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黄铁军专访:“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8个月做了哪些事?

2018 年 3 月 28 日 德先生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AI科技评论”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这可以认为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表明了我国正式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


为了配合《规划》的实施和落地,2017年7月23日,由高文院士、潘云鹤院士、黄铁军教授等带头,上百家单位发起,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其中潘云鹤院士担任名誉理事长和专家委员会主任,高文院士任联盟理事长,黄铁军教授担任秘书长。联盟发起成员单位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中兴、京东集团、传化集团、科大讯飞、联想、商汤、地平线机器人、硬蛋科技、雷锋网等企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深行资本、将门投资等投资机构。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在京召开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重大科技项目的启动,则标志着我国将正式推进和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联盟」作为重大项目支撑单位出席了该次启动会,黄铁军教授代表联盟进行了发言。在报告中,他将联盟的工作部署概括为「一体两翼」。所谓「一体」即指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两翼」中的左翼为以专家为主体的多个工作组,包括标准工作组、知识产权工作组、投融资工作组等;右翼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推进组,目的是深化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例如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政府、智能教育等。


随后在2017年12月3日,「联盟」在长沙召开了第二次理事会及会员大会。此次会议中,「联盟」发布了三大重磅规划,分别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燎原计划」(简称「燎原计划」)、成立投融资工作组以及设立新一代人工智能母基金、筹备新一代人工智能联盟智库——中国AI名人堂。其中联盟秘书长黄铁军将主要负责「燎原计划」,联盟联合秘书长张伟民负责「AI母基金」,联盟联合秘书长李世鹏负责「中国AI名人堂」。


据黄铁军教授介绍,在数十位专家委员会、数十位委员以及十多家理事单位共同的推进下,联盟已经基本完成了体制的建设,成立了多个工作推进组,制定了人工智能平台开源许可证,「燎原计划」、「AI母基金」和「AI名人堂」的工作也都在持续进行。


作为工作的一个节点,联盟将于2018年3月30日至31日在深圳举办AITech(2018年国际智能科技峰会)。这次峰会的内容将包括:


一系列专家报告。包括两个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具体内容请参考「论坛议程」。


联盟工作内容发布。例如在会议将公布「启智开源许可证1.0」、双创工作推进组的成立、一些签约等。


搭建企业与地方政府交流的桥梁。对于企业(无论是AI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这都将是一次难得的与众多AI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


黄铁军教授认为,2018年将成为启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真正大规模实践的一年。


学者简介

北京大学黄铁军教授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起草工作主要参与者之一,同时担任「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职务,积极推动着《规划》的实施和落地。


以下为与黄铁军教授的对话,为方便阅读稍有编辑。

问:黄老师,请问联盟自身的定位是什么?


黄铁军:联盟在去年成立,它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这两个政府的重要工作。


《规划》是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级的规划。围绕规划,各个地方、行业都在开展自身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行动。这是一个全国性的任务,在全世界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联盟要支撑这个规划未来15年左右的实施,落实规划就必须跟地方、产业、研究各环节建立广泛的关系,打通各环节之间不畅通的地方,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协作的体系。这是宏观层面。


为了落实《规划》,11月15日科技部启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这个项目也将持续15年左右。在落地这个重大科技项目上,政府有其自身的一套对项目和经费严格的管理体制。但项目的落地需要跟实际发生的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开发、应用的活动做好密切对接、良性互动;只有这样,宏观和微观才能更好地协调发展。这里所谓「微观」,其实就是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营利/非营利的组织。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都在开展自己的相关活动。在传统的政府科技管理体制里面对这些微观活动的管理是相对薄弱的——因为微观活动变化太快,而且细节太丰富,所以不可能全部进入政府的互动管理。联盟所要做的就是微观到介观的一个补充。


打个比方,现在你在市场上用手机支付,其实这已经进入了支付体系的信息流,它已经将微观经济活动与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结合成一个体系。经济活动、金融活动已经进入了微观和宏观形成一体的时代。但是科技管理还没有,尤其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的每一个细微的活动,事实上现在并没有进入到一个有效的可定量化、可数据化、可清晰描述的阶段。联盟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工作给加强、补充和完善。具体点,例如创新活动(包括论文、专利、开源软件、硬件等)怎么像支付体系一样,把它定量化描述出来,揭示出它的变化。


有了这样精细的微观统计数据,社会的各个层面(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做决策时都将更科学,而不是仅靠主观判断,拍脑袋决定。我们现在正在开展一些这方面的基础工作。


问: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是什么?联盟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黄铁军:就这个问题,我想说两方面。


