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增长飞速,中国公司却无比纠结

2019 年 8 月 25 日 财富中文网

当美国的Salesforce、Twilio、Box等标杆企业级SaaS公司已经成为业界明灯时,中国的企业级SaaS却走到了十字路口。



根据《IDC全球半年度公有云服务支出指南》的最新更新预测,2019年至2023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和基础设施支出将翻一番,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3%,增长至5,000亿美元。 其中,SaaS(软件即服务)将是最大的云计算类别,在整个预测过程中占据了公有云支出的一半以上。


在这样的趋势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在一飞冲天。 一方面,美国的Salesforce、Twilio、Taleo、Workday、Box等标杆企业级SaaS公司已经成为业界明灯; 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级SaaS却无比纠结,可以说正走到了十字路口。


新大陆崛起


两类企业会走入企业级SaaS的模式:


一类是在盈利性上颇为纠结的B2B电商,在交易上加载了服务,走入了“交易+服务模式”,开始为需求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事实证明,无论是促进交易,还是提供服务,都离不开SaaS这个技术底层。 对于这类商业模式我们暂且不在本文中进行分析。


另一类是因为寻找到了企业的某些需求而形成的“独立服务模式”,也是我们本文要讨论的内容和关注的重点。 这些需求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团队沟通、研发、营销、销售、人力资源、财务、法务等,这是“切专业”。 当然,除了基于专业的模式,也有基于行业提供上述综合解决方案的模式,这是“切行业”。 原来,这些需求更多是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方式来解决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向软件公司购买软件。 而这类模式更像是“ERP的云化”,通过推动企业上云,使其获得源源不绝的数据、算法、资源支持。


两类企业的发展逻辑不同: 前者由于掌握了交易,被认为是平台,而后者则被认为是工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级SaaS”。


应该说,国内对于企业级SaaS这类商业模式的价值是持续深入的。 不妨回顾一下SaaS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2003年到2009年,从萌芽开始,但一直不温不火; 第二阶是2010年到2015年,在2010年云计算概念被炒热后,迅速掀起了一轮的热潮,直至2015年,这种热潮达到顶峰,各个赛道都被迅速占位; 第三阶段是2015年之后,各个赛道开始出现了头部企业,新兴冒出来的企业自然减少。


资料来源: 穆胜事务所根据天眼查资料整理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也逐渐对SaaS投入了青睐。 从2016年开始,中国企业级SaaS的融资笔数总体持续攀升,至2018年达到顶峰(有数据显示,2019年受经济寒冬影响,企业级SaaS融资笔数开始下降。 )。 按照融资笔数/SaaS企业总数的口径,这个数据总体来看也是持续上涨的。 尤其是,2015年左右的SaaS热潮中成立的优秀企业,在随后成长迅速,大量获得融资。


资源来源: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工具or做平台


尽管投资的笔数增加,但中国的SaaS企业一直面临估值不高的尴尬。


天壤之别的估值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统计,中美估值排名前十的SaaS企业上市公司之间估值差异巨大。 再把对比口径切换到同赛道的企业,以CRM赛道为例,截至2019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Salesforce市值为1,233亿美元,而中国的和创科技市值为46.3亿元,Salesforce的市值几乎为和创科技的181倍。 中国另一聚焦于CRM专业的公司纷享销客估值就更为寒酸,根据其公开的最新融资状况估计,估值仅为24亿元。


中国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SaaS企业(截至2019年6月,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美国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SaaS企业(截至2019年6月,单位: 亿美元)

资料来源: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资料来源: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整理


其实,估值背后也是对于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


从营收规模上看,美国SaaS企业的营收远远超过中国SaaS企业,尽管这种营收差距还因为前者有其他云服务的支撑,但绝对能够说明美国SaaS企业发展成熟度要远高于中国SaaS企业。 事实上,美国的SaaS企业从1999年兴起,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 以微软和SAP为代表的巨头,在SaaS浪潮到来时,尽管反应较慢,但还是在2013-2014年期间集中精力完成了向SaaS的成功转型。 而中国SaaS企业正处于探索与快速发展阶段,从体量上自然无法与美国SaaS企业匹敌。


