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哪有尽如人意的人生,唯有尽力看开了去活

2017 年 8 月 21 日 MOOC 度公子

| 全文共6977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

 
转载公众号:一日一度
微信号:yryd115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东坡


01


年轻时的苏轼,

才华足以碾压所有同龄人。

北宋中期,公元1037年,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

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

生下三男三女,前四个孩子相继夭折,

最后只剩下了苏轼和弟弟苏辙。

苏洵对儿子的教导非常严厉。

严厉到什么程度?外出办事前,

苏洵丢了一本《春秋》给儿子,

嘱咐说:“我回来之前,必须给我背完,

要是背不下来,你就等着挨收拾吧。”

结果老爸回来前,苏轼才背了三分之一,

整个人为此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甚至六十多岁时,还梦见父亲监督背书,

可见苏洵对他要求之严苛。


曹晓凌《三苏图》


公元1057年,

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

在老爸苏洵的带领下参加科考。

当时礼部出的命题作文,

名字叫《刑赏忠厚之至论》,

意在论述君王在奖惩上宽大为怀的原则。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考卷收上来后,欧阳修读到其中一篇,

发现立意高远、文笔老道,该拿第一。

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在考生之列,

他心想:“嗯,老子文笔天下第一,

写得这么好,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

为了避嫌,他就把这篇文章列了个第二。

欧阳修本来是为了“大义灭亲”,

结果揭开卷名一看,不是曾巩写的,

就这么阴差阳错,苏轼只拿了第二。



点错了名次还不够郁闷,

最让欧阳修内心郁闷的是,

文章里,苏轼引用了一个典故,

说尧帝本来要判一个人死刑,

结果本着宽大的原则赦免了犯人。

欧阳修回家翻遍了所有的藏书,

死活找不出这个典故的由来,

心说我这样通晓古今的博学之人,

难道读书还不如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子?

于是他把苏轼找来,

问:“这个典故,你哪儿读到的?”

苏轼说:“您去翻《三国志·孔融传》。”

欧阳修回家一翻,还是没找到这个典故,

跑回去问苏轼:“《孔融传》里也没有呀。”

苏轼笑说:“哎呀,不好意思,我瞎编的。

您看那孔融传里,曹操灭了袁绍,

把袁绍儿媳妇送给了儿子曹丕,

孔融听了,很不满意,跟曹操说:

当年武王伐纣,就把妲己赏给了弟弟。

曹操一听,问,你这典故从哪儿来的?

孔融说,我瞎编的,但我也有我的根据:

你能做出这种丑事,古人也能做出来。”


欧阳修书法


最后,苏轼对欧阳修说:

“同理,像尧帝这样的大德,

肯定会做出我瞎编的那种事。”

欧阳修不但不恼,还夸赞道:

“你小子真是读书读到血液里了。”

此后,欧阳修逢人便说:

“后生可畏,我不行了,三十年后,

估计就没有人记得欧阳修的名字,

以后文坛就是苏轼的了。”


02


苏洵专门写过一篇《名二子说》,

从名字入手分析,告诫孩子该怎么做人。

文章里写道:“一辆车子有轮啊,有用;

轮上有车幅,有用;车上有车盖,有用;

这都是最有用处的几个部件。

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

叫什么呢,叫轼,就是车前的一个横木。

车子颠簸得厉害时,人可以抓一把横木。

大多数情况下,横木没什么用处,

可是少了这个横木,车就不完整了。”

苏洵对苏轼说:“我给你起名‘轼’,

就是希望你如‘轼’一般,不显山不露水,

做人,不要那么锋芒毕露;

你有才华,你也给我憋到肚子里,

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

结果,苏轼完全没理会他老爸的良苦用心。



金榜题名后,苏轼步入仕途,

因为科考的成绩实在太优异了,

又有欧阳修把他捧得那么高,

朝廷就让他去帮凤翔知府处理公务。

苏轼傲啊,觉得凭借自己的才华,

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

刚到凤翔时,知府宋选非常器重他,

对他写的公文一字不改,

苏轼的能力得到官民的交口称赞,

因此而落下“苏贤良”的美名。

可没多久,来了个新上任的知府,

为官30年的陈希亮,行事严厉、为人刚直,

对苏轼所拟公文严格审查,大动“刀斧”。

心高气傲的苏轼一看这光景,心想:
“你这是对我有意见啊?”



