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法拉第说过:“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扫地机器人火遍全球;京东全流程无人仓亮相;德国KUKA机器人正在农场养鸡、收菜……
“机器人”(Robot)源于斯拉夫语robota,意为“强制劳动者”,用它来描述大多数机器人是十分贴切的。绝大多数机器人都是用来从事枯燥、危险、困难并且繁重的重复性工作的,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作中被解放出来。
机器人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纵向上,机器人的种类越来越多;横向上,应用面越来越宽。
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新松攻克了机器人控制核心算法,并将其不断优化升级。这款SIRC 2.0控制器是高度集成的,可以直接对接激光、视觉、力觉等传感器,可实现感知智能。搭配强悍的处理器,融合WR Linux操作系统,满足CLASS A标准,优秀的扩展性及通用性,可为机器人带来工业级的实时性、稳定性、适应性。
从近些年各公司推出的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机器人工艺的进步叠加大数据、深度学习的推进,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无限可能。
今年“互联网+”博览会上,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与华数机器人联合研发出华数HSR-BR6双螺旋系列机器人,实现了传统机器人结构的突破创新,传统工业机器人轻量化、交互性强的协作机器人成为机器人发展趋势之一。KUKA的智能型工业助手LBR iiwa、ABB的双臂协作机器人YuMi、FANUC的CR-7iA等在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更新下,仿生物特征更加明显。
“互联网+”对于机器人而言,搭建了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设备间实现交互的桥梁。作为“互联网+”核心的数据,则能在图像处理、传感、语音交互等让更多场景通过“互联网+”实现。
随着国外科幻电影的风靡,有人对未来将面临的“机器人世界”抱有怀疑,有科学家开始警告:人工智能将毁灭人类。物理学家霍金表示:“工厂的自动化已经在消灭传统制造业中的某些工作机会。AI的崛起可能将丧失工作岗位的危险扩大到中产阶级当中,而只有那些最关注人性、具有创造力的或管理型的岗位才能留存。”
机器人不会出错,没有好奇心,这也意味着其不具有创造性。人类一直在“试错”和好奇心作用下不断进化,而进化的动力便是生存,这种动力深深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应该让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依赖它。
如今,机器人产业尚未完全整合、细化,任何一家后来者都有迎头赶上,弯道超车的机会,但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中,产业竞争会日趋激烈,机器人企业应紧抓机遇,不断完善自身“内功”,只有在新一代机器人产业平滑演进升级中不掉队,才有机会在不久的未来称霸市场、傲视群雄。
☞来源:ciweek互联网周刊
往期回顾|003讲中民国际资本执行董事刘国清-数字化工厂与人工智能
往期回顾|005讲甘中学——从智能工业机器人到智慧工业机器人
往期回顾|006讲长江学者王树新——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往期回顾|007讲哈工大教授杜志江——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研究体会
往期回顾|008讲80后博导齐俊桐--无人机智能控制前沿技术
一堂课下潜深海7000米!揭秘罕见黑暗生物链+蛟龙号“龙脑”
意向合作,文章转载, 均可联系堂博士电话:13810423387(同微信)。
以上需求均可联系微信:35735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