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我们真的不担心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应该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2020 年 1 月 9 日 学术头条

导读:1月8日,“2020未来教育论坛暨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大变局下的未来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发院 BiMBA 商学院院长陈春花在闭幕演讲中表示,如果我们面向未来,也许这是一条重要的路,我们知道自然、知道世界,也回顾自己,也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而这一切恰恰就是今天需要再教育和我们自己所要探索的路。其实我们真的不担心机器像人一样的思考,我们最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的思考,未来教育也许最重要的是恢复人自己认知。本文为演讲实录。


文章来源:凤凰网财经


我在最后讲,一个是因为在教育领域我还是新兵,我只是一个教龄相对长一点的老师。另外一个是因为我肩负做执行的责任,所以要吸收众长,然后让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有一个更好前行的基础。当我决定做最后的演讲的时候,我想我可以讲什么?我就选了一个在我整个研究过程当中,给我很大启发,也使得我不得不去讨论的一个话题,那就是知识在其中起的作用。所以我就选了这个话题。


我们会发现突然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很像德鲁克说的,以前我们会认为我们的很多东西可能是在“道”的层面,它很难降到“器”的层面。我们在过去的理解当中,也会认为形而上、形而下是分开的。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没有办法有界限,所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我们突然间意识到,“道”与“器”之间必须完全融合。


所以在德鲁克看过去的150年,他发现真正推动社会变革的其实是知识,他在下这个结论的时候会把过去的150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当中,他说当知识可以变成我们称之为工具的时候,那你就会发现整个知识的传递改变了整个世界,也就是工业革命的出现。我们在这之前需要的都是经验,但是经验很难大面积地复制和普及,所以当它可以被印刷,当经验可以变成知识的时候,它变成非常普及性的东西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革命其实就被调整了。所以我们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整个工业革命真正的起步,不是在于机器,而是在于知识变成了机器和工具。



因此就有第二个阶段,真正管理革命的出现其实是来源于知识变成了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当知识应用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时候,才会有大量的我们称之为生产力革命的出现,也就是生产效率的出现。


整个生产效率的出现就导致了我们看到整个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因而也就引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德鲁克称之为知识被运用于知识本身,他定义为管理革命。而在管理革命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就是让体力劳动者变成知识工作者。而我们所有人成为知识工作者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效率和社会的发展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沿着这个逻辑往下走,我们就会发现在今天我们有一个更大的变化,不仅仅是知识应用于工具,知识应用于生产力,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知识还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知识应用于系统创新。


所以我们就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今天用了一个词描述它,叫人机共生。所以当我去帮助各位回顾最近150年来,我们说知识变成社会根本变革的力量,走到今天知识变成了创造未来社会的力量。所以你不仅仅是看到知识变革这个社会,而必须去理解知识本身开始创造社会。



所以当我们的研究回到人机这个概念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出现了四种可能性。机器或者知识帮助人机之间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称之为人机共生。但是也可能机器帮助了人之后,我们会有一个偏利共生。但是也很有可能,在机器出现在这个世界当中的时候,仅仅是机器发展,对人也许是伤害,我们叫做偏害共生。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叫做吞噬取代


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很需要去懂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未来社会不仅仅有人,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性,是人跟知识组合之后的一个社会。所以我们今天一天的嘉宾演讲中,有各个维度讨论教育,我们更重要的一个要回顾的话题就是人在未来人机共生的社会当中人的意义在哪里?如何让人能够在未来活出人的样子?这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教育可能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一个概念去看,就像刚才梁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其实真的会发现我们的知识半衰期实际上变得越来越短。我甚至在过去的课程当中跟很多人讨论,我们说管理学的知识大概可以多长时间有效呢?我们开玩笑说以前的管理学知识可能两年有效。但是今天的管理学知识,如果按照数字化的逻辑去看的话,好像入学三个星期之后很多东西都变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会发现技术带来社会进步的速度其实是超过我们想象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数字去理解,技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当中所带来的变化,你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教育,我们在知识学习上变得如此巨大的挑战,是因为它的的确确变化和衰退的时间周期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我们按照这样的一个逻辑去理解的话,其实我们就会知道真正对于知识本身来讲,需要承担两个最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全面地去真正理解知识,因为知识已经不再是一个变革的要素了,它本身就在创造社会。如果按照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我们其实就要认真地理解,我们是不是真的理解知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理解就是,因为它是在创造社会,所以我们可能必须对整个星球、整个宇宙要承担责任,因为你在创造它。


所以我们因此会要求,无论是从教育还是一个人的维度上来讲,我们可能肩负着两个最大的、之前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巨大的责任,一个就是你在创造一个社会,一个就是你对整个宇宙必须责任承担。我们就会要求,对于我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你如何致力于创造知识



如何致力于创造知识?就会让我想到非常多的东西。



首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主体,我们能不能真正的觉悟。如果按上午根叔的讲解,我们就会知道人机共生之后,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完全改变的,不再是从属关系。


如果每一个都是主体概念的话,那作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主体人来说,你的主体意识如何觉醒?你如何意识到你的责任,如何意识到你对周遭世界的影响,甚至对于整个宇宙的影响?


所以我会想到苏格拉底,他会告诉你,当你觉得你无知的时候,其实才是你获取知识的真正前提。所以林校长讲五个教育共识的时候,也会告诉我们,我们如何真正拥有批判的精神,我们如何真正理解我们跟这个理解的关系。


而这种主体的觉醒、主体的觉悟,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来源于我们通过教育去唤醒。而所有的专家都在这个地方跟大家设想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困难,以及挑战,就像我们刚才在回顾整个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时候,我们都会心地笑。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主体的觉悟是否能做到,这是第一个。


第二,我们有没有能力去超越感知?我们看到的就是真的吗?我们没有看到的就不存在吗?