从净利率上看,除了部分头部的明星企业外(微软、甲骨文、Adobe),中美SaaS企业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这体现了行业的一般规律。 明星企业的出彩,还是在于其经营上的规模效应。 而在前十中排名靠后的中国SaaS企业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亏损,这更多是在发展初期需要在研发和销售上大量投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估值背后的逻辑


其实,估值一方面反映了经营状况,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于公司前景的判断。 总结起来,企业级SaaS在中国遭受冷遇,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商业生态的成熟程度不足。 一个成熟的商业生态内一定有多物种,而每个物种之间的分工是很明确的。 即便是做工具,只要能够把工具做到极致,也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这也是国外SaaS企业估值极高的原因。 但在中国却并非如此,大家并没有分工协作的意识,都喜欢一拥而上抢占最关键的“战略要地”。 所以,几乎所有的企业级SaaS都希望把自己做成一个平台,希望能够拥有“基石交易”。


他们的考虑是,基石交易好比修好了一条路,而后的各种服务就是在这条路上跑车。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拥有基石交易的B2B电商似乎更有想象空间,一般拥有较高估值。 反观企业级SaaS则遭受了资本市场的冷遇。 资本的观点很简单,SaaS更像是一辆车,如果没有路,性能再好似乎不也可能跑出效果。 但是,要打造平台可没有那么简单,不仅需要有好的工具做底层,还要有一系列的运营手段和重金投入,这不是所有SaaS企业都耗得起的。 但SaaS企业们却有着无与伦比的执着,在中国,每个SaaS企业的老板都有个“平台梦”。


二是大量客户的管理基础太弱。 换个角度看,如果某个中国SaaS企业愿意专心做工具,是否就能达到Salesforce的那种估值呢? 其实可能性也不大。 欧美市场上企业级SaaS的繁荣,更多是因为各种体量的企业在管理上都相对成熟,SaaS的赋能可以有效嵌入。 而中国企业显然没有类似的管理基础,好多企业在管理上尚且没有从0到1,要用SaaS来让他们从1到n,企业根本没有做好这个准备。 自然,要从为企业的深度赋能上收费也无从谈起。


企业级SaaS一般是通过免费开放“基础功能”和“有限使用人数”的方式来推广,企业的付费来自于“增加功能模块”和“增加使用人数”。 但现状是,企业往往只需要免费的基础功能来实现管理上的从0到1,而且还经常是1个号100个人用。 其实,这种现状都说明了这种管理在线的产品并不是企业现阶段的必须。


当然,我们认可中国SaaS的市场还处于启蒙阶段这个假设,那么,也许当前的低估值只是暂时的。


做专业or做行业?


前面谈到SaaS企业的两类定位,一是切专业,二是切行业,企业的二选一几乎是必答题。 最初,企业更习惯于从专业切入,期待将某个管理领域的工具做到极致。 资本也认可这个逻辑,所以,业务(专业)垂直型项目融资在笔数上要多于行业垂直型项目。 但在2018年,这个数据突然颠倒了过来,行业垂直性的SaaS企业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


资料来源: 艾瑞咨询


凤毛麟角的幸运儿


当然,从市场规模上看,专业垂直型SaaS仍然是更大的市场。 2018年,中国行业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达到103.3亿元,整体规模依然略小于专业垂直型SaaS的140.2亿元。 其中,零售电商行业的SaaS市场规模最大,约占行业垂直型SaaS的26%。 C端消费需求的变化,让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等概念兴起,零售电商SaaS的年增长率达到惊人的66.2%。


但其实,企业并不简简单单需要一个个模块上的SaaS工具产品,即便这些工具能够满足基础的需求,也无法渗透到企业的业务流中,无法产生深度的粘性。 况且,一个小小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都充斥着招聘、薪酬、社保、培训、人才测评等诸多类别的SaaS产品,一个企业要基本满足各类管理需求,难道要购入100多个SaaS产品?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基于行业的管理解决方案,但现状是国内的SaaS企业都还处于初生期,亟待成熟。


大量专业垂直型SaaS对于行业渗透不深,产品浮在水面上,壁垒不强,赛道早已成为了一片红海。 其实,所谓专业垂直这条路很难走通,小企业几乎不需要管理软件,即使需要,付费能力也极其有限。 而有付费能力的大企业就需要深度定制,但不扎到行业里,这又无从谈起。 不少专业型垂直SaaS在资本的助力下拓展市场,但由于软件功能太过简单,无法形成真正的粘性,续费率极低。 烧钱烧出来的市场,最后被证明了是“伪繁荣”。


