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人健在!“两弹一星”勋章授勋20年,请历史记住他们!

2019 年 9 月 18 日 科学网
今天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勋20周年。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如今,20年过去,“两弹一星”元勋仅3人健在。他们是:

王希季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


孙家栋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67年以前,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光召


湖南省长沙市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理论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世界公认他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已经逝世的20位“两弹一星”元勋生卒年月及主要贡献如下:

● 于敏

1926年8月-2019年1月16日

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 朱光亚

1924年12月25日- 2011年2月26日

被誉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 任新民

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

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与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 吴自良

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

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带领团队研制出铀生产关键部件“甲种分离膜”,打破了核垄断。

 

● 陈芳允

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

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我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 陈能宽

1923年5月13日-2016年5月27日

金属物理学家、爆轰物理学家。受命参与原子弹研制中最为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时,他从未接触过炸药,然而,他却不辱使命攻克了世界级技术难题。

 

● 杨嘉墀

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

航天科技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奠基者。

 

●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 屠守锷

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

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开创中国洲际液体弹道式导弹先河。

 

● 黄纬禄

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

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

 

● 程开甲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

 

● 彭桓武

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

中国理论物理学、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奠基人之一。

 

● 王淦昌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 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方案设计者。

 

●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

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人造卫星之父”。

 

● 姚桐斌

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

冶金学和导弹、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 钱骥

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18日

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 郭永怀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

 

● 钱三强

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

“中国原子弹之父”

 

● 王大珩

1915年2月26日 - 2011年7月21日

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两弹一星”元勋是如何从幕后走上台前的?那段尘封的历史如何为世人所知?今年1月1日,《中国科学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两弹一星”元勋从幕后走上台前

作者 | 倪思洁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无人区,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3年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氢弹。又过了3年,1970年4月24日,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接踵而来的好消息,举国沸腾、世界震惊。人们在欢呼的同时,心中也存下了一个问号——是谁创造了这些历史?
 
“是该说的时候了”

1998年12月10日,当时已是85岁高龄的原国务委员张劲夫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社(时称科学时报社)记者刘振坤的独家专访。
 
1999年1月24日,文章以《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访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为题,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新闻》杂志。
 
曾经,中科院是“两弹一星”的研制单位之一,张劲夫回忆的那段历史打开了不少老科学家记忆的闸门。

文章刊发后,不少老科学家给张劲夫打电话、写信,诚恳地希望他谈谈中科院为研制“两弹一星”所作的历史贡献。
 
当时,远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建议张劲夫正式披露中科院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事情,给历史和后人一个交代。
 
“参加研制工作的许多人已经故去,是该说的时候了。”杨振宁说。
 
张劲夫征求了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意见。“披露这段历史,我当然赞成。至于保密问题,我相信你所讲到的多是宏观的,不会涉及太多技术保密问题,更何况时间过去了三四十年,如果需要再谨慎一点,我们可以交给国家有关保密委员会,请他们审看嘛。”路甬祥的这段话让张劲夫下定决心,披露那段事关国防机密的重要历史。
 
尘封的历史终被揭开
 
1999年3月11日和12日,张劲夫再次接受中国科学报社记者的采访,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回顾了那段尘封的往事。
 
这次访谈,被记者整理成了1.6万字的草稿,而后又经过了张劲夫两天两夜的修改补充。
 
最终,这篇文章和《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一起,印成了内部资料,以便广泛地征求意见,路甬祥为这本内部资料写了序言。
 
1999年3月中旬,这份内部资料又被印成了3000册16开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单行本,分送给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部委领导同志和知名科学家,并送国家保密部门进行保密审查。
 
看到资料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该文章非常重视。1999年4月27日下午4时,张劲夫接到了江总书记的电话。电话中,江总书记说:“这段历史不但要让全国人民特别是中青年知道,还要向全世界公布。过去,你们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能够把‘两弹一星’搞出来,很了不起。”
 
当晚,张劲夫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路甬祥,他向路甬祥表达了三个意思:第一,在科学技术内容上有没有出入?请他和老科学家联络一下,尤其原子弹向光亚先生,导弹向钱学森先生请教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修改的意见。第二,保密问题,是不是请有关方面再把把关。第三,里面的人物、事实有没有出入,请还健在的同志看一看。
 
为此,中国科学报社专门组织了由时任总编辑罗荣兴牵头、党委书记刘洪海等参加的班子,新华社时任国内部副主任张锦胜提供具体帮助,共同和各方面进行联络。罗荣兴为文章拟出了《请历史记住他们》的标题。
 
1999年5月1日,路甬祥、张劲夫、新华社时任总编辑南振中等人确认稿件。最终,这段科技史定稿,全文1.3万字。
 
5月5日,新华社将张劲夫的署名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以通稿形式发表。5月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所有大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
 
同一天,《中国科学报》(时称《科学时报》)1至3版以3个整版的篇幅,详尽地发表了此文,尘封30余年的历史郑重公之于世。

23个名字铸成精神标杆
 
1999年8月11日下午,聂荣臻原秘书老周同志告诉记者:“文章发表后,国防科委副主任、聂总(聂荣臻)的女儿聂力同志看到了,她亲自征求劲夫同志的意见,向中央建议为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授勋,并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他们的突出事迹。”
 
9月18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两弹一星”功臣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这一天,中国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在政治和科技上站起来了,被人宰割的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于敏、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郭永怀、钱三强、王大珩。
 
这23个名字终于从幕后走上台前,铸成了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标杆。
 
除了这些走到台前的人之外,还有一大批曾将青春和生命融入“两弹一星”事业的科研人员、管理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指战员……
 
正如《请历史记住他们》所言:“他们靠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为了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他们是‘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请历史记住他们!”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缺失数据统计分析,第三版,462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08+阅读 · 2020年2月28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2019必读的十大深度强化学习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57+阅读 · 2020年1月16日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5+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消失的千人计划
算法与数学之美
13+阅读 · 2019年4月30日
百余位院士入选!中国科协公示一份重要名单
材料科学与工程
11+阅读 · 2018年12月21日
2018年德国汽车产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16+阅读 · 2018年12月1日
“光纤之父”高锟离世,感谢他的贡献
人工智能学家
3+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人工智能】谭铁牛院士:人工智能新动态
产业智能官
8+阅读 · 2018年1月5日
【人工智能】重磅:中国人工智能40年发展简史
产业智能官
7+阅读 · 2017年11月12日
心理学与脑科学:进展、思考和展望
科技导报
9+阅读 · 2017年10月27日
Arxiv
22+阅读 · 2019年11月24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相关资讯
消失的千人计划
算法与数学之美
13+阅读 · 2019年4月30日
百余位院士入选!中国科协公示一份重要名单
材料科学与工程
11+阅读 · 2018年12月21日
2018年德国汽车产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16+阅读 · 2018年12月1日
“光纤之父”高锟离世,感谢他的贡献
人工智能学家
3+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人工智能】谭铁牛院士:人工智能新动态
产业智能官
8+阅读 · 2018年1月5日
【人工智能】重磅:中国人工智能40年发展简史
产业智能官
7+阅读 · 2017年11月12日
心理学与脑科学:进展、思考和展望
科技导报
9+阅读 · 2017年10月27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