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 人在经历过性侵害、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会产生创伤后压力症。其症状包括会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梦,接触相关事物时会有精神或身体上的不适和紧张,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是摧毁相关的事物,认知与感受的突然改变、以及应激状态频发等,《敦刻尔克》中基里安·墨菲饰演的英国军官就因沉船患上PTSD。
十九岁之前,我一直搞不清爷爷为什么很少跟我讲话。后来当我终于知道PTSD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已经挂了。爷爷还有一帮战友,这几个老头虽然健谈,却也变成了嗜酒如命的酒鬼。
比如住在爷爷楼下的杜爷爷,在其85岁高龄时还能每天饮下一斤以上的高度白酒,然后终于在他90岁那年再也认不出他的女儿,时不时还站在马路边对着空气叫骂;还有出席同事的弟弟的儿子的婚礼的老孙头,当时他正满脸笑意的站起身来高举酒杯,结果下一秒酒摔倒滚进桌子底下,脑动脉破裂,没挨到医院就翘了辫子。
我很难说这6个醉鬼加上我爷爷七个人,在那群1950年一同跨过鸭绿江的老乡们中间是算幸运还是不幸,毕竟尽管不幸,但他们仍然活着,而全连剩下的两百多人却都在非常年轻的年纪战死在了朝鲜战场上。
当战死率超过90%,活下来的人是如何活下来的反倒成为迷思,我永远没法知道爷爷和另外6个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正如基里安·墨菲在电影《敦刻尔克》中饰演的被英国老爷爷救起的海军军官,前一晚还在摆渡船上镇定自若,第二天却因为不愿返回敦刻尔克过失杀害前往救援的中学生乔治,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我们只知道他暂时罹患PTSD,但或许像老爷爷所说,他可能“下半辈子都走不出来了”。而在我童年的经验里,酒精似乎是士兵抑制PTSD最廉价且有效的药物。
酒出现于行伍之初,绝不只因为其自我麻痹的功能,毕竟古代战争中干净饮水的补给比现代困难的多,而发酵过的酒不仅比绝大多数水源干净,还可以当作药物和消毒剂使用。
苦艾酒被禁止之前,也不过就是巴黎街头的日常饮品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数十年间,由于烈酒工业的发展而使得酒精饮料更为普及。这也使得民众和政府对于酗酒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满和担忧。除了美国“搞”到宪法高度的禁酒令,法国也曾于1914年禁止苦艾酒。但是随之而来的战争让人的“高尚品格”变得不堪一击。
一战中一名法军士兵像红酒桶敬礼
1914年法国军队开赴前线的时候,士兵每人配发的还是毫无味道的白水。然而一个月之后为了鼓舞士气、消除紧张、增进不同地区士兵间的团结等等原因,士兵们每天都会配发0.5升的葡萄酒。听起来是不是很爽?然而大部分时候“丘八爷”喝到嘴里的可不是现在我们喝的制作精良的红酒,而是一种叫做pinard的低档货色。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plonk,你可以理解成……jb酒!当然,法国战士也不是每天都只能喝低档酒,“逢年过节”也是可以喝到起泡酒和白兰地的,偶尔还有会苹果西打、啤酒等作为调剂。甚至换防之后,还可以在妓院买到干邑。毕竟,天天喝这种听着就不像话的酒,还打个什么仗啊。
一战时流传的一首关于jb酒的“战壕诗歌”。“有的时候你闻起来像石油。你是麻烦,是混沌,暧昧下流……”法语不好请轻拍。
到了二次大战,法国政府很快投降,法国红酒工业的雄厚资源被“元首”希特勒窃为己有,用来供应德军的配给。而法国国内的反抗力量,我猜这些人平时也不少喝,凭借着对故国酒精事业的了如指掌,通过红酒的生产和运输来预判希特勒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并把情报传递给海峡对岸的英国人。听起来是不是很法式浪漫?(或者是法式幽默?)
