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4月19日(上周五),华芯通半导体内部人员透露,在公司内部的沟通会上,经过公司股东慎重决策,宣布公司将于本月底(4月30日)关闭,所有员工将会在此之前离开公司,同时,对于员工的离职补偿方案业已出台。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导 读
4月19日(上周五),华芯通半导体内部人员透露,在公司内部的沟通会上,经过公司股东慎重决策,宣布公司将于本月底(4月30日)关闭,所有员工将会在此之前离开公司,同时,对于员工的离职补偿方案业已出台。
突如其来的坍塌,一场关于“混血芯”梦碎的故事……
4月19日(上周五),华芯通半导体内部人员透露,在公司内部的沟通会上,经过公司股东慎重决策,宣布公司将于本月底(4月30日)关闭,所有员工将会在此之前离开公司,同时,对于员工的离职补偿方案业已出台。
喜结连理
三年前,一桩跨国“联姻”成为整个故事的开始。
2015年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期间,美国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阿南德向“林城”抛出了橄榄枝。
技术牵线,资金搭桥。2016年1月17日正值北京最冷的月份,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里一则关于“中国造芯”的新闻却打破冬日的肃杀,迅速抢占当日头条。
在贵州省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美国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夫、总裁德里克·阿博利及公司其他高层管理的共同见证下,一桩“芯界”的跨国联姻得以促成,华芯通正式成立。
公司初建,首期注册资本为18.5亿元人民币(约合2.8亿美元),贵州方面占股55%,美国高通公司方面占股45%。时至2018年8月,双方对华芯通半导体投资金额已经到达5.7亿美元。
毫无疑问,在技术制胜的时代,国内“缺芯”之痛一直以来都是萦绕在国民心头难以抹去的隐病,在这个是根稻草就抓的年代,“混血结晶”——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显然被认为是化开冻结在国内芯片企业心中“芯病”的一剂良方。
新婚蜜月
喜结良缘自当可喜可贺,不过对于华芯通而言,还有更大的事情要做。
2016年7月,华芯通拿到ARM-V8架构技术授权,并制定了一份为期三年的产品规划和时间表,华芯通半导体将在贵州、北京和上海建设基地。
贵州基地负责芯片和系统平台的测试;北京基地负责芯片设计、参考系统和软件开发以及市场营销与运营;上海基地则负责芯片设计和验证。三个基地各司其职,谋求公司发展成为国内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芯片公司之一。
在当时看来,华芯通基于高通和贵州省政府的支持,加上明确的公司目标,显然赚足了行业的眼球。但是,真正让华芯通可以高调展示肌肉的原因其实是——主攻ARM,被视作中国芯的希望之光。
2018年5月27日的数博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高通公司总裁克里斯蒂亚诺·阿蒙与贵州市领导联合为华芯通站台。“主场”亮相,又有强大的后台支持,其ARM架构服务器芯片品牌——昇龙(StarDragon)腾空出世,华芯通可谓意气风发。
华芯通半导体董事长欧阳武曾经说过:“Arm开放的技术授权模式是中国自主发展云服务产业的最佳选择。华芯通坚定不移地坚持Arm架构,并将不遗余力地推动Arm生态建设。”可见,鉴于ARM势力潮涨,华芯通自认将作为中国国产芯片阵营中的新生军的决心是何等坚定。
但事实上,在甜蜜的种子播种下时,一个直接决定三年后华芯通命运的种子就此开始滋生了。
危机隐现
1978年,Acorn公司“嫌弃”摩托罗拉芯片又慢又贵,转而看上了Intel公司,但后来的结果并不完美,Intel公司拒绝了Acorn公司索要80286芯片设计资料的要求,迫于无奈,Acorn开启了自研之路。
1990年,Acorn公司正式改组为ARM计算机公司。在苹果的支持下,凭借其在低功耗、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ARM的业务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但ARM公司却并非芯片生产商,也非芯片销售商,它只出售芯片技术授权。
在几乎被英特尔X86架构所垄断服务器市场下,正是ARM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式授权行为,为“ARM帮”挑战英特尔奠定了基础。而这个阵营中,华芯通只是其中之一,甚至是沧海一粟。
在国外,AMD、三星、高通、英伟达、博通等半导体巨头都在试图借ARM之势从英特尔口中分取一杯羹。除此外,谷歌、亚马逊、Facebook亦在ARM架构服务器芯片的研究上摩拳擦掌,虎视眈眈。在国内,华为海思、飞腾也正借ARM 64指令集的授权,准备大干一场。
但是,ARM潮涨得快,退的也快。
