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做到“2”,但我们做到了“1”丨科学家间不见硝烟的较量

2018 年 8 月 4 日 科学网

中国科学家首次创造出单条融合染色体酵母菌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


相关阅读:中国造出的人工生命,或许能帮你续命


这篇长文(artical)并不“孤单”,一篇来自纽约大学Jef Boeke团队的短文(letter)与它发表在同一期《自然》杂志上。


两支科研团队各自独立地开展了酵母菌染色体融合的研究,又不约而同地投往一家杂志。


尽管研究“撞题”,但的具体实验及分析各有千秋——这是科学家之间不见硝烟的较量,想想就有点惊心动魄呢。


一场观念与思辨的交锋



“直到投稿的时候,我才听说国外还有团队在做跟我们相似的工作。”领衔这项研究的中科院植生所研究员覃重军说。


竞争的另一方,是著名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Jef Boeke和他的强大团队。


回顾这段历程,覃重军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这并非一场时间上的赛跑,而是一次观念上的交锋。”


酿酒酵母菌是最简单的真核模式生物之一,具有16条染色体。中美两国的科学家都希望挑战最大限度的酵母菌染色体融合。


最后,JefBoeke团队获得了仅有2条染色体的酵母菌,而中国学者破天荒地把全部16条染色体融合成了一条——“在技术上我们的团队显然更胜一筹。”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中科院院士赵国屏说。


两个团队的理念差异早在实验设计之初就出现了。


酿酒酵母的基因组中存在大量重复序列。生物体内这些功能暂且不明的基因序列,被一些生物学家视为具有潜在价值的宝藏。


纽约大学团队在实验中,就希望尽可能保留全部的基因序列。


“我不这么想。”覃重军说,“我认为生物并不是完美的,这些重复序列有可能是演化过程中的小失误。于是我决定把它们全部去掉。事实证明,这一操作让基因组变得更加稳定,更易融合。”


“就像建大厦一样,把垃圾去掉了,楼才盖得更高更稳。”


尽管造成两个团队结果差异的机制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我们也看到,科学家们不光要拼智商、拼学识、拼努力、拼运气,有时候也要拼三观呢!


一个“黏人”的大力士



这项工作开始前,覃重军就推测染色体融合在理论上可以成功。


他唯独担心的是着丝粒。


酿酒酵母菌的染色体上各有一个着丝粒。


“就像16个小人挑着扁担,这些扁担有长有短。”覃重军形象地打着比方。


他们要做的就是删除掉其中15个着丝粒,最后由一个着丝粒来承担那个“16合1”的超大染色体。


让谁来挑超级扁担?它能挑得动吗?


有趣的是,最后承担重任的那个着丝粒,并不来自于最大的4号染色体,而是来自另一条较大的15号染色体。


因为研究人员很快发现,这个着丝粒与它两边的基因挨得非常紧密,不管用什么方法去掉它,都会牵连到一些周围的基因。“所以我们最后不得不留下了它。”团队里的副研究员薛小莉笑着说。


纽约大学得到的两条染色体的酵母菌中,有一条染色体也采用了15号染色体上的着丝粒。


这个着丝粒“黏人”、“求生欲强”,但它也有真本事。融合后的单条酵母菌染色体长达12Mbp,它也照常发挥了自己的功能。


“一个平时总挑10斤的小家伙,原来是个能挑100斤的大力士,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个惊喜。”覃重军打趣道。


个不按套路出牌的生物学谜题


人类有46条染色体,狗有78条,一种蝴蝶有450条,而一种小小的蕨类植物竟然有1260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和生命体的复杂程度不成比例。


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现象一直让生物学家困扰又着迷。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证明了演化得来的染色体数目并不一定是最优化的,而是可以进行更改的。”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究员戴俊彪说。


既然酵母菌只用一到两条染色体就能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还会演化成今天16条染色体的状态呢?


Jef Boeke团队在论文里认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三大假设。


首先,这可能与酵母菌在演化历程中经历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染色体自发的融合、断裂等过程有关。


其次,与拥有少数较大染色体的同类相比,拥有16条较小染色体的基因组更容易出现非整倍性。也就是丢失或添加一条或几条完整的染色体。


这种变异有时是有害的,但也有助于酵母菌对严峻的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可逆的适应。


最后,染色体亚端粒区域富含预备基因,这些基因平时被抑制,但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特异性表达。因此,更多的端粒有助于生物更精巧地调控一些生化过程。


这也帮助酵母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赵国屏也指出,尽管单条染色体酵母菌单独培养时看起来很正常,但它与野生型酵母菌竞争生长时表现出明显的劣势,这或许也暗示着多条染色体具有一定意义。


戴俊彪说:“在把16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12Mbp这么大的染色体后,酵母菌依然可以承受。未来我们希望把酿酒酵母作为一个工具,去合成更高等的基因组,而更高等生物的染色体一般来说都很大,这项工作给了我们理论依据和更大的信心。”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IJCAI2020】图神经网络预测结构化实体交互
专知会员服务
42+阅读 · 2020年5月13日
【ACL2020-Allen AI】预训练语言模型中的无监督域聚类
专知会员服务
23+阅读 · 2020年4月7日
图神经网络表达能力的研究综述,4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69+阅读 · 2020年3月10日
模型压缩究竟在做什么?我们真的需要模型压缩么?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020年1月16日
专知会员服务
53+阅读 · 2019年12月22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外泌体相比干细胞的优势是什么?
外泌体之家
43+阅读 · 2018年11月15日
【财富空间】一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什么
产业智能官
6+阅读 · 2018年3月16日
Few Shot Learning with Simplex
Arxiv
5+阅读 · 2018年7月27日
Arxiv
8+阅读 · 2018年5月21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5月5日
Arxiv
5+阅读 · 2017年11月30日
VIP会员
相关论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