其一,大家基本上对人工智能的力量有高度的共识,即人工智能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基础性的推动变革的作用;但是对于实现的路径,大家有很多分歧,各有各的争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基础的协议。


互联网在2000年前后经历了一个泡沫时期,这主要是资本炒作等造成的;但是尽管如此,由于互联网有一个基础协议体系在那儿,不管泡沫怎样,其基础架构、技术、协议是稳定的,这样的一套体系支撑着互联网稳定地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互联网能够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其底层的基础协议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但现在人工智能还没远没有达到这个阶段,其基础协议还没有真正成型。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领域(政府、组织、企业、研究个人)对人工智能各有各的看法,而且有很大的不定因素。现在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人工智能如果将来对社会也会造成像互联网这么大(甚至比互联网更大)的影响,没有底层的一套基础的协议是不可能的;人们会不断地争论、折腾,结果就造成很多想法落实不下来。


那么在这种状态下,该如何把人工智能做好呢?我们希望,「联盟」能够起到这么一个把人工智能做好的作用,去制定这些基础协议。


其二,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深,但人工智能对我们影响可能会更深。因为互联网影响的只是通信和信息交流。举例来说,网上账户出现安全问题,也无非就是丢了一些钱,这是身外之物;而人工智能不一样,如果它错误预测你得癌症的概率很高,那对你的影响就大了,这关系着你的身家性命。此外,机器人以后也会逐步走进家庭,每天跟你生活在一起;我们可能会往好的方向设计,但它也会做出一些异常的可能,这是由智能系统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迄今为止,人工智能不像互联网或传统的机械系统(完全可控)一样,完全的安全性是做不到的。自主性越高,你对它内部的掌握就越有限,所以智能和可控不可能两个都完美得到,这是一对矛盾。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在设计这一套技术体系的时候,尽可能地把这种风险降低。这就是「开源开放」。我们不希望人工智能的某些技术完全掌握在任何个人、组织和政府手中。


很多企业对人工智能虎视眈眈,都想抢占垄断地位。但是广大民众谁会相信一个被少数人垄断的东西,然后让它作用到我们生活中呢?这个矛盾最好一开始就把它尽量化解。


所以「开源开放」这四个字是很关键的。


问:那么联盟现在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黄铁军:总的来说,《规划》是出台了,但本身的落实消化要有一个过程;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了,但其实施也要有一个过程。这些目前也都在进行当中,并没有完全定型。联盟差不多也是处于这么一个阶段。所以这几个月最重要的就是在做联盟组织的体制、机制建设。


联盟工作内容的大框架其实一直在对外讲,那就是「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两翼」分别是以专家为主体的工作组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推进组。


此外,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的一些基础性工作现在已经基本成型了,但还没有对外宣布。在这次AITech峰会上,我们会发布人工智能平台的开源许可证。许可证发布完后,这个平台本身的建设就可以启动了。之前只是部分成员单位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之后就将是一个社会行为,大家为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做贡献时就有了一个法律依据。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工作组和推进组来实施。在去年11月份,我们便成立了一系列的工作组和推进组,例如标准、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工作组,以及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政府、智能教育等推进组。这些工作组、推进组现在已经开始正式活动。还有一些工作组和推进组的成立正在酝酿之中,在这次峰会上也会正式公布一些新的工作组和推进组,例如双创推进组等。


另一方面,成立工作组/推进组需要怎样的规范?工作组/推进组成立后怎样运行?这就需要制定一些共同的规则,现在这些正在文本化。当然这些还需要通过理事会的同意才能发布。


此外联盟在去年11月份公布了三大项目:「燎原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母基金」和「中国AI名人堂」。这分别由我、张伟民和李世鹏负责。这些工作一直在做,在AITech峰会上也将有更多的公布。


应该说起步阶段,很多工作需要从零开始,没有什么可参照的模板。不过以前我们也做过类似的工作,所以还是有信心。


这次AITech峰会将会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节点,后边就会加速,包括对社会的显示度、会员单位的规模和参与度会扩大,以及推进组会更多地到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合作等。


问:AITech在联盟的工作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黄铁军:AITech本身并不是只举办这一年,它将每年在一座城市举办。今年第一届是在深圳举办,明年会在青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今年这次会议的组织还是相对传统一点的模式,就是做一次论坛。谁研究比较有名,然后我请他来做一次报告;企业做的好,我请他来做次报告扩大影响,促进发展。这样的会议还是比较粗放的模式。


将来我们这个论坛做起来后,将建立在刚才我说的一套微观到介观的体系上,无论是邀请的人还是举办的论坛话题都将基于那套体系,例如什么研究重要、什么是热点,什么需要推广等,AITech峰会将发挥窗口的作用。我们通过峰会的方式,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有一个快速的、准确的了解,为政、资、产、学各个部分提供一个快速联系合作的桥梁。


所以这个论坛不是像大多数论坛那样「就论坛而论坛」。它实际上是整个联盟支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发展规划的一个物化的、标志性的活动和环节,或者也可以认为它是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重大科技项目以及联盟工作的一个集中的缩影。


问:基于已有的对人工智能发展态势的分析,您认为2018年将会有什么变化呢?