更有一次,

一个衙役在陈面前称苏轼“苏贤良”,

话音未落,陈希亮当面训斥道:

“小小签判,何以称贤良!”

直接叫人把衙役拖出去当众鞭打。

苏轼说:“别别别,我不是贤良,

但您也犯不着这么打人,他有口无心,

您就放过他这一次吧。”

可陈希亮根本不予理会,照打不误。

到了这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

按照官府规定,官员们应该聚餐,

谈谈最近为官的体会和心得。

苏轼想:“你不是让我当众下不来台吗?

你这个破聚会我也不稀罕去了。”

陈希亮看苏轼没来,那行,罚款吧,

一口气罚了苏轼整整八斤铜。

这样一来,苏轼就更不爽了。



嘉祐八年十二月,

陈希亮命人土建一座“凌虚台”,

想让苏轼来写一篇《凌虚台记》。

苏轼觉得“报仇”的机会来了,

非得找个机会讥讽一下陈希亮,

于是他在文章里怎么写的呢?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意思是说:事物的废、兴、成、毁,

难以预料,凌虚台也一样,何况人的得与失?

言外之意,其实非常的明显:

人啊,别看你现在春风得意,

总有一天你会从山上跌下来。



读过《凌虚台记》后,

陈希亮却不恼,对身边人说:

“我和苏家世交,是苏洵的长辈,

视之就像自己儿子,看苏轼就像孙子一样。

平时之所以那样对待他,

就是因为他少成大名、年轻气盛,

怕他会因为太顺而目空一切栽跟头,

没想到他对我意见这么大!”

随后对手下的官员说:

“《凌虚台记》一字不改,刻于高台。”

陈希亮是做事非常严谨的官员,

绝对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

多年以后,经历人生跌宕的苏轼,

回望自己的年少气盛,非常惭愧。

可当时的苏轼,觉得自己是上山的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03


凤翔三年任期结束,

苏轼被调任回中央任职。

这一年,力图变法的宋神宗,

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准备大刀阔斧地改革变法。

新党和旧党之间的斗争也越演越烈。

苏轼觉得,变法不是不好,

他当然是希望改善民生,

但不赞同王安石暴风骤雨般的改革。

彼时,苏轼与反对改革的元老多有往来,

王安石深知苏轼在文人学士中的影响,

必须得把这种影响力降到最低。


王安石


宋神宗两次要提拔苏轼,

都被王安石给坚决拒绝了。

同时,革新派不断打击苏轼,

苏轼这一看,完了,再弄下去,

我就要成为政治牺牲品了。

于是乎,苏轼主动提出离开朝廷,

神宗就把他安排到了基层。

这一去,苏轼在地方待了八年。

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心怀天下的官员,

苏轼是真心想为百姓谋福利。

在徐州时,正碰上一次发大水,

水位高达两丈八,比平地还要高一丈,

城里有钱人都跑去避难了。

苏轼不顾危险把众人劝回去,

众志成城,愣是把河道给疏通了。

徐州抗洪的事传到朝廷,得到神宗嘉奖。

新党的人一看,就商量着说:

“万一神宗一高兴,让苏轼回来,

肯定对我们产生威胁,我们得先发制人,

想办法把这个刺儿头除掉。”



当时,苏轼到了湖州,

写了一封谢主隆恩的《湖州谢上表》。

新党的人拿着文章研究了大半天,

说这里面有许多讥讽朝政的地方。

苏轼在文中说自己“性资顽鄙,文学浅陋”,

新党的人就对神宗说:

“这不是明摆着正话反说,不服朝廷吗?”

苏轼写这篇文章,多少是有些牢骚,

说自己“见识短,跟不上变法的形势”,

但还不足以酿成大到杀头的罪过。

于是新党又去翻他的诗集,

翻到“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

便对神宗说:“皇上才是真龙,

他不写您,写什么地下的蛰龙,

这不是明摆着谋反吗?”


