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博士是如何阅读的:这是我的厚积薄发之路

2021 年 11 月 28 日 少数派
 文科博士生眼里的资料管理、阅读和笔记系统  中我介绍了我的笔记系统的搭建,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进行操作呢?这次我想就阅读和写读书笔记的阶段,分享一下个人的经验。
读书习惯的养成
作为研究者,每天读书写作搞研究就是本职工作了,然而想要维持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可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尤其在状态不好时,长时间没有产出时,被研究内容折磨地头秃时……我想如果作为纯粹作为兴趣爱好的读书学习,可能更容易坚持吧,但却可能更难达到更高深度和更大强度。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大意义,却难以持之以恒呢?《掌控习惯》(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James Clear, 2018)这本书告诉我们是时候正视作为一个普通人类的好逸恶劳,好易恶难的本性,这样才能通过策略来帮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是:设置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小任务难度以降低阻力等。
这些建议应该如何运用到读书学习这件事上呢?我的方法是:
  1. 将读书学习的任务切分为一两个小时内可以完成的小任务。譬如在内容上将一本书切分成章节,每个章节是一个任务;在过程上切分读书、做笔记、整理复习等步骤,每个步骤是单独的任务。eg:阅读《xx》书 xx 章;整理《xx》书 xx 章笔记;复习并总结《xx》书 xx 章。
  2. 根据任务的性质,为每个任务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3. 为每个任务分配时间,根据日程为每天分配任务。至少分配并完成一个,对此进行打卡记录,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我们先从环境设置讲起。
物理环境
娱乐性质的小说、how to books 的阅读是只要有书,在哪里都可以阅读,甚至不需要读完记住,更不需要做笔记。
这里我要说的是对于有一定难度和价值,要进行全神贯注阅读,读完后需要彻底理解并梳理,甚至记下来的书籍的阅读。
对我而言,要提升阅读效率一定离不开设备的加持。为了更舒适、更高效的阅读,我为自己准备了三张书桌来应对不同的场景。
  • 书桌一:上午的阅读时间

  • 书桌二:晚上的阅读时间

  • 书桌三:正经八百的工作台

书桌一和书桌二基本逻辑一致,都应用于第一遍精读。
如前所述,我是将一本书分为不同章节来阅读的,尤其对于文科的研究,每一章基本等同于一篇单独的论文,一本书没必要从头到尾读完,只要选择需要的即可。在浏览过目录,通读序言和结尾后,我会大体决定要精读的章节或文章。一般而言,我读的一篇论文或章节大概 20-60 页的样子。
在第一遍精读时,我希望能尽量减少干扰,专注而沉浸地阅读,跟随作者的论证逻辑去畅游作者的思想世界。但是,与此同时,在阅读时不免会冒出一些灵光一闪的想法,尤其是对自己有所启发的点子。这些点子稍纵即逝,这时宁可打断阅读流也要尽量捕捉到它们。有时文章内容过于难懂或者信息量太大时,我甚至会读完一节乃至一页就写上一条概括作者表达内容的笔记。而对于难度适中的文章,则会通读完之后,再做笔记。对于信息量较少的简单文章,可能只要对整篇文章写上一段评论或感想即可。
应对上述需求,书桌设置都尽量维持简洁。我喜欢电子笔记,所以要包括最低限度的书,电脑(iPad),键盘即可。如果阅读的是电子书,阅读的媒介会从纸质书换为 iPad 或者电纸书。但基本构造类似。像这样:
对于重要的文章,我是倾向于扫描成电子版阅读的。图中的电纸书设备是 BOOX Note 2 ,我已经了用了一年了。我还为它配上了 Lamy 的电纸书用笔,方便划线。又在亚马逊买了个便宜的安卓设备用遥控器,可以远程翻页。
而捕捉笔记之所以选择 iPad 以及没有实体方向键的机械键盘(我用的是 Razer Huntsman Mini,可以通过双向 Type-C 数据线连接电脑或 iPad,甚至 BOOX)来记录笔记恰恰是看上它们「不方便编辑」这个「优点」。因为 Fleeting Note 只要简单的记录即可,不需要编辑,不需要追求完美。同样的逻辑也适合于写作初稿。减少无关的选择项,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进入心流状态。
书桌一在工作用的书房,是一个相对而言有仪式的阅读;书桌二则可以在任何地方,譬如阳台,譬如卧室床上。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书籍类型,以及不同的时间和心情选择地点,一天也可能多次更换场所,因为环境的变化会带给人新鲜的刺激,有助于精力恢复(参见桦泽紫苑《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
书桌三则是正式的工作台。这是为了方便整理笔记、复习笔记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编辑工作,还是在电脑、显示屏、全键盘乃至话筒的加持下才更加高效。
以上介绍了我在家中给自己设置的适宜于阅读的物理环境,也介绍了一些硬件设备。当然,设备都只是工具而已,能切实符合自己的需求,带来方便和幸福感的工具都是好工具。重点是让工具切合自己的使用场景,融入自己的系统中去。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我使用软件工具。
软件环境
电子化的阅读和笔记自然离不开各种软件。在  这篇文章  中我曾详细介绍过我使用的软件。它们依旧是我的心头好。不过,这几个月里,有不少朋友给我介绍了新的软件,且各种软件都有不小的更新,我也在一定程度更新了我的 Workflow。
简而言之,对于阅读过程是「减法」式的更新,而对于笔记过程则是「加法」和「归一」式的更新。
  1. 对于我的研究主题非直接相关,或者参考价值不是特别高的文献,我不会再花时间把它们都扫描成电子版,而是直接在纸质书籍上阅读,并在笔记上记录版权信息和相应页码;
  2. 对于 Mac 和 iPad 上电子版文献的阅读,我减少了各种阅读软件的使用频率,而优先使用 DEVONthink 和 DEVONthink To Go 3 进行;
  3. 对于笔记记录我仍旧归总于 Obsidian,但是在归总之前,适用不同的场景,搭配使用不同软件,着重优化了记录的便利度。