当然,ARM的退潮也与这些大公司的“失利”有着莫大的关系。最早盯上ARM的企业之一——AMD,花费3.34亿美元收购SeaMicro来布局服务器市场,随后宣布了基于ARM的新战略,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惨淡收场,不了了之。
无论是AMD,还是后来的英伟达、 Marvell、Applied Micro等都未实现抢占服务器市场的目标。根据IDC分析,在2016年售出的981万台服务器中,960万台配置x86芯片,市场占比达到了98%。显然,ARM芯片尽管在能效、成本上具有优势,却也不足以去对抗性能更加稳定、生态更加丰富的基于X86架构所设计的服务器芯片。
但即便这样的情况下,华芯通依旧成立了。总的来讲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ARM的开放授权决定了这种生态模式,华芯通参与其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第二,ARM生态中没有一家独大,不论是对外国企业还是国内的华为、华芯通等都将是机会。第三,高通与贵州省的合作,显然更有保障。
而诸多理由来打动高通和贵州省达成合作,事实却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了……
2017年,高通ARM架构服务器芯片Centriq 2400问世,采用三星10nm工艺,功能和成本上均优于英特尔铂金至强8180处理器。芯片问世之初,微软甚至不啬赞美之词,但此之后与这款芯片的命运一样,高通的服务器业务也就此沉沦。
黯然收场
成也ARM,败也ARM?
2018年5月,高通宣布裁员,物联网团队减少40%,服务器团队减少50%,转岗50%,高通ARM服务器芯片负责人也被裁员,估算裁员总人数1500人左右;去年底高通再次裁员,数据中心业务大裁员共计269人,包括在北卡罗来纳州Raleigh的144人,以及加州圣迭戈的125人。
造成高通放弃ARM服务器业务的原因很多,特朗普否定博通收购高通,中国方面否定高通并购恩智浦,原本的利益共同体苹果突然转向Intel并开始了与高通旷日持久的诉讼战……作为华芯通背后的支持者,高通是泥菩萨过江,尽管高通总裁曾口头表达了继续对华芯通支持的承诺,但高通在ARM上的退缩无疑对华芯通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受制于利益,不得不裁减掉非核心业务,对于高通来讲无非是壮士断腕,力求自保。而高通的撤出却间接对华芯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总结来看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自主还是“国产化”?尽管华芯通拿到了高通的技术,但其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在高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迭代。且因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技术上华芯通短时间内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这就如同建房子,地基尚未牢靠怎能强行起万层高楼?而强求速度下,这座大楼最后建成什么样还仰仗于别人给你的材料;
其次,ARM的生态劣势,尽管ARM的商业模式更加开放,但英特尔长期主导的市场下,产业生态很难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原本依靠高通可以作为华芯通进军ARM生态的一列快车,但高通的退出让华芯通不得不下车“步行”。而在建立产业生态的道路上,资金、技术、产业联系等等都是华芯通要面临的问题。这也就不难理解华芯通在年初会被爆出资金短缺、相关负责人陆续离职的消息了;
然后,就市场而言,仅在国内华芯通就要面临与华为、飞腾等公司的拼抢,而华芯通仅仅依靠政府输血,在解决短时的市场问题后并未解决本质问题,这与其打破英特尔独有市场更是毫无关系。同时,高通的退出也间接否定了合资的可行性,尽管高通公司前董事长保罗雅各布抛下狠话要打破英特尔的“垄断行为”,但生态和市场建立不起来让这“豪言壮语”不得不胎死腹中;
最后,华芯通的失败不会是个例,高起点给了华芯通更多自信,却为言及弊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仅成立三年的华芯通怎么扛起引领中国集成电路飞跃的大旗?毫不客气的讲,它自己尚在襁褓之中。就像最近苹果与高通之间的年度狗血大局,英特尔在移动市场上的青涩与高通的老辣形成鲜明对比,最终结果也只能是苹果高通冰释前嫌,再度携手,而英特尔只能黯然离场。
另起炉灶
华芯通的失利不会是个例,在产业成长的道路上会有无数的“华芯通们”倒下。苹果、高通、三星等基于公有技术演进、修改而形成的技术壁垒不是不可复制的,而是需要企业放弃“洋务运动式的思维”,不是穿套马甲就是VIP。
另起炉灶的路一定是艰难的,短时间内在盈利、在主动权、在技术上一定是吃苦的,但却是避免重蹈“中兴式”悲剧的根本路径。
物联网智库“2019-2020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
往期热文(点击文章标题即可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