《苏轼回翰林院图》


七月二十八号,

皇甫遵带着两个士兵来到湖州,

用绳子把苏轼捆回汴京受审。

北宋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大院里,

树上经常落有乌鸦,因此被称作“乌台”。

苏轼被关押在深井一样的监狱里,

日夜遭受狱卒们的辱骂。

在被关押的这一百多天里,

苏轼明确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

儿子苏迈来给他送饭时,

他说:“如果真的要判我死刑,

你就给我送一条鱼来吧。”

不久后,饭送来了,

一条鱼摆在了苏轼面前。



看着碟中鲜嫩的鱼肉,

苏轼觉得一切都完了。

有傲人的才华,能有何用?

有建功立业的襟抱,又能如何?

过不了多久,自己将成为断头亡魂,

世上的一切声名、雄业都将与自己无关…

然而,令苏轼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乌台诗案”最终带给他的,

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心灵的觉醒。


04


原来,苏迈因盘缠耗尽,

决定暂时离开汴京筹钱,

便委托亲戚给父亲送饭。

亲戚想着给苏轼改善生活,

才好心送了一条鱼过去。

最终,苏轼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

身为犯官,他不得擅自离开黄州,

既无决策权,也得不到朝廷俸禄。

苏轼生平“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当他带着一家人来到黄州时,

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



在黄州定慧院废弃的小屋暂住时,

苏轼对人生产生了极强的幻灭感。

建功的理想变得如此遥不可及,

内心的孤傲变成了无尽的落寞,

在彻骨悲凉中,他写下一首《卜算子》:

面对人生灰暗,每个人都想知道,

未来茫茫的日子里,当如何自处?

在晨钟暮鼓中,苏轼选择自省人生,

一点一点用平静驱散内心的积郁,

力图坦然面对眼前的一切。



内心渐渐安稳后,

苏东坡开始着手生计。

每个月拿出四千五百钱,

分成三十串挂在屋梁上,

每天只用一百五十钱。

但这样下去,只能坐吃山空,

幸好朋友马梦得出面联系徐君猷,

为苏轼找到了城东的一块无名荒地。

苏轼将这块地叫“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公元1081年,苏轼脱下文人长衫,

穿上农夫的短打,带领全家躬耕农事。

以前,看着田园风光,觉得是美景,

如今亲自下地劳动,才知其中辛苦。

但最终,他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中,

在与农夫们讨教耕种秘诀,共话桑麻的日子里,

苏东坡很快发现了人生新的乐趣。

潇洒和聪明的人,绝不会困于烦恼,

他会在人间烟火里,以灵光照亮生活,

于贫瘠的土壤上掘凿出甘甜的泉水。

身处逆境,苏东坡并不自颓,

他去集市、田间、水畔和山野,

追着农民、渔夫、樵夫谈天说笑,

给他们讲各种有趣的故事。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在他看来,路上处处有趣可拾。



余光中曾对朋友说:

“如果要出去旅行的话,

不跟李白,因为他不够现实,

不跟杜甫,因为他太过严肃,

只有苏东坡,是个有趣的人。”

黄州的苏东坡想的不是沉湎于痛苦,

而是选择竭力融入平凡生活。

和农夫在田野喝酒,把病牛宰掉杀了吃,

喝到城门关闭,他就醉醺醺地翻墙回去。

有一次,跟继连和尚下棋,

下到深夜,肚子饿了,便让小和尚弄夜宵。

小和尚拿出一碗剩面条放在小麻油里热,

结果睡意沉沉,醒来时,面条成了糊掉的面饼,

苏轼一尝,非常美味。结果第二天,

他特意去街上找糕点作坊,和厨师一番交流,

就这么做出了传世的“东坡饼”。

黄州猪的肥肉,富人不喜,穷人不会做,

生活窘迫的苏东坡买回家仔细研究,

终于另辟蹊径,研究出了“东坡肉”。

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一篇《猪肉颂》。

逆风之境,现实的巨大重压下,

他并没有退缩和自怨自艾,

而是选择自造快乐。



每天从城门下走过,

那些守门的士卒,

会嘲笑这个落难的大诗人。

苏东坡听了,也不往心里去。

在酒楼里,一位醉汉将他撞倒,

非但不道歉,还对他很不客气。

苏东坡起初还有些气愤,

后来一想,却又开解了自己:

“我现在不就是个平凡人嘛!”