像钉钉这类已经“走出来”的头部企业只是凤毛麟角,原因有二: 一是这类企业的专业相对通用,不用深入行业,即处于所谓的“明星赛道”上,如通讯、办公的钉钉、协作的明道、文档管理的WPS和一起写等; 二是背后有大资本的支撑,让其可以用暂时放弃盈利性的方式迅速发展,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迅速完成了对赛道的占领。 大资本的支撑,很大程度上也是期待这些企业从需求高频且相对通用的领域切入,快速形成入口,并在未来布局为全套解决方案。 相对起来,钉钉原来的竞争对手纷享销客已经转型向行业切入。



行业里的苦行僧


在这样的形势下,其他的专业垂直型的SaaS必然首先聚焦重点行业,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专业足够落地。 在此之后,行业会衍生出新的需求,倒逼专业垂直型SaaS外拓专业,形成行业的解决方案。


以销售管理的赛道为例,纷享销客、红圈营销和销售易这类企业都是这种节奏。 首先是专注于营销专业,在产品上打造通用模块; 然后是向重点行业拓展,进行个性化匹配,实现精准服务; 最后是外拓专业形成行业的综合解决方案。 销售易自2012年推向市场,核心产品为“销售云”,为企业提供从市场营销获客到销售管理的自动化服务。 在深耕行业的过程中,他们从销售管理向外围延展服务链条,逐渐推出了连接渠道伙伴的“伙伴云”和实现跨部门资源调动的“客服云”,形成了销售管理领域的全系解决方案。


行业垂直型SaaS可能更具优势,但他们也需要快速集成若干专业,扎进行业里。 所以,行业垂直型的SaaS必然外拓专业,形成行业解决方案,以期更好地赋能行业客户。 在此之后,这种解决方案才有可能被推广到近似的行业,直至企业达到能力边界的尽头,当然,这一步需要很谨慎,毕竟隔行如隔山。


就目前来说,往行业里扎是两类SaaS企业共同的选择,因为,只有解决方案的价值让客户产生足够的获得感时,商业模式才能够成立。 在让客户达到那个程度的获得感之前,所有企业都必须当行业里的苦行僧。 这种趋势也被前面给出的资本流向所验证。 而在此之后,SaaS企业可能才有资格选择“切行业”还是“切专业”。


一个颇具争议的方向是,有的企业为了深入行业,贴近大客户需求,甚至已经仿效国外的Salesforce等标杆,进军了PaaS。 红圈营销、销售易、有赞、明道、北森、网易云信等企业都是这条路径上的支持者。 他们认为SaaS层面已经不能提供客户需要的获得感了,尤其是具备支付能力的大客户,迫切需要更深度的定制化。 而PaaS(国内主要是做APaaS,即Application PaaS)支持了ISV(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独立软件开发商)和客户的快速自主开发,借助生态的力量实现了这种效果。 当然,这样的方式也需要巨大的投入,盈利性和易用性都必须有庞大客户规模的支撑,在当下国内SaaS企业所处的阶段上,被认为可能是个“坑”。


在这个深耕行业的阶段,行业垂直型企业的优势可能会更大一点。 因为靠近企业客户,他们天然更快一步,而且其组织能力几乎不用太多迁移。 而专业垂直型企业则需要先让自己的专业实现行业定制,而后才能形成行业解决方案。 此外,他们还需要重塑打法,例如,纷享销客以前的BD(业务拓展)模式可能是地面扫楼,但如果真按他们聚焦重点行业的方向来转型,BD模式需要变成“专家顾问式”。


路在何方?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SaaS企业独立上市的前景并没有如预期般一帆风顺。 我们统计了典型的SaaS类新三板上市公司,结果发现除了随锐科技一家外,其余的企业要么亏损,要么退市。 当然,企业在退市时都会以“业务发展、战略调整”为退市理由。 但深究之下,大多还是因为公司赢利不佳,原来预期的以新三板作为跳板来转创业板、科创板、主板的计划落地无望。 另外,这类企业由于盈利不佳,公司发展又急需资金,而新三板交易量小,融资有一定的难度,不得不重回一级市场而已。


