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公开演讲的大疆总裁罗镇华,首次透露大疆从消费级向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迈进的完整思考。
从最初的二十几个人,到现在的 12000 人;从仓库创业,到全球 7 个国家的 17 间办公室,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大疆在 2017 年销售额达到 180 亿元。
6 年前,靠卖航模飞控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大疆决定挑战自己,做一件可能当时并不是很赚钱但更难的事情——消费级无人机。虽然打造 Phantom 一代「吃了很多苦,趟了许多坑」,这也让它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长成了参天大树,占据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 70% 以上的市场份额。
近两年,尽管,消费级无人机公司裁员、转型消息不断,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遇冷的观点多次被提及,大疆还是逆势保持了 80% 的增速,但与此同时,他们已经开始主动跳出舒适区,将目光瞄向了一个更大的市场和新的挑战。
1 月 20 日的 GeekPark IF 2018 大会上,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露面的大疆总裁罗镇华详解了大疆的下一个目标——「把消费电子的规格向上,做到工业级。」
罗镇华解释说,「要说工业级的爆发增长,至少也是两三年后的事情。」而大疆是「愿意从一个已经做的不错的舒适区走出来,做困难模式的事情。」
同时,罗镇华还首次透露了大疆对工业级市场的完整思路:「小型化」、「集群化管理」、「构建开发者生态」,同时也提到了大疆突破工业级之后未来的「T 形」发展结构。
2017 年 8 月,罗镇华出任大疆公司总裁,负责日常运营及国际业务拓展工作,罗镇华 2015 年加入大疆,拥有台湾大学工程学士学位和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他还曾在苹果、富士康以及西门子电信等企业工作,研发、销售、产品岗工作过。
以下是大疆总裁罗镇华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的演讲实录(经过极客公园编辑):
大疆的创始人汪滔曾把创办大疆的初心描述为「建立一个创新的乌托邦」,我想,这与「科技主义者」的提法是异曲同工的。
关于极客公园提的「科技主义者」的概念,我的理解是:尊重技术、相信技术的一群人形成一个集体,会释放出改变社会潮流的力量。我也大胆的为极客公园倡导的「科技主义者」补充两个提法:尊重奋斗、回归常识。
没有从天而降的高科技,也没有夸夸其谈就能创造的财富,正是真正的科技主义者吃了很多苦,趟了许多坑,才有了中国创新今天的崛起。
在过去十年,中国的互联网创新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但与此同时,中国创新中的工业力量,相对互联网来说得到的关注要少些。
工业力量是一股隐藏的潮流,会改变商业世界的下一个十年。
大疆是中国工业力量创新发展的缩影。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从头说起。大疆从 2006 年成立到现在走过了 11 年,,这不算是很长,但可能还是比大家想象的要久一些。大疆的商业模式很简单:研发、制造、销售。
有的朋友和我说,感觉去年无人机市场是不是遇冷了,我们自己的体会是其实还好。毕竟无论是旅游、户外运动,还是短视频、影视泛文娱这些市场对航拍影像的需求,都在爆发式的增长。市场热不热,主要还是看需求。
而与此同时,大家都知道大疆在发力农业、工业等行业应用领域,有的朋友把这解读为「市场转移」。
这是一个误会。毫无疑问,无人机行业应用是个巨大的金矿,但要说爆发增长,至少也是两三年后的事情。在未来两三年,无人机企业的主要收入仍然来自 C 端,B 端较少。但使用无人机开拓业务的机构收入水平会有很快的提升,这个趋势已经可以看见苗头了。
我们来看大疆的发展历程。
如果从工业力量的视角去看,大疆是从研发和制造航模规格的产品起步的。在 Remote Control(航模)的规格标准里做到了最好。然后再向上发展,做出了符合消费电子标准的一体化航拍无人机,并衍生出了许多消费电子产品线。
做无人机飞控市场的现在也还有很多,大疆是其中为数不多用更严格的规格要求、保证在更大产量下更高的品质和一致性的,这是我们来给自己找苦吃的。造消费电子比造模型难,而且一开始也不一定能挣钱,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所以能下决心、愿意从一个已经做的不错的舒适区走出来,做 hard 模式的事情,这样的公司很少。
现在大疆对消费级别的产品研发制造都玩的比较成熟了。但我们又给自己找了一个挑战,把消费电子的规格向上,做到工业级。
把无人机分到工业产品里就叫做工业级了么?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这样做分类。工业规格远比消费电子规格复杂的多,我们需要更可靠的设计冗余和性能冗余。在不同的环境下要做到防水防尘、抗高温低温、抗磁等等,还有在具体工业应用中的定制和集成。只有在消费电子这个层次已经做到最稳定成熟了,才能去做这种挑战。举个例子,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的产品是路由器,消费级的路由器和企业级的路由器,看上去都是提供 wifi,但制造要求和极端情况下的性能,完全不一样。无人机也是一样的。