他发现,一切困苦皆可笑着面对,

自己能平和地接受眼前的生活。

不再是高高在上,但那又如何?

即便不为人知,也能乐得逍遥,

远离忧愤,多一份宽容和温暖,

就会有笑纳一切的达观。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

他决定去沙湖购买一块土地。

在半路上,暴雨突然从天而降,

同行的人急着躲避,唯独他不在意。

雨停之后,面对大自然的阴晴不定,

苏东坡悠然地吟出那首《定风波》:


在几乎致死的政治动荡后,

在磨损心志的窘迫环境里,

苏东坡最终用豁达,超越了苦难。

一个人,面对人生的起伏无常,

必须努力做到这样的达观与从容,

才能体悟到生活的乐趣与真谛,

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小确幸。


05


在黄州困苦的岁月,

苏轼曾不断反省自己。

回想写过的文章,做过的事,

还有早年父亲给自己起名的事,

苏轼感到自己傲气太盛、锋芒毕露。

他说:“我曾经那么喜欢炫耀才华,

就像是树干上结出的漂亮的树瘤,

别人看到,会忍不住走上去欣赏,

可对于树木而言,却是一种病。”



在克服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困顿后,

在读书、写作中,苏轼慢慢收敛桀骜,

越发端庄稳健,有了虚怀若谷的大气。

一个人怎样才能领悟到这一步呢?

很简单,那就是活在这世上,

不要把自己太那么当一回事。

你越是把自己当一回事,

把自己跟普普通通的人区分开,

就越是无法体味到平淡的快乐,

体会不到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尤其当你跌入到人生低谷的时候,

也就越是无法开解自己的心。

当苏轼以平常心观照自己,

把自己当一个普通人去看待,

种地、写诗、做饭,也就快乐了。



黄州西北的长江之畔,

公元1082年,苏东坡在赤壁下,

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这首词中,那些名震一时的人物,

那些令人仰望、建立雄伟功业的古人,

无论是貌美的小乔,还是英朗的周瑜,

最终都被时光带走,唯留下江、月、石、木。

建功立业,成为被后世称颂的千古人物,

自然是一个有志者最为高远的追求。

可在感叹“功名未成,早生华发”同时,

苏轼却又识度豁达地告诉自己:
人生短暂,何必让愁闷萦绕于心?

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呢!

放在今日来看,人有理想,固然可喜,

但如果理想迟迟无法实现,也不要愁闷,

眼下还有人生中细微的乐趣可以汲取,

千万别错过随手可及的快乐。



一个深秋的夜里,

苏东坡与朋友畅饮,醉后复醒,

回到家门敲门半天,无人应答。

苏东坡却一点也不懊恼,

来到江边,酝酿出一首《临江仙》:


没想到这词一出,传到了街上,

人们都说苏东坡乘舟离开,远走高飞了,

吓得徐君猷一大早跑到苏东坡家。

结果推开门一看,苏东坡正在呼呼大睡。

在词中,苏轼表达出退隐的向往,

可是写完后,他选择的是回屋、睡觉,

继续过第二天的生活,并直面人生。

苏轼这一生,偶有隐退的念头,

想着远离世事的一切纷杂,

可最终,他还是选择驻足红尘,

努力去实践自己内心的理想。

一个人一生中会有三次长大,

第一次,是发现世界不以自己为中心,

第二次,是发现有些事自己无能为力,

第三次,是明知道无能为力还会去做。

知难而懂得坚持,就是最可贵的成熟。



七月十六的夜里,

苏东坡和好友泛舟赏月。

大家喝着酒,吃着鱼,

一路观望月光水色、临江赤壁,

突然,好友杨世昌吹起悲凉的长箫,

苏轼便问:“为什么吹得这样悲凉?”