这里,我想首先着重介绍一下第二点,DEVONthink。

DEVONthink to Go 3

原本,我主要依靠 Mac 上的 DEVONthink 作为我的管理站,而阅读电子文献则要在借用其他的 App,读完后再汇总回管理站。如今,得益于 iOS 版 DEVONthink To Go 3 的发布,这使得 DEVONthink 在 iPad 上真正具有可用性,因而给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我选择它作为我的主要阅读器的理由如下:
  1. Mac 版和 iOS 版的软件间可以通过 local sync 同步,保证文献库在两者之间同步的同时,节省了网盘容量的费用。而 iOS 版自带的阅读器的标注效果符合我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做到文献管理和阅读 All in One。这一点优于 MarginNote。(我至今捉摸不透如果不用 iCloud ,那么导入 MarginNote 的文件被储存在哪里,如果有知道的小伙伴请赐教。)
  2. 夜间模式下,PDF 背景也自动变成黑色,这一点优于 Highlights 和 LiquidText。
  3. 魔术棒划线可以自动变成直线。
  4. 最最重要的一点:高亮和标注的笔记内容可以直接导出为带页码链接的 Markdown 文本。有了这个功能就完全不需要每月付费的 Highlights App 了。(实践中发现日语竖排版的高亮有点问题,不过就我而言,我认为除了日后要用的引文之外,最好用自己的话记笔记,而非导出大量高亮,因此可以用划线代替。)

其他的阅读媒介和 Fleeting Notes 捕捉

基于上述原因,DEVONthink To Go 3 成为了我目前的主要文献阅读工具。当然我指的是和研究相关的精读文献。至于一些休闲类书籍,我在用微信读书(BOOX 上也有墨水屏版)。这类书籍我秉承只高亮重点部分,最后导出高亮,加上总结即可的原则进行阅读,很多书其实是靠做家务时听书听完的。
当然,我并没有完全抛弃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t。我依旧用前者读大部头的英文书籍,用后者做多篇论文的主题式阅读。
对于纸质书或者 BOOX 上的阅读,我除了会随手划线之外,也会边读边打开 iPad 上的 Drafts 5 进行记录,这个软件的免费版就足够用。重点在于方便,每次记录一条,而后可以汇总成一个笔记导出为 .md 格式的文件直接保存到 Obsidian 的收件箱中。手边连 iPad 都没有时,我会用手机上的 Drafts 5,或者 flomo 的微信客户端记录。最终这些笔记都会进入 Obsidian 等待进一步的加工。
阅读和整理笔记的步骤
以下,在介绍笔记软件之前,我想以对我来说最常见的阅读场景为例,介绍一下我的阅读和笔记流程。
一篇密度很高的学术文章吸收起来可能没那么容易,以下的步骤或许可以帮你高效整理吸收。
  • Step 1:在 iPad 上用 DEVONthink To Go 进行阅读,高亮文章结构性内容,和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内容。这时注重阅读的连贯性。如果有点子怕忘记,就可以随手加入一条 Fleeting Note。