而法国的对头德国,在酒精配发上也不遑多让。由于一战时期德意志帝国境内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德军在酒精饮料的配发上不尽相同。来自巴伐利亚地区的士兵主要配发啤酒,而来自普鲁士和莱茵兰地区的士兵则配发他们更习惯饮用的葡萄酒。个别地区还会配发白兰地或荷兰金酒。总的来说,每个士兵每日配发0.5升啤酒,0.25升葡萄酒或者是125ml白兰地或者荷兰金酒。当然,这是在战争初期补给正常的情况下。当战争后期每天吃土豆吃的要得上土豆病的时候,可没有余粮来酿酒哇。
从一战开始英国陆军士兵就能获得朗姆酒配给,不过哪怕到二战都只有在圣诞节这样的日子才能喝到啤酒或者威士忌。
德国士兵的情况则略微产生了一些变化:因为讨厌的希特勒不仅对外宣传说自己只吃素食,而且烟酒不沾。
相比于躲在衣柜调鸡尾酒的罗斯福和每天喝一升白兰地的丘吉尔,元首显然被吹捧成了一位道德完人,为了向元首表达敬意,SS第12“阿道夫·希特勒”青年装甲师将常规配给的烟草全部以糖果代替,酒精饮料则以牛奶代替。
其实希特勒并非从来不喝酒,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就曾因为喝酒搞丢了毕业照,啤酒馆政变被抓之后在狱中每天还喝两罐啤酒。尽管如此,元首本人对于士兵饮酒还是亲口说过:“I expect thatmembers of the Wehrmacht who allow themselves to be tempted to engage incriminal acts as a result of alcohol abuse will be severely punished.”(等等,元首好像不会说英文,所以他的德文原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那些一喝酒就喝大了胡逼作的德军士兵要狠狠地处罚!”)
哎,酒精的力量固然大,但意识形态的控制显然更胜一筹。
关于希特勒喝酒这件事,一位中国酒客曾经与这位战争狂人发生过一段趣闻:
“1932年7月31日,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再次获胜,夺得320个席位,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希特勒及部分纳粹党头目兴致勃勃地应邀出席有各国驻德使节参加的大型宴会。轮到给中国公使刘文岛敬酒时,狂妄自大的希特勒不给刘文岛敬酒。希特勒此举,使自尊心极强的刘文岛深受刺激。他端起酒杯主动给希特勒敬酒。希特勒见刘文岛来敬酒,十分轻蔑,两人各不相让,喝到最后,希特勒一头栽倒在地。据希特勒的部下说,直到第二天上午,希特勒还未完全醒过来。”
反正对于普通士兵而言,酒精也是PTSD病人自我医治的“绝佳药物”,它可以帮助你入睡、让你不再清醒,忘记痛苦的回忆。而当酒精进入大脑,还会在脑的特定部位、伏隔核神经元里发挥作用:引发伏隔核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大概你们都知道是什么。“爱情激素”,让你觉得爽。
但人体对酒精很快就会产生耐受,想要获得相同计量的“爽”,你得喝更多的酒。
PTSD患者比常人有更高的酗酒风险。而酗酒者中高达八成患有PTSD或抑郁症中的一种。据美国PTSD中心统计,高达四分之三的暴力创伤事件的幸存者存在酗酒问题。向PTSD中心寻求治疗的越战老兵中,60%-80%的人存在饮酒过量。65岁以上的同时存在酗酒问题的PTSD患者,有着非常高的自杀率。
而在传说之中,当美苏部队会师易北河的时候,大量酒精饮料也被秘运往希特勒的官邸,进入生命尾声的元首从此刻开始,也同样进入了每天酩酊大醉的生活。
当你面对一场打不赢的战争,除了投降,恐怕也只能像个普通PTSD患者那样喝个烂醉然后自杀吧。
↑↑点击上图订阅《威士忌·我说你喝》↑↑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松果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