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ner谌烜沙有一份十分“漂亮”的履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与商学院双学位;牛津大学金融经济学硕士毕业,毕业后被选为牛津全球校友顾问委员会理事;就读牛津期间,担任牛津金融商业网络主席,获得巴克莱资本大卫·牛顿奖学金;曾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手代表,受邀到温莎城堡与伊丽莎白女王同庆盛典……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反复“跨界”——从医学到金融,从在一级市场做私募股权投资到在二级市场做万亿级的金融产品,从金领雇员到创业者,甚至从事金融工作期间还写过能源领域的论文——但对他自己来说,他核心的角色一直没变,他一直是那个“解决问题”的人。从自己的经历,谌烜沙有时会想到尼尔·麦克尔罗伊,世界上第一位产品经理:“他是在宝洁,发明了宝洁的品牌管理,后来他成为了宝洁的董事长,然后又被美国政府挖过去做国防部的部长,后来又成立了NASA,帮助人类登上了月球。貌似毫不相干的事情,其实它的共同点就是他在系统性地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你做产品最核心的那个点。”科技行业创业者喜欢谈颠覆,作为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CEO,谌烜沙也谈。但他们往往更喜欢谈技术颠覆,而谌烜沙首先强调的是人才理念。他经常和公司的人力资源团队说,再来人的竞争对手是“任何跟我们抢优秀人才的公司”。它可能是谷歌、微软,也可能是高盛,是麦肯锡。他希望再来人可以成为“所有优秀人才的首选合作伙伴”。在他看来,教育行业从整体上看缺乏优秀人才,而要创造优秀的产品,只能靠优秀的人。所以,他必须网罗各种“世界级”的优秀人才。“我们希望找到的就是能力强的,说白了就是winner。就是你是一个winner,在某一个领域你非常强,我相信你换一个场景,换一个领域仍然可以非常突出。”作为老板,谌烜沙看重的是能力,而非直接上手的经验。公司里的人才,各种“有意思的人”,他随口就说出一大串:刚刚入职的一位高管之前是一家D轮融资的创业公司的 COO;一个孵化项目的负责人是AI专家,高中时就在世界最大的机器人竞赛拿到前五的名次;最近招的三个实习生都是哈佛商学院的MBA。此外,还有国际象棋的全国冠军,数百万粉丝的微信公号主理人,清华专业排名第一的毕业生……谌烜沙自己就是一个winner。他给很多同事留下的印象都是聪明。丛楠对他的印象是“智慧”。他说从老板身上学会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怎么让⼀个⼀个⾓⾊可以更⾼杠杆地发挥作⽤”。具体来说,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或者设置一个新职位的时候,谌烜沙都会和他们强调如何让这个新产品或新职位满足更长期的需求,“有点跟一劳永逸似的。”这是一种长期思维和高效思维。咨询总监Isa 印象深刻的是入职面试。别的面试官都是一个小时内结束,但 CEO 的两次面试都是四个小时。“他对于这个职位还做了一个⾮常详细的大纲,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要求,希望这个⼈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特点、背景这些。”科技基因、年轻化团队、国际化的背景(公司一半的员工有留学背景),工作中的热情与活力……曾任产品经理,现在是Strategic Projects and Operation Manager的刘婧铱觉得再来人很有科技公司的新锐感。Isa也有同感。“相对来讲没有特别地阶层化,然后会比较(有)⼤家平等(的氛围)这样的。包括我们不需要强迫穿正装,然后上班也不是⾮要去打卡,就让⼤家还是很开心地去做事。”除了平等的氛围,谌烜沙还在公司内部创立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评审体系和人才计划。比如每半年公司都对员工有一个360评审。评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加公平地分配、奖励,一方面是帮助员工成长。在谌烜沙看来,“优秀人才是非常渴望成长的”,所以激励加成长助力会非常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人才方面我们是非常非常注重,也是我认为我们核心的竞争优势,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理念去颠覆教育。”谌烜沙说。再来人的墙上有一句 slogan:“To become the best, learn from the best”。在公司发展到几十人的时候,谌烜沙就开始有意识地塑造企业文化。他清楚,一旦过了这个阶段,等公司发展上了规模,再想改就晚了。追求极致就是他给公司注入的一个重要的基因。他希望招到最优秀的人,打造最优秀的产品,并让客户获得足够高的满意度。“至今我们一直客户满意度都是在95%、96%,非常高的一个状态。比如对比留学板块,他们行业平均只是大概9%,不是一个量级。”采访中,谌烜沙不太喜欢谈论具体的感受和细节,但对数据总是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