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业视角,权威解析时事#
☟☟☟此文为《商业周刊/中文版》思·辨栏目专栏文章,欲阅读全文可单篇购买(售价¥2.00/篇)或订阅全年(¥199元/年)。
Noah Smith
美国石溪大学副教授、彭博专栏作家人
随着美国民众对当前社会状况越发感到不满,有那么一些人开始尝试通过提醒百姓身边取得的进步来为民众打气。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人类进步研究项目列举了一长串有关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生活水平和社会指标改善的数据。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就这方面话题撰写了多部畅销书。技术专家炫耀着人们可以买到的种种令人过目不忘的新产品,经济学家则提醒我们贫困率在全球范围正快速下降。
尽管如此,许多美国人还是铁了心不愿高兴。其根源可能来自党派政治,或者是美国社会内部不同意识形态派别之间激烈的文化战争。这或许是社交媒体造成的效果,一礼拜七天、一天24小时地挑选那些最负面的事件对读者进行轮番轰炸,让现实中罕见的负面新闻看起来是那么稀松平常。
但这也可能是因为,当前人们的经济状况已经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绝对生活水平。相对表现也起到很大作用。经济学家找到大量证据证明人们的欲望可以受到参照点的影响的。换句话说,人们已经不那么在乎他们拥有物质的绝对数量,他们会攀比。
要想确定人们会做哪些比较并不容易。人们可能将自己的成功与社群中的其他人进行比较,他们的朋友、别人的家庭、别的城市乃至别的国家。他们也可能将自己与父辈做比较,将自己拥有的财富和想要拥有的财富做比较,或者将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与过去做比较。经济学家还必须分辨出功利和幸福之间的细微差别,用以衡量功利的是可以从经济行为中推断得出的人们的欲望,而幸福则可以通过民调来评估。即便有如此大量的理论和研究让人眼花缭乱、晕头胀脑,如今仍有充足的理由认定美国人的愤怒绝不止文化战争那么简单。我们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不是所有东西看上去都让人欣喜,且这种现象不单单对贫困者而言,对于中产、甚至中上阶层也是如此。
首先,是经济流动性的下降。正如经济学家拉吉·切蒂(Raj Chetty)等曾经发现的,大多数美国人在30岁时的收入要高于其父辈,如今这种现象已成过眼烟云。
别了,经济流动性:对30岁美国人收入高于父辈可能性的估算。来源:机会均等计划
……
新闻背景:美债收益率曲线扁平化会持续到2019年
商业周刊中文版知识商店是《商业周刊/中文版》新媒体最新推出的付费产品系列。《思·辨》将为读者每个工作日提供一篇由著名经济学家和权威专栏作者对热点事件的独到观点和解析,可单篇购买或订阅全年,#独家专业视角,权威解析时事# 。大量新产品也将陆续登陆商店,请大家持续关注。
如何找到商周知识商店主页?
点击这里,或在本公众号底部找到>>全视角>>商周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