其实我过去在学习的时候,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叫做洞穴理念,当柏拉图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其实是受限于我们的认知。当我们受限于自己认知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我们理解的才是存在的,我们存在的才是合理的。可是如果你没有能力去超越这些感知,你没有能力去认知那些永恒存在的东西,那也许你就不理解什么叫做知识。


所以当我自己不断去研究的时候,我其实也是深受它的影响。当我们影响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知识有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超越于有形去感知完全未知的东西。所以当我们看未来教育的时候,其实我内心最想感受的东西,就是我们有没有能力让我们的学生不是以已知理解未知,而是有没有以未知创造未知,这是我们超越感知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第二个。



第三,我们能不能高于自我?我们在很多的时候,其实都不断地去理解我们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理想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想,如果从《道德经》看,有老子的启发,他就会告诉你为什么开篇叫“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因为他告诉你说这个道并不是恒定的。为什么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认知当中,我们一定是有能力跟它组合在一个空间当中?是因为这个道并不是一个恒定的道。如果你愿意去跟这个自然做融合,高于你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想法,把你完全放在一个大的空间当中,你的选择、你的行动,以及你的努力,其实就会是一个新的道。


这种重新去设立的道路,重新去建立空间,正是《道德经》给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启示。而这种启示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和知识的场景当中,我们是有能力为我们的学生、为我们自己去创设一个新的场景,而这个场景经你的选择、你的努力,以及你的行动会是一条新路。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知识在未来是一个完全创造社会、完全创造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变量,那么我们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不能够高于自我、能不能够超越感知、能不能主体觉悟?而我从事30多年做老师的身份来讲,我觉得这三样东西完全要由教育去承担它。



我们怎么理解,为什么这是一个我们要选的话题?我一直在想我们人类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自己的。我们就会回到那个时间,那个时间是《荷马史诗》,那是人类与神可以对话的时代,也是人与自然可以共存的时代。那个时代当中你会发现人对自我的认知与对世界的认知都是非常笃定、非常纯粹,也是非常美的。


然后经历了1400多年,我们来到了一个让我们都觉得非常残酷、梦幻,却又无力撕扯和挣扎的地方,就有了但丁和但丁的《神曲》,人经历了1400多年之后进入了非常撕扯的地方,是源于他自我的迷失,所以他看到的是一个恶梦,他需要的是一个幻觉的梦境。


然后我们又继续再走接近500年,我们又会看到了人类再一次想我怎么样去从现实跟现实,和脱离现实之间找一条路,就有了《浮士德》,有了歌德。当歌德和《浮士德》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我们每个人厌倦的知识,想回到现实。但是回到现实的时候又非常的失望,最后《浮士德》说他想回到希腊。他为什么会想回到希腊,回到《荷马史诗》的时候?是因为这时候人类终于理解了什么叫人、什么叫自然、什么叫神。



所以我们当我们不断追溯人对自身认识的时候,我们来到了米利都学派,他告诉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当人类在这个时间清楚地知道他跟世界的关系的时候,他最重要的武器是什么?是纯粹的逻辑寻求了事物的本质,这是智者,人类脱离了混沌。


我想如果我们面向未来,也许这是一条重要的路,也就是我们知道自然,我们知道世界,我们也回顾自己,也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而这一切恰恰就是今天需要再教育和我们自己所要探索的路。


最后一句话,林校长一开始也引了这句话,也是我个人最近常说的一句话。其实我们真的不担心机器像人一样的思考,我们最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的思考。未来教育也许最重要的是恢复人自己认知。谢谢大家。


往期精彩回顾



【NeurIPS100】NeurIPS2019 七篇获奖论文揭晓 入选论文深度分析!

清华蝉联计算机科学AI专业全球冠军,前十院校中国占四所

Nature通讯:科学家兴趣转移愈发频繁,反而对科研生涯愈发不利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登录查看更多
4

相关内容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法政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纽约大学】最新《离散数学》笔记,45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28+阅读 · 2020年5月26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0+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2020新书】如何认真写好的代码和软件,31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63+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简明扼要!Python教程手册,20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7+阅读 · 2020年3月24日
【伯克利】再思考 Transformer中的Batch Normalization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0年3月21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王维嘉:暗知识——机器认知的颠覆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5+阅读 · 2019年3月12日
李飞飞:让机器有分辨事物的“眼睛”
人工智能学家
3+阅读 · 2018年4月13日
人机交互与智能的思考
人工智能学家
9+阅读 · 2018年2月18日
热点|清华才女飙泪谈人工智能:这才是我最大的担心
机器人大讲堂
3+阅读 · 2017年12月4日
Interpretable CNNs for Object Classification
Arxiv
20+阅读 · 2020年3月12日
Revealing the Dark Secrets of BERT
Arxiv
4+阅读 · 2019年9月11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10月24日
Doubly Attentive Transformer Machine Translation
Arxiv
4+阅读 · 2018年7月30日
Arxiv
22+阅读 · 2018年2月14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纽约大学】最新《离散数学》笔记,45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28+阅读 · 2020年5月26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0+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2020新书】如何认真写好的代码和软件,31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63+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简明扼要!Python教程手册,20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7+阅读 · 2020年3月24日
【伯克利】再思考 Transformer中的Batch Normalization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0年3月21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相关论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