  • Step 2:读完全文后复习总结高亮部分。集中于理解当下的阅读内容时很难同时记住前面的内容,读完了可能对文章的结构并不清晰。这时从头回顾,只看高亮,用自己的话总结结构框架。

  • Step 3:打开电脑,PDF 文件已经被自动同步了,在 Mac 版的 DEVONthink 中提取自己做的标注笔记为 Markdown 文件,并转移到 Obsidian 中,这时就形成了笔记初稿。具体做法是:Tools → Summarize Highlights → As Markdown。这时会形成一个新的 md 文件。可以看到,软件自动形成页码和链接。将它发送到 Obsidian 中即可。

  • Step 4:添加书目信息,梳理笔记,梳理文章逻辑结构,区分作者的主张和自己的 Idea。这样下来对这个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

  • Step 5:隔几天之后重新打开这个笔记,复习,高亮笔记重点,然后在最上面的写下自己的简要总结和感想。
  • Step 6:为笔记添加关联笔记,链接到相关研究或者自己的 Permanent Notes。笔记中可以单独抽出利用的引文或内容及评论可以利用 Note Refactor 这个插件将内容提取为一个单独的文献笔记。注意区分自己的 Idea 笔记和文献笔记,我的方法是新笔记命名时,自己的 Idea 笔记前加 🌱,文献笔记前加上 📃,这样一目了然。写文章运用时不会误把他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发现。
  • Step 7:可以为笔记添加下次复习的时间,或者依靠下次写相关笔记时进行关联的步骤进行复习,抑或听天由命地靠 Random Note 插件玩耍,期待下次相遇。

P.S.:如果电子书籍是用 DEVONthink To Go 3 以外的媒介阅读的,读过的材料上可能只有划线和简单的几个字。这时我会用老方法,同时打开 DEVONthink 中的 PDF 和 Obsidian,边回顾边用语音输入法进行总结,作出文章的结构式笔记,然后再把之前做的 Fleeting Notes 笔记插进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读书笔记。为了方便插入 Page Link 和引用文,我使用 Keysmith,Alfred 3 和 Obsidian 中的 Workbench 插件联动,通过快捷键,一键复制插入。(不会插入视频,这个如果有人有兴趣,我有机会再写教程。)
我的读书笔记是什么样的?
如前所述,读书时是否要做笔记,笔记做得精细度如何是因阅读材料的难易和价值而有所不同的。所谓难易和价值也是相对个人而言的判断基准。如果阅读的内容对自己而言是全新的领域,那么必然知识的盲点会更多,这时还在初始的学习阶段,笔记不防更加细致一点。一旦对某个领域熟悉起来,那么阅读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关注点也会跳过常识,去关注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和问题点何在。这时也就慢慢进入研究的阶段了。
这两年关于笔记方法的文章和书籍层出不穷。譬如卡片盒笔记法,渐进式阅读,Evergreen Note 等等。其实都具有相通之处,可以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利用即可。

笔记的精细度和精简度

譬如卡片盒笔记法要求笔记的原子化,也即,每条笔记尽量简短,一条笔记只记录一个知识点或想法。然而我在读书做笔记时更喜欢整体性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因此不喜欢把笔记作成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卡片。因此有时读书笔记会长的惊人。譬如这篇笔记有一万八千个字。
这当然也无妨。这是因为:
  1. 在 Obsidian 中不但有页面引用,也有块引用,节引用,因此完全不妨碍在新笔记中按照不同的粒度进行使用。

  2. 对阅读材料的把握会因阅读者的知识水平和问题关心不同而不同。相信大家都经验过,一篇读过的文章在第一次读时没什么感受,时隔几年再次读时,却惊为天人。由于在于学习初期,对领域的理解不足,很难说一次阅读就能摘选出日后的自己也觉得是精华的东西。那不妨在初期把笔记做得精细一点,不要丢失太多上下文,尽量保留作者的逻辑脉络。这样的笔记才是日后真正能帮助自己的笔记。

  3. 我读的书大多是日语文献,即使日语水平再高也不如读中文快。对于花工夫精读下来的文章,不详细记录有点可惜。而一旦记录了,意味着我今后基本上可以依靠笔记,如果需要追溯原文时,则可以通过前述的 DEVONthink 中的 Page Link 简单跳转。

  4. 笔记并不是一次做完就扔进仓库再也不看的东西,而是要在不断地复习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可以在复习时,发现其中某一处内容可以分离出单独的笔记时,可以在那时再将它摘出,这样在原文处的结构也不会被打破。
  5. 综上所述,阅读好的文章,在笔记的精细度和精简度发生冲突时,我会有限保证精细度。因为精简度可以在日后的深加工中进行弥补,而精细度在一开始丧失了,除非重新花时间阅读原文,否则是不能弥补的。