杨世昌说:“风景这样美,可人生太短了,

如果能够永远地占有它们该有多好。”

面对这般忧伤,苏轼沉吟片刻,

说:“其实也不必这样忧伤,

更不必去羡慕江水山色的无穷,

世上的风景,你只要全身心去感受,

这一刻享受够了,也就永远占有了。”



可见苏轼虽处于人生低谷,

却有了豁达、超脱的乐观,

能够随缘自适,从无常中得到解脱。

至此,面对不甚如意的人生,

苏东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凡事只要看开了,以达观悦之,

就不会纠缠于无尽的苦闷和惆怅。

唯有如此,才会专注于生活每个瞬间,

从那里面挖掘出真实而细腻的快乐。


06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

新党在位时,看他不顺眼,

旧党得意时,又看他不顺眼。

每一次政治上纷争的结果,

先是给他一丁点的希望,

最后又会把他推向人生谷底。

甚至在他六十岁的时候,

短短5年时间里,连降十几个官阶,

由正三品大员降为九品芝麻小官。

那一次,他被朝廷贬官到海南,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

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尽管如此,他依然想着如何好好生活,

晚上坐在炉火旁听烧热水的声音,

泡完脚,精心地修剪一番脚趾甲。

因为他知道,不如意的人生里,

更要用琐碎的快乐去支撑。



在惠州的时候,

苏轼写了一篇《记游松风亭》。

那时,他经常去登一座山,

山上有个亭子叫松风亭,

以前都很好,一下就登上去了。

突然有一天,有点奇怪,登到半山腰,

实在走不动了,苏轼就坐在一个石头上,

望着那个松风亭想:“这可怎么办呢?

还有这么长的路,我都登不上去呀。”

可后来,苏轼突然问自己:

“我这是干什么呢?

为什么非要登到那个高顶上去,

难道人生就是不断地必须往上爬吗?

为什么我现在不能做一个决定,

我从半山腰上站起身来,

拍拍身上的尘土,然后我下山了,

我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很多时候,人们都只顾着上山,

却忘记了该如何随遇而安。


苏东坡《寒食帖》


苏东坡《潇湘竹石图》


历经劫难后,苏东坡离开海南,

却在常州一病不起,弥留之际,

好友维琳方丈在他耳边大声说:

“端明宜勿忘西方!”

说这时候,你该想着西方极乐世界!

苏东坡却以“着力即差”回复。

在他看来,我用心地活过每一天,

哪还需要一个独立的极乐世界呢?

那之前,途经金山寺,他曾总结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没有建立政治上的伟业,

回顾一生,他把生活极窘的三地,

视为来到这世上的重重历练,

视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功业。

在人生最后时刻,他终于领悟到,

一个人在苦难岁月里的不断超越,

远远比心中理想的到达更重要,

当他跳脱世间功与名的束缚,

不因行路之艰而失去行路之趣,

这才是人生最伟大的修行。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

预约、体验——新维空间站

《【会员招募】“新维空间站”1年100场活动等你来加入》

有缘的人总会相聚——MOOC公号招募长期合作者

《【调查问卷】“屏幕时代,视觉面积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你看对了吗?》


本文编辑:慕编组成员(小端午)


产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2020新书】从Excel中学习数据挖掘,223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85+阅读 · 2020年6月28日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57+阅读 · 2020年6月2日
广东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6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阅读 · 2020年1月26日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0+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听完了1000+首古风歌曲,我发现自己也能火
PingWest品玩
4+阅读 · 2019年6月2日
教辅巨头沉浮录(1978-2018)
创业家
3+阅读 · 2019年1月8日
vlog在国外发展快10年了,不转型依然很难
新榜
3+阅读 · 2018年12月22日
【财富空间】一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什么
产业智能官
6+阅读 · 2018年3月16日
娈童者:所幸 生在这里
博望志
11+阅读 · 2017年5月17日
Arxiv
9+阅读 · 2020年2月15日
Auto-Context R-CNN
Arxiv
4+阅读 · 2018年7月8日
Arxiv
10+阅读 · 2017年11月22日
Arxiv
3+阅读 · 2017年10月1日
VIP会员
相关论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