文也正在接触vlog,他透露,虽然做vlog有来自新兴平台的内容补贴、城市旅行项目的收入,但目前大部分的收入还是来源于自己的老本行,即商业摄影项目。
对此,“人字拖游记”直言:“根据我的经验,直接的vlog变现应该只能带来大约三成收入,这是基于你个人标签足够有特色,将标签转化为vlog视频语言足够优质,平台才会有兴趣进行采买。其他七成左右,还是要靠你个人的其他能力带来。”
被广告绑架的中国式vlog
让素人们羡慕的头部vlogger,也同样面临焦虑。
在微博拥有220万粉丝的vlogger竹子,曾在近期发此感慨:“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我最羡慕YouTuber的一点是,他们可以靠点击率维持营生。”
而在中国,博主们如果全职依赖vlog变现,收入的主要来源就绕不开接广告。市场对于vlogger商业价值的考量,和流量明星一样,几乎来源于其粉丝基础。
在作品中植入广告的危险性在于,它可能会损害个人口碑,继而动摇粉丝信任。
对此,一位微博网友道出了矛盾所在:“不接广告博主没办法生活,可是都是广告大家看了又觉得没意思。”
采访中,vlogger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YouTube的分成方式。“如果按照YouTube的分成,那大部分的头部vlogger根本不需要接广告。”数码类博主李大锤同学直言。
不过,就算是让国内博主们羡慕的YouTube平台,YouTube博主也不仅仅制作Vlog,也会生产其他形式的视频来获取收入;而且,平台的广告分成也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如果你想通过YouTube赚钱,必须选择加入YouTube的合作伙伴项目(YPP)。
去年1月,YouTube也提高了分成门槛,满足以下硬性要求有机会获批:账号在过去12个月内累积的观看时长超过4000小时,并拥有超过1000名订阅者。
这一政策宣布后,许多长尾博主参与#Demonetization Day和#SmallerYouTubers话题,对其进行了抗议。
如何进行良心的商业化操作?
既然在本土绕不开广告这个收入来源,做好vlog和广告的良性结合,是现阶段vlogger们的必修课。
“不要让品牌破坏作品真实性”,这是井越的坚持,他不愿意破坏vlog本质上的真实,不喜欢“偷偷把一些植入品牌塞入‘好物分享清单’里”。
在理想状态下,他希望能用个人风格来“统摄这个推广”,使之依然成为符合个人调性的作品。
而孙东山强调拉近自身和粉丝的距离,即当观众和vlogger建立友谊和信任之后,TA的商业化推广才能被粉丝接受。
我们都不希望vlog只是一股虚火。
任菜籽儿对此思考得很透彻:“如果未来一年,还是那些已经有名气有流量的网红去不断商业化赚钱,而没有涌现出一批新的vlogger的话,那我认为,vlog并没有真正来到中国。”
(感谢猫饼app对本文内容的贡献)
你认为Vlog是一股虚火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