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计算机学会”轻松订阅!
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8年第7期
本期有两篇文章介绍了我国青年科学家的出色成果和成功经验,一篇是上海财经大学陆品燕教授谈创建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的理念,另一篇是浙江大学徐文渊教授谈发现海豚音攻击的幕后故事,读后心情难以平静,引发许多联想。他们两位只是我国众多青年科学家的代表,这两个案例透射出喜人的信息:我国一流的青年科学家是好样的。我为我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点赞!
回想30年前我刚从美国留学回国时,国内鲜有学者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大学和研究所里很多科研人员甚至看不懂本专业IEEE Transaction的论文。如今计算机视觉等顶级国际会议上一半左右的论文有华人署名,许多会议的最佳论文落在中国学者头上,真是今非昔比,换了人间。
一个财经大学两年内就冒出一个世界知名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读完陆品燕教授的文章,可以感受到追求卓越的理想主义情怀有多么大的力量。陆教授讲了“三个平衡”的发展理念,我印象最深的是理想与务实的平衡。他在回答为什么从微软亚洲研究院转向上海财经大学就职的问题时说:“上财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务实的态度很完美地契合了我自己的梦想”。中国计算机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学者不止陆品燕一个,中国比上海财大基础更好的计算机学院比比皆是,理应有更多的计算机学院冲向世界一流。
有人说理论计算机科学有特殊性,如果既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又要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做出源头性的贡献就难了。浙江大学徐文渊教授给了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我感到由衷高兴的不只是她们获得了信息安全领域最高水平国际会议ACM CCS的最佳论文奖,而是她们发现了一类新型的模拟态攻击,提升了整个智能语音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我国计算机领域发表的论文成千上万,但真正能称得上“发现”的寥寥无几。徐教授在文章末尾用了一句很朴素的话做总结:“科学研究应该接点儿地气。”这句话说出了做技术研究的真谛。
从上海财大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采取什么奇招。十几年前上财就已实行常任轨制度(tenure track),人才的引进上特别注重国际同行的评价,并不看重资历和国内的各种“帽子”。让人才引人才,形成“接力引进”效应。不追逐大项目、大奖项,不注重第一作者,不忙碌于申项目、填表格、拉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国际一流大学普遍采取的措施。
在国内人才奇缺的时候,政府部门采取“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等办法吸引人才是必要的。现在政府出面戴“人才帽子”的历史作用已经完成,应该回归各用人单位自主招聘人才的常态。如果一个大学自己不具备识别一流人才的能力,要根据政府部门戴的帽子来决定是否聘用或晋级,肯定办不成一流大学。如果政府部门现在能果断决定取消各种人才帽子,同时大幅度减少各种科技成果奖项,正本清源,让“爱科学”的理想主义情怀发扬光大,可能比多设几个重点专项更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作者介绍
李国杰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CCF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CCF推荐
【精品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