同样的,最开始做工业级产品,无论是产品本身的工业规格要求,还是说把无人机产品应用到工业、农业中去,在没有吃透这个行当之前,也是赚不到钱的。偏偏无人机的行业应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之前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大疆又给自己找了个苦来吃。
在我们来看,这是一个 T 形的展开,当从飞控升级到消费级再升级到工业级时,我们就可以在工业这里划一横,这是一个无限宽广的领域。
大家在入场的时候可能看到了大疆的暖场视频。不知道有没有在场的朋友觉得很奇怪,以前看到大疆的视频,大多数都是航拍、影视剧现场、好莱坞什么的。为什么今天这个视频里的内容完全换了场合,出现的机型也有些陌生。其实我们是专门制作了这个视频,把无人机已经在行业中应用一些场景给大家介绍一下,包括长焦端的远程巡检、3D 建模、测绘、野外救援、能源工程服务、农业服务、建筑工程服务等等。
从造容易的、简单的产品,到制造有技术含量的、大批量的产品,到现在国家倡导的高端制造、精密制造。这是大疆走过的路径。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中国创新崛起的缩影。
通常来说,从更高维度的技术和市场向更低维度发展会容易一些,反过来是很难的。但这可能就是中国创新的基因和奋斗动力:从更低级别的技术和产品做起,做到一定的技术成熟度后横向拓展,形成不同的具体产品解决不同的市场需求。
这会与互联网科技的创新逻辑很不一样。在成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上,速度就是效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打下了流量的基础,后面做加法,赚钱就会很容易。但在工业力量的发展中,速度和效率往往是两码事,世界上暂时还不存在的技术、暂时还没出现的产品,不是一味加速就能做出来的。还要考虑成本,企业研发和制造的成本、消费者消费这项技术所能承担的成本等等。但是稳步做到 T 字的这个结合点,可以横向拓展的时候,工业力量带来的新市场体量是巨大的。其中蕴含的商业机会,可能会比之前十年互联网创造的奇迹更大。
大疆这 11 年的成长,证明了尊重工业能力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不急于找风口,厚积薄发,是能够成功的。
其实,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引以为豪的高铁、大飞机、建筑工程等项目的成功,也多少蕴含了这种 T 型向上的工业能力的规律。无论是在 CES 还是其他的科技展会,相信大家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在回归制造业,我想,这是从 2018 年开始,工业力量走向前台的一种体现。
在工业力量走向前台的过程中,大疆的技术、大疆的经验是能够帮上不少忙的。工业能力的下一步发展,需要大疆。
在大家印象中,大疆在把消费级航拍无人机越做越小,但在工业领域的无人机都是巨大无比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农业无人机本身就需要载重,其他非载重的行业都希望无人机能越做越小。一方面是方便执行任务,另一方面也希望降低成本。
这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其实把无人机做大有一个好处,可以更从容的设置性能冗余,比如八轴的无人机,可以保证断掉一个桨的时候,无人机仍能保持姿态正常执行任务。在实验室里我们甚至可以剪掉三个桨,但无人机利用自旋也能保证不掉下来。
大型无人机也更容易胜任苛刻挑战,可能有朋友看过去年 CCTV 直播怒江架设高压电缆的节目,执行跨江牵线任务时,用的就是大疆 M600 pro。其实电缆的牵引绳并不算重,飞过几千米的距离把线牵过去,这听上去也不难,但要在高海拔、高寒、强风、强磁的环境下安全、精准的完成任务,当时只有这款大型无人机能做到。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用小型四轴飞行器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要把 Phantom 甚至是 Mavic 这样的四轴飞行器做到工业级的三防、抗磁、高可靠性,不要说执行怒江这个任务了,就是寻常的工业环境都有非常大的挑战。
但是我们也觉得,这个挑战大疆必须迎难而上。在两年前,我们其实也不知道具备完整飞控性能、拍摄 4K 视频的航拍无人机到底能做多小,最后我们做出了 Mavic Pro,目前,这是全球销量第一的无人机产品。而且这不是终点,我们仍在探索,怎么把更强大的航拍性能做到更小的折叠机身里,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那么,符合工业规格要求、足够安全可靠、能圆满为工业提升效率的无人机,到底能做多小?现在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是大疆的使命。相信大疆在小型化上的探索,会给整个机器人行业带来不少新的启发与商业机会。
这是一个大疆在探索的全新领域。无人机行业应用中与消费领域有一个很大区别,企业并不是直接面对客户,这中间需要第三方的执行机构,用大疆的技术、产品来定制他们客户需要的服务。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需求:如何管理无人机团队。