黄铁军:在具体的技术上很难预测,但我个人感觉,人工智能的理论模型方法还处在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新模型和新方法肯定还会出现。


在应用上,今年相比过去两年将会更多。随着一些应用领域(如医疗)的发展,今年可能会有更多的应用领域。所以今年应用成效比较好的例子会更多,大家最后可能会变得视觉疲劳。


从国家层次上来讲,全世界许多国家和组织(例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欧盟)都有相应的规划。但就中国来说,很多事情去年已经定了,但因为政府换届,所以真正实质性的投入和布局将发生在2018年。所以,对于中国的人工智能而言,2018年将是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真正实践的大规模启动的一年。


问:刚才说到美国等国家,请问现在国际上有没有类似「联盟」这样的组织或机构?


黄铁军:国际上也有一些组织(例如 IEEE、ACM 等)在开展人工智能相关的活动,但大多是一些公共性问题的研究,例如AI伦理。就目前来看,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这个联盟在这方面算是较为独特的,整个组织都在围绕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任务开展工作。


问:如果是这样,「联盟」未来会不会主导世界范围的人工智能发展呢?


黄铁军:联盟本身的定位就是世界范围。这从我们设计的logo中也可以看出,从选色到字母组合都是按照国际组织的标准来设计的。


当然一个组织想真正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挥作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够完成的,你总要有一个起点。所以联盟是从中国开始,但面向的是国际。至于到最后国际上认不认可,那就看你做得工作能否起到重要作用。


黄铁军教授在CCF ADL81期做过主题《类脑计算—从理念到实践》的分享,在这个课程中他介绍了类脑计算国内外重要进展,介绍仿脑在视觉信息编码和分析识别方面的潜在价值。


📚往期文章推荐

人工智能名人堂第49期 | 斯坦福研究院名人堂成员:Peter E. HaAI+区块链丨区块链如何解锁人工智能新领域

🔗【NSR特别专题】香港科技大学杨强:多任务学习概述

🔗【NSR特别专题】清华大学朱军:关于图的表达学习

🔗【NSR特别专题】CMU张坤:学习因果关系和基于因果关系的学习

🔗中科院王飞跃:第三轴心时代的智能产业,创立发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

🔗【大国重器】2018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为何花落柯桥?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工业大数据及其应用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公示,信息科学组获47项提名(附提名项目)

🔗【NSR特别专题】周志华:弱监督学习简介「全文翻译」

🔗【NSR特别专题】周志华:机器学习的挑战和影响:Thomas Dietterich访谈「全文翻译」

🔗旷视首席科学家孙剑:计算机视觉的变革和挑战


德先生公众号 | 往期精选


在公众号会话位置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德先生往期文章!


人工智能|机器崛起|区块链|名人堂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无人机

科研创新|网络安全|数据时代|人机大战

……

更多精彩文章正在赶来,敬请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移步求知书店,可查阅选购德先生推荐书籍。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黄铁军,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杰青、CAAI Fellow、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系主任,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图像识别与视频编码)和类脑计算,累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含合作)学术论文200多篇,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国家标准、ISO/IEC标准 和IEEE标准十数项,申请发明专利八十多项,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次荣获省部级一等奖,并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和 IEEE计算机学会Computing Now Award。兼任国家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AVS)秘书长(2002~)、中国电子学会理事(2006~)ISO/IEC运动图像专家组 (MPEG)中国代表团团长(2010~)等。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30+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4+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4+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重磅发布|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长三角项目今年正式启动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7+阅读 · 2019年9月2日
解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
走向智能论坛
32+阅读 · 2019年6月5日
权威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
全球人工智能
12+阅读 · 2018年2月25日
《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发布|附下载
人工智能学家
17+阅读 · 2018年1月21日
Arxiv
5+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Learning Dynamic Routing for Semantic Segmentation
Arxiv
8+阅读 · 2020年3月23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9月11日
Neural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Arxiv
8+阅读 · 2018年9月5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6月8日
Arxiv
19+阅读 · 2018年3月28日
VIP会员
相关论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