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从未停止:要让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水稻

2018 年 10 月 16 日 中国生物技术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视觉中国 资料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说,让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

他一生追求的两大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面对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带着质疑精神,开始了他对杂交水稻的创新和研究。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对水稻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他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已经不满足吃饱,还要吃好。我们既要高产,也要优质。”


过浏阳河,随着一条蜿蜒小路,抵达与市区喧嚣截然不同的宁静世界,这里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月20日上午,在挂着巨幅金黄色稻穗照片的会客室里,我们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当天,穿着一件蓝色格子上衣,搭配西裤的他,与记者聊起了是否考虑休息的话题。他说:“休息就会没有事做,没有事做变老年痴呆症就麻烦了。”在场的人都被这番话给逗笑了。


如今,年近九旬的袁隆平最开心的事情还是下田。事实上,如果追溯杂交水稻的诞生过程你会发现,杂交水稻的成功与袁隆平坚持科学探索、迎难而上的创新奋斗精神,和“让更多人吃饱饭”的愿景息息相关。


探索“禁区”,不囿于现存结论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经历过饥荒,于是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在当天的采访中,他和记者说起粮食的珍贵,“上个世纪60年代闹过饥荒,吃顿饱饭不容易。一个金元宝还换不了两个馒头,粮食是宝中之宝”。


事实上,在袁隆平将目光投向杂交水稻这一领域时,横在他面前的是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对这一“禁区”抱有怀疑,进而观察、实验、探索,找到了改变全人类粮食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


1964年稻子抽穗的季节,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寻到不育野生稻,并命名为“野败”;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成功;再到1995年,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取得突破进展;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


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使饥饿的威胁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或许袁隆平不是第一个见到异型稻株的人,却是第一个找到其本质规律的人。他曾说过,“要说杂交水稻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的话,那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


不断“攀登”,一直没有“心满意足”


从最初的寻找探索,到成立科研小组带头攻关,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再到两系法、超级稻……看似顺利的过程,实际上并不容易。


除了饱尝“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酸甜苦辣,在几十年的科研道路上,袁隆平还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他的试验田。1970年,在云南袁隆平和助手遇上了大地震,要求全部人员撤离,但他们不肯走,搭了个棚子守着试验田。


“在人的控制下,事物总是向美好发展的。”袁隆平对记者说。这样的想法或许是这位“农民科学家”始终没有停下自己探索脚步的原因之一。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在2017年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曾说,“他似乎从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耄耋老人,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创新欲望。”


辛业芸还记得,2000年以前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攻关第一期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目标时,袁隆平面对满堂媒体说,“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就心满意足了。”4年后,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二期目标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提前实现,袁老又对着媒体说,“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就心满意足了。”


现在,袁隆平“心满意足”了吗?恐怕还没有。


近日,云南省个旧市的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1152.3公斤,刷新了平均亩产新高,最高亩产达1209.5公斤。“个别丘块达到了18吨(1200公斤)。”袁隆平笑着说,“亩产1000公斤只打80分,1100公斤打90分,1200公斤才是满分。”


如今的袁隆平还保持着“勇攀高峰”的动力,在超级杂交稻向亩产18吨冲刺的同时,他还在推动海水稻的研制和第三代杂交稻的研究。“第三代杂交稻有三系和两系的优点,也克服了三系和两系的弱点。”他介绍,现在要成立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它的研究一旦突破,将挑起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


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说。


禾下乘凉是他曾做过的梦。“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在稻穗下面乘凉。”他向记者描述梦中的场景,也是袁隆平对于高产的理想追求。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内心的期盼。“全球有1亿6千万公顷稻田,如果全球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每公顷产2吨,每年可以增长1亿6千万吨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他说。


而这样的期待,或许又是一场攻坚战。去年4月,袁隆平曾公开发表文章,在文章里他写道:“我的毕生追求就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只有永不满足,不断创新,我们才能有新的动力,新的收获。”


尽管袁隆平已有88岁高龄,但他似乎没有考虑退休的问题。事实上,在当天接


受采访之前,他还在修改即将要发表的论文。“要有事做,要有爱好,我如果不工作得了老年痴呆就麻烦了。现在我加减乘除还能算得出来。”袁隆平开玩笑道。


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装着全球的粮食安全,但袁隆平的世界又很小,小到只有他试验田里的水稻。一天内袁隆平要去田里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说,他的职业是搞水稻,让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


“既要高产,也要优质”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已经不满足吃饱,还要吃好。我们既要高产,也要优质。”袁隆平说,但他有一个原则,绝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


过去有过“高产和优质是矛盾的,高产不能优质,优质不能高产”的说法,对此,袁隆平却认为,这是片面的,“高产和优质是有矛盾,但不是对抗性的矛盾,难度大”。


他认为,高产是第一位的,要在高产下面求优质,“片面地只讲高产不讲优质不行,只讲优质不讲高产更不行”。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近期热文TOP15(统计周期:2017.2.1-2017.12.20)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1、补牙或将成为历史?

2、科学你慢慢学,中医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学告诉你应该多久洗一次澡

4、新证据:喝咖啡能延长寿命! 

5、据说,这是生物医学硕士博士生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6、一顿早餐到底有多重要?
7、情商也是把双刃剑!高情商或让你更脆弱
8、施一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
9、“科学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风险
10、睡眠科学家揭示出8种睡好觉的秘诀

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转

12、每周两半小时,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使你更长寿

13、喝醉以后,你以为睡一觉就没事儿了?!

14、仰卧起坐等或将成为延寿运动? 

15、冥想、瑜伽、太极等不仅能够改善身心健康...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020年3月6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0+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2+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印度首次挑战登月告败,一步之遥≈多大差距?
人工智能学家
4+阅读 · 2019年9月7日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发展路线政策及示范环境研究
消失的千人计划
新智元
24+阅读 · 2019年4月27日
浅谈外泌体抑制剂——鞘磷脂酶抑制剂GW4869
外泌体之家
8+阅读 · 2018年12月19日
AI情绪识别技术背后:一场悄然来袭的“暴政”
大数据文摘
7+阅读 · 2018年10月11日
排查中国千人计划学者,美对华科技限制再次升级
算法与数学之美
6+阅读 · 2018年9月19日
Arxiv
15+阅读 · 2019年9月11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10月24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印度首次挑战登月告败,一步之遥≈多大差距?
人工智能学家
4+阅读 · 2019年9月7日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发展路线政策及示范环境研究
消失的千人计划
新智元
24+阅读 · 2019年4月27日
浅谈外泌体抑制剂——鞘磷脂酶抑制剂GW4869
外泌体之家
8+阅读 · 2018年12月19日
AI情绪识别技术背后:一场悄然来袭的“暴政”
大数据文摘
7+阅读 · 2018年10月11日
排查中国千人计划学者,美对华科技限制再次升级
算法与数学之美
6+阅读 · 2018年9月19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