我相信这个需求在机器人领域也会很快浮现出来。机器人集群是一个非常热门的学科,但集群技术实现后,对于工业和商业客户来说,如何管理,如何让机器与人,是一个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大疆已经推出了 FightHub「司空」管理平台,让多台无人机采集的数据流可以实时汇总到团队任务管理者这里。管理者可以实时获得图像数据、飞行数据,这就把任务管理、数据采集、决策执行的复杂流程打通了。
刚才视频里提到了无人机服务商和飞行团队,这里面也有开发者的影子。第三方开发者利用大疆的软件、硬件、开放平台来设计程序,完成他们的任务,解决客户的问题。
无人机开发者,或者说机器人开发者,其实是下一波价值巨大的创业机会所在。这会与苹果 Apple Store 的开发者生态稍稍有些不同,无人机、机器人领域的开发者生来就是服务于商业领域的。
去年,这个生态发展的很快。目前大疆在全球有近十万开发者,2017 年他们总共提交了三万多个 SDK 应用,最受欢迎的一个 SDK 应用被安装了 300 万次。
这些应用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利用无人机来执行商业或工业任务的服务机构或者公司。他们开发了适用于自己任务的应用,让大疆的无人机等产品成为开创事业的利器。
之前我讲过我们做农业植保机的观点:这个领域里,无人机企业不应该是主角,主角是植保队。其实植保队,也是一种无人机服务商和飞行团队。同样的道理,一些大型公司也会设置相应的开发者部门来满足自己在工业应用上的需要,他们会是主角。
去年我看到过一个 GE 通用电气的广告视频,里面介绍的其实就是他们的无人机部门利用大疆的无人机产品改造、开发成他们所需要的更强大的工具。我想,这是非常清晰的趋势了。这说明我们摸索了三四年的生态发展方向是对的。但未来还有更多挑战需要克服:能不能满足这些开发者或者无人机服务商的需求?能不能满足终端的客户的需要?
对于机器人行业或者工业 4.0,道理都是通用的。这些趋势方向上的技术难题首先会被科研力量集中突破,这个过程中也会带来许多可以商业化的产品,改变信息世界。我们说改变信息世界,这个过程中,工业现实和互联网数据两个方面都会被影响。
演讲前我和张鹏先生交流,他提出了两个概念「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科技能力都在不断创新发展。大疆可能更关注原子世界的工业能力,但另一方面互联网这个比特世界的创新和变革更加直观。
而现在这个节点,两个世界的融合已经很明显了,未来的技术创新都要求既能改造原子世界,又有驾驭比特世界。这确实对当下的科技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应对这些挑战,其实需要的是学科能力的交叉、实验实践能力的交叉。有不少非常聪明的研发人员,面对这些挑战产生了畏难情绪,急流勇退,离开科技行业,做一些小生意——当然,对他们个人来说,过更轻松的生活也不是坏。,可总体上,科技行业仍然是一个时刻在爆发改变世界机会的应许之地,许多人才的离开对行业来说是非常可惜的。
这又要说到与张鹏先生的交流。他和我说,技术主义者应该加入一些同时兼具改造两种世界能力的公司,参与到工业力量与互联网力量的融合中,才可以在找到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成就。我听他说完我感到很高兴,我说「对啊,大疆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啊!」
其实大疆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立足于交叉学科的科技公司。
我们做多种算法,也做嵌入式开发、做结构、做工业设计和制造工艺。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多不同学术背景的工程师加入,更多的学科交叉进来,形成技术突破,然后把技术深化,做出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体验的产品。这是大疆一直以来都在坚持的企业发展战略。
未来,我们认为有更广泛的人才加入大疆,一起交叉协作,对于这个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融合的时代,是非常有意义的。电子、通信、自动化控制是大疆传统的强项,机器视觉方面大疆的人才储备也很厉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大疆只瞄准这方面人才。更大范围的,比如在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与高手,或在制造业、农业、能源行业有研究的人才,我们也非常欢迎。
其实很多人会问,大疆招人到底有什么标准。我会说,大疆员工平均年龄27岁,我这个年龄是拖后腿的。大家都是年轻人。所以大疆最关注的不是人才的资历、不是学历,而是一个人有没有真知灼见,遇到问题能不能积极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我们相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去实现自己目标的人,一定会有合适的舞台做出一番成就,欢迎加入大疆。
编辑:王伟、周小丹
本文由极客公园原创
转载联系 zhuanzai@geekpar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