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吴飞老师所投译评文章,【遇见数学】特此表示感谢!数学与音乐都是美的体现,让我们一起探索美妙振动中的数学旋律。
作者简介
吴 飞,任职于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业务主管,《Mathematica演示项目笔记》作者,获发明专利授权24篇。
机械振动史传
吴 飞 / 译评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原文出处:S.S.Rao, Brief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Vibration, Mechanical Vibrations, 5th Ed., Prentice Hall, 2011, pp.3-10.
原文翻译=黑色字体;(注释说明)=蓝色字体;[译者评论] =红色字体。
引言
国产理工科教材皆不重科技发展史,将学科发展史、重要文献统统抹去,忽悠得学生全误认为整本书的理论都出自本家老师。
几年前吾幸得原版《机械振动》一册【参考文献1】,美利坚爱斯爱斯饶(S.S.Rao)大教授,批阅七载,为之五版,撰专业简史,立泰斗肖像。读罢受益匪浅,实属春秋笔法也。返观国内某社,出版此书第四版中文译本,仍将其此重要史略省去。
吾窃愤愤,深为之憾,故自译之,为之全璧。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半文半白,中西混杂。诸君闻此史传,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处歪批,或可喷饭供酒。
第一回
上古诸贤探理学 出声响乐述前源
当人类创造了第一件乐器(也许是口哨或是击鼓)的时候,人们开始对振动感兴趣了。[美妙的开始,伴随着悦耳的音符,沁人心脾。要是以地震开篇,那情况又会如何?]自此之后,音乐家和哲学家都开始寻找声音产生的机理和规律,以此来改进乐器,并一代接一代的传承。早在公元前4000年[参考文献1],音乐就已高度地发展了,并且为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或许还有埃及人所赏识。尽管早期的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还未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但是他们观察到某些可定义的规律,并将它同音乐艺术相联系。
图1 古埃及墓壁画三个女乐师
弦乐器或许是起源于猎弓,这是一种古埃及军队所钟爱的武器。一种最原始的弦乐器——娜伽(Nanga),看上去像一个装有三、四根弦的竖琴,每根琴弦对应一个音符。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墓壁画上就绘有竖琴(图1所示)。大英博物馆中陈列了在公元前2600年乌尔(乌尔是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城市之一。)皇家古墓中所发现的11弦竖琴,它装有金饰和牛头共鸣箱(图2所示)。[各位看官,莫要光看黄金了,重要的是共鸣箱。](共鸣箱是乐器躯干部分的一个中空的腔,如提琴或吉他中,共振而增强音响程度。) [史前亚非古人花了几百年,终于决定多装几根弦,又找来个牛头、马头续上。递增的琴弦数量和新设的共鸣箱,反映了早期人类对音阶和振动的认知有所提高。]
图2 大英博物馆中11弦竖琴
(图示5根弦,其余已遗失)
现代乐理体系是基于古希腊文明。 [希腊人又粉墨登场。] 古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公元前582-507) 被认为是基于科学方法探究声音的第一人。[第一人为轻,基于科学方法为重。]在其诸多成就中,毕达哥拉曾以一种被称为“单弦”的简单装置进行弦振实验。毕达哥拉斯本人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此项工作的书面记录,[古圣人皆不好动笔,又如孔丘。]但却被旁人所记载了下来(图3所示)。在单弦实验中(图4所示),标定1和3的木制桥架是固定的。而桥架2是可移动的,弦的张力始终受悬吊重物的载荷而恒定不变。毕达哥拉斯观察到,如果长度不同的两弦在相等的张力条件下,短弦将会发出高音;此外如果短弦的长度正好是长弦的一半,那么短弦将会发出一个比长弦高八度的声音。[定性实验,有结论。好!]尽管音高的概念是在毕达哥拉斯时代发展的产物,然而音高和频率的关系却没有被完全理解,直至十六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为后文下伏笔。]
图3 毕达哥拉斯时代的乐器实验(木刻版画)
图4 单弦实验装置
大约在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撰写有关于音乐和声音的论文,基于观察,他得到了诸如“歌手的声音比乐器的声音更甜美”和“笛子的声音比七弦琴的声音更甜美”的结论。公元前320年,亚里士多塞诺斯(Aristoxenus)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也是名音乐家。他曾撰有题为《和声学原理》(Elements of Harmony)的三卷著作。这套书恐怕是由研究者独立撰稿,最古老的有关乐理的书籍了。公元前300年,克莱尼德斯(Cleonides)(原书此处人名有误,译者更正。)曾写有名为《和声导论》(Introduction to Harmonics)的论文,简要地介绍了音乐,但却没有涉及任何声音的物理常识。此后,希腊人再也没有在科学知识领域中做出有关声音的任何进展了。[希腊人表演谢幕。]
罗马人注定要从希腊人手中完整地接过音乐知识,尤其是维特鲁威(Vitruvius), [尤其二字,妙哉!]一名著名的罗马建筑师,曾在公元前20年写道有关歌剧院的声学属性。他的名为《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的宏篇巨作在遗失了很多年之后,[惜哉!]又于十五世纪被重新找回。[峰回路转,一波三折。]然而在维特鲁威之后的16个世纪中,声学和振动理论的发展看来是停滞不前了。[又点伽利略。]
古代的中国人就饱受地震的磨难。张衡(Zhang Heng)作为公元2世纪的汉代史官和天文学家,他意识到需要开发一种能够精密测量地震的仪器。[需求定义。国人务实,古今皆然。]在公元132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测量仪——地动仪[参考文献3,4]。地动仪由精铜铸成,直径八尺(一尺等于),形如酒坛(图5所示)。坛中有一个摆杆装置,摆杆周围设有指向八方的杠杆。外围镶有八条神龙,每个龙头嘴里衔有一粒小铜珠。在地上对准龙嘴处,蹲着八只铜蟾蜍,昂头张嘴。[外观奇绝!当申请专利。]当某处发生强地震,摆杆便倒向那一方,触动龙头杠杆,使龙张嘴吐出铜珠,落到蟾蜍嘴里,发出“当啷”声响。这一地动仪能使监测人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极富中国特色的实验设备,可惜考古界从未公开过张衡地动仪内部的结构图。这究竟是神秘还是神奇?]
图5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中国人张衡发明,公元132年)
[回后评]
混沌之初,先贤先觉,
你方唱罢,吾辈登场。
西方探声,东方测震,
曲成万物,殊途同归。
《后汉书》是载有张衡地动仪的一手史料。铜珠初次落下后,无人信服地动仪。而后两天,地震消息传来,皆拜之为神器。由此可见,地动仪实质为一种“在线拾振仪”。中外后人为复原张衡地动仪,曾前后提出过十三种内部结构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并不完善,有些甚至存在原理性错误。
如果我们仔细考虑这一设计工况和要求,可假设一种需求:设计一种在线拾振仪装置(目标),能识别并指出振源方位(功能),具有探测范围内,7级以上地震的灵敏度(性能),以纯机械装置组成并兼顾汉代的制造工艺水平(约束),重新设计并复原地动仪定是颇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