笔记的层级

渐进式阅读的方法提出笔记可以有多个层级,这一点我完全将它吸收到我的笔记系统中了。譬如下图左右是同一篇笔记,左边是从微信读书中直接导出的高亮。在第一遍整理中,我将它用小标题进行归纳,然后进行高亮。第二遍复习时为在文章上方添加简短的要约和自己的评论,像右边展示地那样。
一个笔记在笔记系统的是有上下文的。
  • 我为读过的书们做了目录,书籍页也有各章的目录。这是某一个笔记的父级笔记。向下图这样:

  • 一个笔记中可能又相关链接,这是它的兄弟姐妹平级笔记。
  • 一个笔记中摘取出的新笔记,这是它的子笔记。

这样,笔记系统中的笔记们可以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结语
我开始探索并使用上述的方法和各种软件是从去年开始的,这个过程中读过的 How to Books 和文章也都在帮我不断改进。使用这样的方法一年来,肉眼可见我读过的书越来越多,笔记越攒越多,小的想法慢慢朝着一个大的想法的在形成中。不禁感叹,如果我五年前,十年前已经知道了这些方法,那么今天的我是不是已经是个学术大牛了?(一笑)当然,俗话说得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人就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成长起来的。而且,掌握方法本身没什么困难,困难的是能否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持之以恒地坚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笔记带给我的帮助。因为人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读博路上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来自学术上的,而是来自心理上的,尤其是对于一个研究思想史的文科博士来说,因此出成果往往要厚积才能薄发,这意味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都不一定有大的突破。在这个孤独的探索旅程上,笔记是不断与我对话的伙伴。看着这些笔记的增加,让我知道渡过的一年时光没有荒废,是切实留下痕迹的,它们带给我巨大的安心感,让我可以更加踏实地走下去。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经验分享帖,是就我个人的情况,对我现阶段的读书做笔记的过程进行一个整理,并不代表文科生读书的一般状况。自从上次的征文文章发出来后,我收到了很多的正面反馈和许多宝贵的建议,这篇文章里谈到的读书笔记系统的升级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在此表示感谢。仍旧希望这个文章对于读者有些许帮助,也希望抛砖引玉,能在少数派看到更多的经验分享~
原文链接:https://sspai.com/post/70012
作者:chyixian
责编:北鸮
/ 更多热门文章 /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专知会员服务
107+阅读 · 2021年7月18日
最新最全最详细中文版-《迁移学习简明手册》pdf分享
专知会员服务
100+阅读 · 2020年9月25日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书籍教学课件开放下载
专知会员服务
138+阅读 · 2020年7月27日
专知会员服务
145+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人生商业模式:如何过好这一生?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3月8日
如何有效并快速地阅读一篇AI论文?
THU数据派
0+阅读 · 2021年12月27日
一位女博士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的那五年
AI前线
0+阅读 · 2021年12月17日
我不建议你写文案太舒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0月17日
两个月,刷了八千篇Arxiv,我发现……
夕小瑶的卖萌屋
0+阅读 · 2021年7月22日
如何撰写优秀科研论文【附112页文章下载】
麻省理工学院给研究生的文献阅读方法,简单高效!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18+阅读 · 2019年9月8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1年3月31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9日
Risk and optimal policies in bandit experiments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8日
Arxiv
17+阅读 · 2022年1月11日
Arxiv
17+阅读 · 2021年1月21日
Arxiv
20+阅读 · 2020年6月8日
Arxiv
22+阅读 · 2018年2月14日
Arxiv
20+阅读 · 2018年1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人生商业模式:如何过好这一生?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3月8日
如何有效并快速地阅读一篇AI论文?
THU数据派
0+阅读 · 2021年12月27日
一位女博士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的那五年
AI前线
0+阅读 · 2021年12月17日
我不建议你写文案太舒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0月17日
两个月,刷了八千篇Arxiv,我发现……
夕小瑶的卖萌屋
0+阅读 · 2021年7月22日
如何撰写优秀科研论文【附112页文章下载】
麻省理工学院给研究生的文献阅读方法,简单高效!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18+阅读 · 2019年9月8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1年3月31日
相关论文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9日
Risk and optimal policies in bandit experiments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8日
Arxiv
17+阅读 · 2022年1月11日
Arxiv
17+阅读 · 2021年1月21日
Arxiv
20+阅读 · 2020年6月8日
Arxiv
22+阅读 · 2018年2月14日
Arxiv
20+阅读 · 2018年1月17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