中国企业级SaaS新三板上市公司发展情况统计表(单位: 亿元)

数据来源: 穆胜事务所根据企业财报整理


理性来看,当前中国的SaaS企业要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期待他们独立实现庞大的营收和利润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撑到IPO更不现实,“出嫁”反而是一种更好的归宿。 因为,投资者可能会从盈利性之外的维度来看待SaaS的价值。 具体来说,出路可能有两条:


一是嫁给传统软件公司 ,如用友、金蝶、东软等。 这类企业很明白趋势在哪里,也有足够的耐心(不会像风险资本一味追求短期回报),愿意“buy to cloud”。


二是嫁给互联网平台企业 这类企业本身拥有平台,需要SaaS工具提供的底层支持,他们本身就在建设SaaS,外部的并购只是加速这个建设过程而已。 所以,他们期待的不是SaaS企业本身的盈利性,而是SaaS嵌入后能够带来的“协同效应”。 如阿里巴巴于2014年和2017年,两次投资了石基信息,于2014年投资了中信21世纪; 再如美团于2018年投资了屏芯科技; 又如猎聘网于2019年投资了薪宝科技……


基于中国当前的商业环境,后者可能是SaaS企业更大的前途。 从这个意义上说,SaaS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价值,才刚刚开始释放。


作者: 穆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


本文选自穆胜博士即将出版的《创造高估值:打造价值型互联网商业模式》一书,穆胜事务所高级研究员马娅妮、助理研究员李安慧对本文亦有贡献。



每天花1分钟看世界

  视界  


美国威富集团近期经历了几项重大变革。总裁Steve Rendle本次与《财富》分享企业变革与目标导向的重要性,并讨论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更多视频,后台回复关键字获取


IBM执行副总裁:小小芯片帮助人类探索宇宙 | 回复 YZ 获取


来自商业领袖们的毕业建议 | 回复 BY 获取


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的人生三问 | 回复 JY 获取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2020年中国《知识图谱》行业研究报告,45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239+阅读 · 2020年4月18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0+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3+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2+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1+阅读 · 2019年10月10日
医药零售行业报告
医谷
9+阅读 · 2019年7月8日
2019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剖析及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
【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制造企业核心战略
产业智能官
34+阅读 · 2019年4月22日
战略|咨询公司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
智慧云董事会
16+阅读 · 2019年3月13日
以史为镜 | VC/PE的前世今生
线性资本
28+阅读 · 2018年7月11日
2017年计算机视觉创业投资现状及未来趋势
计算机视觉life
3+阅读 · 2018年1月25日
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6+阅读 · 2017年12月7日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5大商业模式
产业智能官
15+阅读 · 2017年10月16日
Arxiv
102+阅读 · 2020年3月4日
Arxiv
110+阅读 · 2020年2月5日
Arxiv
21+阅读 · 2019年8月21日
S4Net: Single Stage Salient-Instance Segmentation
Arxiv
10+阅读 · 2019年4月10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3月23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1月24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2020年中国《知识图谱》行业研究报告,45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239+阅读 · 2020年4月18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0+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3+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2+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1+阅读 · 2019年10月10日
相关资讯
医药零售行业报告
医谷
9+阅读 · 2019年7月8日
2019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剖析及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
【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制造企业核心战略
产业智能官
34+阅读 · 2019年4月22日
战略|咨询公司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
智慧云董事会
16+阅读 · 2019年3月13日
以史为镜 | VC/PE的前世今生
线性资本
28+阅读 · 2018年7月11日
2017年计算机视觉创业投资现状及未来趋势
计算机视觉life
3+阅读 · 2018年1月25日
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6+阅读 · 2017年12月7日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5大商业模式
产业智能官
15+阅读 · 2017年10月16日
相关论文
Arxiv
102+阅读 · 2020年3月4日
Arxiv
110+阅读 · 2020年2月5日
Arxiv
21+阅读 · 2019年8月21日
S4Net: Single Stage Salient-Instance Segmentation
Arxiv
10+阅读 · 2019年4月10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3月23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1月24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